2016年7月1日 星期五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妙境長老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妙境長老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玅境長老宣講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dfaa110100kq8d.html壹、釋經題
昨天是辛未年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聖誕,今天是九月廿日,我們開講這部經,在觀世音菩薩聖誕的第二天,藉觀世音菩薩的光明,我們學習大悲心陀羅尼這個法門,希望能夠有所成就。這部經流通本也不多見,講經的機會,也不聽說有講這部經的。以前在香港,定西老法師有講過一次。
剛才念的是這一部經的題目,第一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在本經上說到千手千眼的因緣,經裡面有解釋怎麼叫做千手千眼。通常我們拜大悲懺,我們常會念到千手千眼,但是它的含義怎麼樣解釋,多數還不大明白,在此經裡邊有解釋。另外也有人作不同的解釋,怎麼樣解釋呢?它的大意,是表示觀世音菩薩,度化一切眾生的廣大作用,並不是觀世音菩薩真有千手千眼。
這也說明一件事,說是觀世音菩薩久遠以來,廣度眾生。眾生裡邊,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教化,而有成就的人,是很多很多的。這些成就的人,分佈到十方世界去度化眾生,弘揚佛法,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的意義,有人這樣解釋。這樣解釋也很好,經裡邊的解釋,當然也是表示觀世音菩薩種種的善巧方便,廣度眾生的作用,也是這樣的意思。但是在經文裡邊是說:觀世音菩薩真實有千手千眼。
在觀世音菩薩的自受用境界來說,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應該說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至於觀世音菩薩的法身,或者說報身,不需要說有千手千眼的。在經文裡面有解釋,我們在這裡不多說。
觀世音菩薩,我們讀《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在那上面有解釋觀世音菩薩得名為觀世音菩薩的原因。是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所以名為觀世音菩薩。這就是按照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廣度眾生這一方面解釋他得名為觀世音菩薩的原因。
觀世音菩薩最初也是普通的凡夫,由凡夫成為聖人,他是經過一番修行的。按照《大佛頂首楞嚴經》,說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入流亡所,反聞聞自性」,由此得名為觀世音。這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門,得名為觀世音。這樣合起來說,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門,或者是大慈大悲廣度眾生,兩方面得名為觀世音菩薩的。
《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是觀世音菩薩所具足的功德。觀世音菩薩有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由這樣的大悲心,說出來的陀羅尼。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或者說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是陀羅尼所具足的功德,這樣說,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所演說的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呪,這樣解釋也可以。就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屬於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或者說屬於陀羅尼的功德。
廣大圓滿,這是觀世音菩薩有廣大圓滿的功德;有無礙的大悲心,悲心是無障礙的。這個意思應該是容易懂,譬如說我們對一個人有一點同情心,但是這個人忽然間對我們憤怒,有所傷害,我們這個悲心就沒有了,這個悲心就是有障礙。遇見障礙的時候,這個慈悲心沒有了,這就是有障礙。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是無障礙的,冤親平等,他的慈悲心,一直地是能慈悲的,不受任何事物所障礙。
大悲心,這個悲心明白一點說是什麼心呢?就是以拔苦與樂為相貌。看見眾生的苦惱,想要救護他,希望他沒有苦惱,希望他得到安樂,你能有這樣的同情心,就叫做悲心,哀憫心。大悲心,這個「大」字怎麼講呢?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悲心。他的生活困難,我們能夠解除他的生活困難。他有病痛了,我們造一間醫院,給他解除痛苦。如果我們的悲心止於此的話,那不是大悲心。大悲心的意思是說,我們用種種的善巧方便,救護眾生,解除他種種的痛苦,但是目的是希望這個眾生,將來能得無上菩提的聖道;或者說是「皆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希望他得到出世間清淨無漏的功德,你若有這樣的心情,才是大悲心。
說是我只是看到這個人生活困難,他沒有錢讀書,我造個學校;他有病,我造個醫院,你的悲心止於此,你是小的悲心。因為這個事情靠不住的,你病治好了,他過幾天又有病了。說是你教他讀書,也是不錯,但他將來到社會上做事,也可能是個壞蛋,人生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的。所以這個悲心,雖然說是做善事,而這個善事也有不善在裡邊。若是你有了佛法的認識,教化一切眾生,也可以用世間的財富,解除他現前的困難,但是目的是為得無上菩提的,那麼就可以稱為大悲心了。
我們讀《阿含經》也好,你讀《般若經》、《方等經》、《華嚴經》、《法華經》、《涅槃經》,這些大乘經論,你去讀一讀,佛怎麼樣教化眾生?佛主要是用智慧教化眾生的,教你增長智慧,可以根本的解決一切問題。佛當然也讚歎布施波羅蜜,你這有錢的人,你應該布施,救護貧苦的眾生,但是佛主要是教你開大智慧,把人生的問題看穿了它,看破了它,你得大解脫,目的是在這裡。因為這樣,問題才解決,不然的話,你的問題還沒解決。沒有解決,你的慈悲心就是不究竟,怎麼能算是大悲心呢?
一、生緣悲
從深淺上說,是分成三種悲心。三種悲心,就是生緣悲、法緣悲、無緣悲。生緣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悲,就是佛教徒,我們因為學習佛法,多少的,或者是很深刻地明白了佛法的真義,然後自動的,不是誰強迫的,是由自己的內心裡面自動的發出來慈悲心。感覺到眾生,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貧、富,其實都是苦惱的;在生老病死裡面流轉,在人間、天上,或者是到三惡道去,無始劫來就是這樣流轉,這是一個很苦惱的事情。應該學習佛法,得到覺悟,應該去得涅槃。但是怎麼樣辦法呢?菩薩就是用六波羅蜜的辦法,救護一切眾生。這就叫做生緣悲。生緣悲是初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一開始有這樣的悲心。
二、法緣悲
再進一步就是法緣悲。法緣悲就是這個菩薩,他自己學習佛法,他自己有了進步,他感覺到眾生,只是色受想行識組成的一個生命,裡面沒有個常恆住、不變異的我。沒有我,只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組合起來成為一個假名的眾生。這樣的色受想行識的生命裡面,這樣的眼耳鼻舌身意裡面,是個敗壞法,決定是要老病死的,要壞的。這個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色聲香味觸法,色受想行識一現出來,就是苦惱,就是這樣流轉生死,但是裡面沒有常恆住、不變異的我。這樣子發大悲心,去廣度眾生。但是也承認有個假名我,有假名的眾生,但是看上去這一切眾生,都是如鏡中像似的,如夢中境。作夢的的時候,裡邊的境界,有而不實,雖然有,但是不真實的。在鏡子裡面那個影像,是有,但是不真實。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觀察一切眾生也都是不真實的,裡面沒有真實性的東西,但是對於苦惱的境界,也發大悲心去救護他,這就叫做法緣悲。
三、無緣悲
無緣悲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菩薩他自己得了無生法忍了,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一直進步,進步到佛的境界。他觀察一切眾生如鏡中像,如夢中境,如水中月,有而不實,都是畢竟空寂的,無有少法可得。但是也能發出大悲心,教化一切眾生。他承認還是有一個假名我,有個假名的眾生,這就叫做無緣悲。沒有一切眾生可度,無眾生可度,無有少法可得,但是佛也能度化眾生。若是阿羅漢沒有這個悲心的時候,他就入涅槃了,無眾生可度,入涅槃,不發悲心了,他就沒有這個無緣悲。阿羅漢有法緣悲,如果他沒有入涅槃的時候,他也能度化眾生,他也能夠去弘揚佛法,也能夠度眾生,但是他是法緣悲,他不承認一切眾生有真實性。
這是凡位的菩薩,因為他這個我見還沒有破,所以他的悲心是生緣悲,就是還有眾生可度,這個取著心還是有的,這是生緣悲。但是觀世音菩薩,那是無緣悲,他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廣度一切眾生,而又無眾生可度;無眾生可度,他還是能夠度眾生的。他那無分別心裡面,能發出來度化一切眾生的作用,那就是無緣悲。這種悲心是無障礙的,眾生怎麼難度,他的大悲心不停止,你障礙不住他的,所以叫做無礙大悲心,說出來的陀羅尼經、呪。
陀羅尼翻作中國話叫做總持。這個總持,我們說淺白一點,就是記憶力好,記憶力很強,他能夠過目不忘,就是有強而有力量的念力。念佛的「念」,念力,念的力量。這個念,在佛法裡面,說個白話,就是記憶力,就是能憶念、能念,經過的事情,他這個念的力量不忘,明明白白地能想起來是什麼,是什麼。
一、聞持陀羅尼
這個念,在佛法裡面說,一共有四種陀羅尼。總持就是有四種陀羅尼。第一種就是聞持陀羅尼,聞持就是你聽聞的佛法,你完全能夠記憶得住,有這種殊勝的念力。聞持就是法持,就是法陀羅尼,就是法持陀羅尼。譬如說是《華嚴經》,八十卷的《華嚴經》,你能把它「如是我聞······」完全能背下來了,或者就是只念一遍,就能把《華嚴經》背下來也好,我念了十年把《華嚴經》背下來也好,你背下來了,那就叫做聞持陀羅尼,或者叫做法持陀羅尼,就可以這麼講了。說我八十卷《華嚴經》我不能背,《金剛經》短一點,我把《金剛經》背下來,那也是叫聞持陀羅尼,不過你這個陀羅尼就是這麼大。這是聞持陀羅尼。
二、義持陀羅尼
義持陀羅尼,就是法裡邊所表達的、所詮顯的義理。裡面說的是什麼道理,怎麼回事、怎麼回事,你也能完全明白,那就叫做義陀羅尼。法是能詮顯的,義是所詮顯的,所顯示的義,也能夠通達無礙,能夠記憶得住,不忘,這就叫做義陀羅尼。
三、忍陀羅尼
第三個是忍陀羅尼。聞持陀羅尼,或者義陀羅尼,這都是在聞思修的階段,我們初學佛法就是聞思修的階段。那麼你不斷地修行,你現在得無生法忍了,得無生法忍,這個忍字怎麼講呢?就是安住不動的意思。安住不動什麼意思呢?就是得無生法忍的人,他心裡面接觸到什麼境界的時候,就是一般凡夫的苦樂境界,你不能動他的心的。他這個不生不滅的智慧,無我、無我所的智慧一現出來的時候,他的心不隨你的舌頭
轉,你的舌頭不管說什麼話,你怎麼樣,他的心不動,他能安住在第一義諦上面,安住在諸法畢竟空上面,安住在那裡不動。這些色聲香味觸法,怎麼樣變化的這些虛妄境界,不可以欺誑他的,他心不動,他就是不隨你的舌頭轉。他能安住不動在那裡不動,叫做忍。這個忍,就是安住不動的意思。我們沒有得忍的人,我們這個心,自己不能安住在那裡,隨著人家的舌頭轉,人家讚歎,心裡就歡喜了;人家喝斥你,就不高興了,我不來了。心就是這樣子變動。沒得忍的人,就是心隨境轉;得無生法忍的人,他不在乎這件事。
我講一個故事,就是佛到一個鬼的家裡去,佛從那裡過,這個鬼看見佛來了,「請您進來」,佛就進來了,進來以後,這個鬼又把佛驅逐出去了,「不歡迎您,請您走」,這個鬼就對佛這樣子。我看見這個文,佛這麼大的威德,這種大聖人的境界,這個鬼敢對佛這種態度。而佛呢,喔,你不歡迎我,我走,佛就走了,佛也不表示什麼,他也沒有說我有神通,我可以對付你,佛沒有這個意思,佛就走了。走了以後,這個鬼
又請佛回來。請佛回來這件事,那麼佛就回來,佛又回到他家裡。我想到這裡,如果是我,我到你家去,你請我到你家去,我去了。然後你驅逐我,我走了,你還又請我,我去不去?我心裡想像我自己,要是我,我怎麼辦法?要是我這個凡夫境界,可能你請我,我不去了?但是佛不是,你請我,我還是去。這是什麼?佛就是沒有我,佛有大悲心,無礙大悲心,佛有這種大悲心,佛是有這種境界。這就是忍,佛有這種忍力,無礙大悲心,無障礙的境界。所以這個忍陀羅尼,就是由前面的聞持陀羅尼、法陀羅尼、義陀羅尼的修行,就得到忍陀羅尼了。當然這個都是修行的境界,不是短時間的事情。這個忍陀羅尼,時間也是很長的。
四、呪陀羅尼
再來就是咒陀羅尼。這個呪其實也是,我們說佛教徒,也是有聞陀羅尼、有義陀羅尼、有忍陀羅尼的時候,就會有咒陀羅尼的作用。就是他在高深的禪定裡邊,這個聖人,住在高深的禪定裡邊,發出來秘密的語言,這個秘密的語言,有不可思議的作用,這個就叫咒陀羅尼。凡夫得了禪定,譬如說得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或者得了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非想處定,凡夫得到,不是聖人哪。
但是得到這個定的話,他也可以發出來陀羅尼的,也可以說出陀羅尼的,他也能夠有陀羅尼的。當然這個作用,有的時候,他不決定靈,不是決定靈的,有的時候,他就不靈的,凡夫境界靠不住的。
我在一九八八年的冬天,有一個人說,我們就說出名字沒有關係,就是嚴新,說這個嚴新怎麼怎麼不得了,簡直是得到佛,五眼和六通都具足了。這個人一說,我就知道這個話靠不住,五眼、六通,這是佛才能得到五眼的,你一個普通人,怎麼能得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到,頂多你得天眼,能得到慧眼、法眼、佛眼,那是佛才能的。我一聽,我就知道那是外行的,不過我不說。後來我問他一句話:「他結婚?沒結婚?」,他就說:「結婚了」。我說:「結婚了,他的功夫靠不住」。
第二年,就是一九八九年,我一九八八年冬天聽見的消息,等到一九八九年,我到了香港,我看見報紙上寫方塊文章,就罵這個嚴新騙人。怎麼呢,就是香港中文大學的這些大教授,也是聞名,不得了,就請他來表演,表演就不靈,表演,想要發出功夫,不靈了。所以報紙上,記者說他騙人,就罵。其實不靈,也不是完全不靈,過一些時候,他也可能還靈,是靠不住的。就是凡夫得到的這些事情,都是靠不住的,尤其是你若有欲,更是靠不住,欲是能破壞這些特別的事情,就是不靈。
現在說這個咒陀羅尼也是,說是世間得到禪定的人,也能說出咒來,也能有靈驗。有沒有靈驗,這個是種種因緣,譬如說這一個人,他有病,醫生治不好,什麼都沒有辦法,後來這個人,或者是念個咒,或者是怎麼樣,他的病就好了,哇,這個人是神醫,能把他的病治好,也是可能。這個是種種因緣,一個是得病的人,他這個業障現在要結束了,正趕上那個時候,那麼你一念咒,他就是病好了,這是一個。第二個,念咒的人要有大福德,他也容易有效。世間大福德人,他並不是有禪定、有神通,但是他把石頭拿過來,他就可以變成黃金,大福德的人,他就是那樣子,就是他的福德的業力,也會有這個作用,並不是有什麼神通。種種因緣,也可能他的病要好了,正趕上這個時候,你給他一個什麼方子,他的病就好了,也可能是有其他的什麼因緣,病就好了。但是也有的時候不好,是靠不住的!
現在說這個呪,這是得無生法忍的人,而又有高深禪定的人。現在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這個大悲呪,這是佛說的,佛說的這個咒,當然這是無礙陀羅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當然是有靈驗。有靈驗,但是問題是什麼呢?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讀過這一部經,看這個經上來說,這個大悲咒是有靈驗,但是也是有條件的,不是說無條件的,你一念大悲呪,就滿你所願了,也不是這樣。因為眾生的業障很重,很牢固的,這個罪障很牢固的,用大悲咒把它消滅了,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你要加上別的條件才可以的,是那麼回事。
這一部經說的是什麼呢?就是說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由他的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說這個陀羅尼的作用。這部經說的什麼?就是說大悲咒的緣起,和它的作用。它有什麼好處?你受持讀誦它,有什麼好處,在這一部經上說出來了。我們通常念大悲咒,如果你不讀經,你還不知道這個大悲咒出在什麼地方,不知道;大悲咒究竟怎麼樣念法,你也不知道;大悲咒究竟有什麼作用,你也不知道。若讀這部經,就知道了。這個大悲咒是什麼因緣有的,它是什麼體相,它有什麼作用?怎麼樣念法?不是說我們這麼樣念就可以了,在這一部經裡面,詳細地說出來了。
貳、傳譯者
唐西天竺沙門伽﹙ㄍㄚ﹚梵達摩譯,這個伽梵也有念伽﹙ㄑㄧㄝˊ﹚,伽梵達摩,翻作中國話,是翻作尊法。其他的經典,玄奘法師或者鳩摩羅什法師,都說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三藏法師玄奘譯,是這樣子。而這個地方就是:沙門伽梵達摩譯。
沙門翻作勤息,就是很精進地用功修行,能調伏自己的身口意,滅除去一切煩惱,努力地修行,想要得涅槃,就是這麼一個修道的人,叫做沙門。而這樣的義,這個名字,通於佛法,也通於外道,在外道裡面修行的人,也稱之為沙門;佛教裡面的修行人,也稱之為沙門的,這個名字不限於佛教徒。西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翻作中國話,翻作什麼呢?日本是以太陽立名,印度是以月亮作他的國名。《大唐西域記》
上解釋這個名字,他是什麼意思呢?他說印度這個地方,有佛出現世間,也有些大菩薩、大阿羅漢,很多的聖人,也有很多的賢人,一代一代的傳承下來。這些聖人,這些賢人,在那裡弘揚正法,教化眾生,就像月亮似的,常常地照耀,使令他遠離一切熱惱,得到清涼之樂,用這樣解釋。當然這個解釋也很好,但是如果沒有佛菩薩在世,印度就沒有佛教了,印度還是叫印度啊,這也就是他立國的時候,他選了這個名字,
就是用這個作國家的名字。
天竺,一共分五個大部份,就是東、西、南、北、中,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北印度,還有中印度。現在這個伽梵達摩,他是西印度人。他是什麼時候來到中國的呢?就是唐,就是陏煬帝垮台了以後,李淵建國,叫做唐。這個唐,可能是陏文帝封李淵為唐王,所以他就建國,國號為唐。
在唐朝什麼時候來的呢?在佛教史上看,他是在唐高宗永徽顯慶年間,是在這個時期來到中國的。這部經就是這麼說: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譯。在譯經的記錄上,也沒有說出來究竟是那一年翻譯的,都沒有記載,沒有說出來,這個伽梵達摩是怎麼個情形,也沒有記錄。但是這部經,不單是他一個人翻譯,後來還有不空三藏,另外還有兩種譯本。
叁、正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觀世音宮殿,寶莊嚴道場中,坐寶師子座。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百寶幢旛,周匝懸列。
這和諸經的意思一樣,「如是我聞」,這一部經,是我聽聞,親聞佛說的。這個「我」,就是結集經的人說的。「一時釋迦牟尼佛」,「一時」就是這個集會,開始說這部經到圓滿,統名為一時,並沒有詳細說出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沒有那麼記載。「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翻作能寂,也有翻作能仁。譯作能寂的地方多,翻作能仁的地方比較少。從佛法上說,就是佛有大智慧,所以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照一切法寂靜相。有大慈悲心,廣度眾生,所以叫能寂。這樣解釋也很好,所以叫釋迦牟尼佛。佛就是覺悟真理,有大悲心,廣度眾生,所以叫做佛。「在補陀落迦山」。佛在什麼地方說這部經呢?在補陀落迦山。補陀落迦山在什麼地方呢?在《大唐西域記》有記載,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上也有記載,就是在南印度,靠海邊上,也有說這個山就是海島。補陀落迦山翻到中國話是什麼呢?就是小白花樹,它這個山上,這樣的樹特別多,所以叫小白花樹山。這山頂上有一個泉水,這個泉水流出來成河,旋繞這個山,然後流到海裡邊。在《華嚴經》上描寫這個山是很好的,有很多樹,有很多花,有很多果,是個特別莊嚴的地方。那裡邊有觀世音菩薩的住處,這個地方說是觀世音菩薩的宮殿。這也就是觀世音菩薩在那個地方有一個道場。觀世音菩薩本來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座下,在那裡度化眾生的。但是他在這裡也有地方,在印度的南海岸,有一個山叫補陀落迦山,在那兒教化眾生的。說是那個山不是容易到,但是你若能去,就能見到。《華嚴經·入法界品》就說到善財童子到那裡去拜觀世音菩薩。我們中國,靠近寧波、上海,在海裡面有個普陀山 ,也用這兩個字:補陀,把落迦這兩個音省掉了,叫補陀山,其實也就是取這個經上的名字,叫補陀山。說觀世音菩薩在那裡,當然這也是真實不虛。我們在那兒誠懇地學習這個法門,誠則靈,也就能見到觀世音菩薩。說是文殊菩薩在五台山,普賢菩薩在峨嵋山,這是真實不虛。
我一九八九年到峨嵋山去,看峨嵋山的記載,說是天台智者大師去過那個地方,我以前不知道這件事,他那個文件上說智者大師去過。這個也有道理,智者大師是讀《法華經》開悟的,而《法華經》是以普賢菩薩為幫助的,所以智者大師到峨嵋山去也有道理,但是在智者大師的傳上看不見這個記載。這個文上,是說觀世音菩薩是在印度的南海岸,有一個山叫補陀落迦山,這個山裡邊有「觀世音」菩薩的「宮殿」。這個宮殿是「寶莊嚴道場中」,它是無量的寶所莊嚴的道塲。釋迦牟尼佛就在觀世音菩薩寶莊嚴的道場裡邊,「坐寶師子座」,坐這個座,這個座也是寶所成的座。
說師子座,這個「師子」表示無所畏懼的意思,並不是以獅子為座,不是那個意思,也不是說畫個獅子的形相,是表示無畏懼的意思。「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而用莊嚴」,那個寶師子座,純是用無量雜摩尼寶作成的。坐的座是摩尼寶,用作莊嚴寶石的座,但是在空中,有「百寶」所成的「幢幡」。這個幢是圓形的。到中國大陸,你看大的寺院,那個大殿裡面,有一個圓形的莊嚴具,叫幢。幡是扁的,扁的叫幡。還有
百寶所成的幢幡。「周匝懸列」,就是在周圍懸掛,懸掛在那裡,陳列在那裡。在這個宮殿裡面有種種莊嚴的。
爾時如來於彼座上,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
「爾時如來」,就是那個時候。釋迦如來,「於彼座上」,就是在那個座上安坐下來。為什麼要坐在那裡呢?「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將要演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的關係,所以到那兒去。「與無央數菩薩摩訶薩俱」,這時候並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是與無央數,無央就是無窮無盡的,很多的菩薩摩訶薩同時在那裡,聽釋迦牟尼佛演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
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
這個無央數菩薩都是誰呢?「其名曰:總持王菩薩、寶王菩薩、藥王菩薩、藥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寶藏菩薩、德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虛空藏菩薩、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這是在大悲懺上的菩薩。
總持王菩薩,總持就是陀羅尼。陀羅尼王菩薩,這個王就是自在的意思。就是他這個菩薩誦這個陀羅尼,得大自在了,就是得大解脫了,因此就是立這個名,用這個作他的名稱,叫總持王菩薩。
寶王菩薩,這個寶,我們按一般地解釋,就是這個菩薩,他有很多很多的珍寶,他有大自在的力量,或者這樣說。如果說這個寶是法寶,是無量無邊的佛法,他學習無量無邊的佛法,他得大自在了,所以稱之為王,這樣講也可以。
藥王菩薩,藥上菩薩。這個藥王菩薩在《法華經》裡邊的地位也很高的。在這裡也有提到他,他當時也在這個法會裡。這個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的名字怎麼來的呢?我們讀這個《觀藥王藥上菩薩經》(筆錄者按:藏經上之經名為《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大正藏第二十冊六六○頁),在藏經上有這麼一部經,叫《觀藥王藥上菩薩經》。在這一部經上,說到他得名字的因緣。他在無量劫前叫做星宿光長者,是個在家人。星宿光長者、電光明長者這麼兩個兄弟。這兩兄弟,當時他是相信佛法的,他用藥供養大眾僧,是雪山上的勝藥,是很
勝妙的藥,供養大眾僧。大眾僧吃了他這個藥,除掉了兩種病,一個就是四大增損的病,地水火風生理上的不調和的病,除掉了;第二種病就是除掉了瞋恚的病,就是煩惱病,瞋恚心沒有了,吃了這個藥以後,不發脾氣了,不管什麼時候,心裡面很調柔,除掉了這兩種病。吃了他的藥,除掉了身體的病,和心理上的病以後,就發了無上菩提心,將來一定能得無上菩提,能在三界裡面作法王,就是成佛了。因為這樣的關係,大眾僧說是這個星宿光長者給我們這麼好的藥,我們得到這麼大的好處,我們給他取一個名字,叫做藥王菩薩,這個名字是這麼來的。星宿光長者是哥哥,電光明長者是弟弟。弟弟看哥哥用藥供養大眾僧,他也用藥供養大眾僧,同時也布施給其他的一切人。這樣子,大眾僧吃了他的藥,「得上氣力」。這個星宿光、電光明長者,他布施給大眾僧的藥,大眾僧吃了這個藥以後,得上氣力,身體氣力很壯。「得上妙樂」,氣力壯了以後,身體就很快樂。聽聞佛法的時候,又得到上妙的法樂。所以大眾僧就為他取個名字叫藥上菩薩,他這個名字是這麼來的,所以叫藥上菩薩、藥王菩薩。在《法華經》裡邊,〈妙音菩薩品〉,妙音菩薩就是藥王菩薩,這位菩薩的身份很高的。
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也在。釋迦牟尼佛到他的道場去,當然觀世音菩薩在,他不應該不在的。
大勢至菩薩,這個大勢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同學,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這個時候,大勢至菩薩也在。大勢至菩薩,我們讀《觀無量壽佛經》,說是他的智慧的光明,「普照一切」眾生,「令離三途,得無上力」,使令一切眾生遠離三惡道。遠離三惡道是果,不做惡當然不到三惡道。得無上力,就是得無上菩提。所以名之為大勢至,他有這樣的力量。
華嚴菩薩,大莊嚴菩薩。華嚴菩薩怎麼講呢?。這個「華」就是種種美麗的花,
是很莊嚴的,是很美妙的。從佛法上來說,就是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他能夠修
行六波羅蜜的華。六波羅蜜就是華,六波羅蜜在果上,能莊嚴無上菩提的功德,能得
到這個功德。用因華莊嚴果德,所以叫華嚴。
大莊嚴菩薩,其實也就是華嚴菩薩,說「大」是什麼呢?就是你得無生法忍以後,
用般若波羅蜜修行六度萬行,去莊嚴無上菩提,這是大。如果初發菩提心,還是凡夫
的時候,說是行六波羅蜜,但是你這個取著心還在,他就不是大,就是很局限,你這
個心一執著,這個功德就受到局限,他就不大了。
寶藏菩薩。寶藏菩薩,就是這個菩薩,他的藏裡面有很多的寶,那麼就叫做寶藏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1
菩薩。如果說這個寶是無量無邊的佛法,說是他得到了布施波羅蜜的功德,戒波羅蜜、
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或者三十七道品,無量無邊的法門
功德,叫寶。你得到這些寶,這是法寶。這些寶得到以後,而不失掉,那叫藏。得了
又失掉了,那就不能說是藏了。譬如說我們念大悲咒,你若天天的念,你就愈念愈熟,
愈念,這個功德愈多。有時候我有事情,我不念了,你過多少日不念,再念,你念不
上來了,就不會念了,那就是失掉了,你得到了以後,又失掉了!說我把《金剛經》
背下來,你過幾天你不背,你再背,你背不上來了。就是得了以後,又失掉了,那就
是沒有藏。現在說是寶藏菩薩,是說這菩薩他修成了一樣功德以後,這個功德不失掉,
叫寶藏菩薩。
德藏菩薩。寶藏菩薩這個寶是用譬喻來說的,德藏就是直接說他,不是用譬喻,
直接在佛法上說,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意思是一樣的。這個「藏」也有積聚的意思,
有個不失掉的意思。你這個東西,你放在倉庫裡邊,它不容易丟,如果你隨便一個地
方,放在那裡,那就被人拿去了。所以這個藏,有個不失掉的意思。成就了一樣功德
不失掉,在聖人,在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來說,應該比凡夫容易一點,但最好是法身菩
薩以上,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有的時候,也還不容易,不是
那麼容易的。我們凡夫是最差勁了,勉強的成就了一樣功德,過一些時候就不行了,
就懈怠了,一懈怠,功德就失掉了。
金剛藏菩薩。金剛是不可破壞的意思,他成就的功德是不可破壞的,這是法身菩薩以
上的,才可以有這種功德。
虛空藏菩薩,以虛空為藏,不可思議的大菩薩境界。就是他成就了功德,但是在
他這個清淨心裡面,和沒有成就一樣。譬如說我們若成就了一樣功德,我們就容易說
給人聽,啊,我怎麼怎麼的,我把《華嚴經》背下來了,我把《法華經》背下來了,
向人說,就是心裡面有所得,有所執著。當然凡夫能有這個功德,雖然這樣說,但是
也是很好了,也是不錯!但是大菩薩他成就了不可思議功德,在他們心中就好像沒有
成就一樣,所以叫虛空藏菩薩,他心裡面無所著,他沒有這種分別。
彌勒菩薩,彌勒翻作中國話,翻作慈,慈悲的慈,所以稱作慈氏菩薩。慈氏菩薩
最初發心的因緣,他發菩提心的時候,不吃肉,最初一相信了佛法,一發心的時候,
就能不吃肉,就是因為有慈悲心的關係。我們說不吃肉,是因為有衛生的理由,因為
感覺這個肉,裡面有毒素,人吃了對身體健康,不見得好,所以這樣我們就不吃肉了。
這是一個衛生的理由,其實也是因為私心的理由。
我看印光老法師文鈔上有一件事,他說他看見報紙上,說是在外國,不知是什麼
國家?這個女人,他的丈夫脾氣很大,不講道理,隨時發脾氣就是打他的太太,他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
太太,他的小孩就哭,小孩一哭,她馬上把小孩一抱過來,給他奶吃,就是這樣辦法,
給他吃奶,他就不哭了,她就這樣子。結果這個兒就死掉了,以後又有小孩了,還是
這樣子,又死掉了。死掉了,心裡面也不是太明白是怎麼回事。可是說是忽然間有什
麼覺悟,她就在她丈夫打她的時候,她憤怒的時候,她把這個奶擠出來,去請醫生化
驗,一化驗,這個醫生說這個奶裡有毒。喔,她就講:我以前生了兩個孩子,都是吃
這個奶死掉了,應該是毒死掉的。醫生說可能是這樣。
這個報紙登出來以後,印光法師看見了,就拿這個向人講,就講這個道理。印光
老法師是大智慧人,就說,說是我們人吃肉,吃肉,你殺這個豬,殺羊、殺牛的時候,
牠也是不高興,牠也是憤怒的,憤怒的,是不是牠這個肉裡面就是有毒了呢?應該是
有毒,道理是這樣講法,比類可發明的。所以這樣子,我們應該吃素了,你要是吃牠,
就是有毒了。印光法師文鈔上,有這麼一段,推知不吃肉。這樣子不吃肉,是為了保
護自己的安全,所以不要吃肉,這並不是慈悲心。
現在是彌勒菩薩,他最初來到佛教裡邊一發心,他就是不吃肉,不是為了保護自
己的安全,是慈悲心。說是我們同是一個有情,你殺害牠,是不合道理的,不平等,
牠很痛苦的,不應該這樣子的。因為慈悲心,不吃肉,所以名之為慈氏菩薩。彌勒菩
薩最初發心是這樣子的。
彌勒菩薩,我們大家應該很熟悉了。說是佛在世的時候,彌勒菩薩有三十二相,
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他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因為相貌特別出眾,國王有一點擔心,
怕他將來會造反,我這個王位可能保不住了,所以就想要抓住他,要殺他,他家裡人
就把他送到別的國家去,到他舅父那裡讀書。他這個舅父是特別有學問的人,知道有
佛出現世間,應該去親近佛,就派他十六位學生,彌勒菩薩在內,來見釋迦牟尼佛。
他這個舅父是老師,就提出幾個問題,叫他這幾個學生去問,如果答得上來,這就是
佛。這十六個人去見佛的時候,就是還沒有見,可是離佛不太遠了,心裡面默念,佛
就把這個問題解答了,這十六個人認為這就是佛。十六個人裡面,因為決定是佛了,
就回去幾個人通知他的老師,但是這幾個人在半路,被老虎吃掉了。彌勒菩薩他沒有
回去,他就隨佛出家了。
在《阿含經》上說他「不修禪定,不斷煩惱」──這個彌勒比丘。但是佛為他授
記,他在佛入滅度之前,這個彌勒菩薩先入滅,就生到兜率天。欲界六天,最低一層
是四王天,然後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兜率天上面還有一個化樂天、他化自在天。
他是在兜率天。兜率內院的年月,按人間來計算,人間四百年,他是一晝夜,他的一
晝夜,人間就是四百年了。這樣子,三十天一個月,十二個月為一年,他那裡是四千
歳,兜率天的人的壽命,就是四千歲。四千歳,這個人死了,那麼彌勒菩薩在那裡四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
千年,在那裡就入滅了,就來到人間。到了人間的時候,我們這個世界,就不是現在
這樣的世界,那個時候,是人壽八萬歲,那個時候,這個世界的人,人壽八萬歳。這
個世界上的人,都是講仁義道德,是七寶莊嚴的世界,特別和平的世界。那時候的人,
沒有像現在人那麼多的病痛,好像連頭痛都沒有,人特別的健康、長壽、快樂。
彌勒菩薩在那個時候成佛了,成佛的時候,先是有三次大集會的說法,大集會說
法,都是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裡邊,受過三歸五戒的人,就在釋迦牟尼佛的正法、像
法、末法時代,受過三歸五戒的人,都在彌勒菩薩三會說法裡面,得阿羅漢,得解脫。
這個三會以後,那時候叫彌勒佛,他度化的眾生,是他自己久遠以來,教化的弟子。
最初的三會說法,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三會說法以後,是與彌勒菩薩久遠以來結過
緣的弟子。不是說彌勒菩薩就是三會說法,以後還有很多會說法的。
普賢菩薩,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裡邊,和文殊菩薩是非
常重要的大菩薩。觀世音菩薩,雖然和我們娑婆世界的人,因緣很深厚,但是他是外
來的菩薩,他是從阿彌陀佛國來的,他不是這個世界的人。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裡面,
主要的大菩薩,就是普賢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普」怎麼講呢?德週法界為普,智順
調善為賢。這個解釋也很多,我們就說這麼一個。
文殊師利菩薩,翻到中國話,翻作妙吉祥。梵語文殊師利,也有地方說曼殊師利,
翻作中國話,叫妙吉祥。妙吉祥是新翻譯,古翻譯,翻作妙德,這個德和吉祥的意義
也可以相通的。怎麼叫妙吉祥呢?說是文殊師利菩薩,他是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他
的道力、神通、慈悲、辯才都是不可思議的,所以叫做吉祥。
文殊師利菩薩,也在《法華經》上說,過去七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學生。過去
七佛:毘婆尸佛、尸棄佛、毘葉羅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
佛,這七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學生。釋迦牟尼佛原來是他的學生。文殊師利菩薩過
去成過佛,現在在北方世界成佛,叫做歡喜藏摩尼寶積佛,過去成佛叫龍種上尊王佛,
將來還要成佛,叫普見如來。已經成佛了的人,現在又作菩薩,來到娑婆世界,作釋
迦牟尼佛的弟子。釋迦牟尼佛以前是他的學生,今釋迦牟尼佛成佛了,他又來作他的
弟子。所以這個聖人的境界,是無我的智慧,他沒有高慢心。
說我們人的境界,你是我的學生,我怎麼能聽你的,有這種種的分別。佛菩薩的
境界不是,觀世音菩薩以前也成過佛,釋迦牟尼佛也給觀世音菩薩成佛的時候,作他
的弟子的。現在釋迦牟尼在這裡成佛,觀世音菩薩又自稱弟子。佛菩薩的境界就是這
樣子。
所以文殊師利菩薩,在佛法裡邊是不可思議的人,像《華嚴經》,也是文殊師利菩
薩和普賢菩薩,你一讀,你就知道他的地位很高。你讀《法華經》也是的,一開始那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4
個序品,就是文殊師利菩薩,彌勒菩薩有所疑問,就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就解答他
的疑問。後來到最後一品,又是普賢菩薩來了。所以這兩位大菩薩,在釋迦牟尼佛的
佛法裡面是很重要的兩位法師。
「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子」。剛才列的名字,這麼多的菩薩,是十
五位菩薩,後邊還有個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的。如是等菩薩摩訶薩,皆是灌頂大法王
子。灌頂是個譬喻,世間上的國王,他要做國王的時候,他是用四大海水,放在瓶子
裡面,這個瓶子用種種的瓔珞莊嚴,然後就灌在他的頂上。這就是就位的典禮的時候,
有這麼一個節目,表示他作王了。現在說這個菩薩,也是到了成佛的前一個階,就是
等覺菩薩,到了這個時候,所以他是大法王子,就是佛的弟子,到了要成佛的階級了,
所以叫做灌頂大法王子。
法王這句話,就是於一切法得大自在,叫做法王。我們平常人,我們的心老是不
自在,我們平常人,沒有得定的人,我們對這個欲的境界,心老是不自在。若是得了
定,得了色界定以上,對欲界的境界就好一點。但是,還是凡夫,終究是不究竟。得
到大阿羅漢的境界,對於三界以內的事情,他的心就自在,但是那法身菩薩,那無量
勝妙莊嚴的境界,阿羅漢也有些不自在。因為他就是煩惱還沒能夠究竟的清淨,所以
還有點不自在,唯獨到了佛的境界,於一切法得大自在了。所以「大法王」,就是佛。
「子」就是弟子。就是前面列的這麼多的菩薩,都是佛的弟子。佛的弟子裡面,
有尚未灌頂的,就是還有不是等覺菩薩的,他們已經到了等覺的地位了,他們都是接
近成佛的地位了,就是他的地位很高的意思。
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而為上首。又與無量
梵摩羅天,善吒梵摩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瞿婆伽天子而為
上首。又與無量護世四王俱,提頭賴吒而為上首。又與無量天、龍、夜叉、
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俱,天德大龍
王而為上首。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女俱,童目天女而為上首。
現在的文是說,佛說這一部經的當時,聽經的聽眾,列出來聽眾都是誰。前面一
開始列出來就是這些大菩薩,後來就列出來這些大阿羅漢,以下就是列出來凡夫眾。
前面菩薩和阿羅漢,都是聖人。凡夫裡邊,先列出來梵天的人。(筆錄者按:不知是錄
音帶缺錄,或者是師父漏講了「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皆行阿羅漢十地,摩訶迦葉
而為上首」)。
「又於無量梵摩羅天」。我們通常說梵天,說色界天,初禪天就說是梵天。梵天是
簡略的說,要是說其全名,他這句話的音,梵天說出來應該說是梵摩羅天,我們漢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5
歡喜簡單,就說梵天。又於無量,很多的梵天,在這裡聽法。前面的文,一開始的時
候,「如是我聞,一時釋迦牟尼佛,在補陀落迦山」,這是在南閻浮提的南部,印度的
南海岸,在這個地方說這部經的。梵天是天上的人。我們人間的人,有父母、妻子、
兒女,有很多很多的家族,欲界天也是,他有夫妻、父子、兒女的關係。梵天是沒有
欲了,他都是單的,都是一個一個的。一個一個,這個天有無量,這麼多的梵天,可
見,可能不單是娑婆世界的梵天,他方世界,很多地方的梵天也來了。
我們讀《法華經》就會知道這件事。又與無量梵摩羅天,「善吒梵摩而為上首」。
這麼多的梵天裡面,誰是最在前面的呢?他的名字叫善吒梵摩,這個梵摩,也就是前
面的梵摩羅天。他是最上首的。
《法華經》的〈化城譬品〉,〈化城譬品〉是說到十方的梵天,乘著宮殿,從他方
世界飛到娑婆世界來,乘著宮殿從虛空飛來。古時代的人,讀到這樣的文,不知道怎
麼樣想法,現代的科學家讀這個文的話,現代的人,這個科學家能發明出來飛船,其
實梵天就是乘著他的宮殿飛來,能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欲界天的人也是一樣,也
是能這樣子。說人世間的人,能乘著飛機跑,地面上能乘著車跑;天上的人,當然比
人間的人福德大,他也有這種交通工具的。
「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 說完了梵天來聽法,於是就說到欲界天。梵天的人
都是有禪定,沒有欲,他們的神通當然是很大。其次就是欲界天,欲界天都是有欲的。
這些天和天的兒子,天的子,當然他們因為有夫妻的關係,所以他也有子,但是他們
都是化生,不是胎生。天上的女人不懷孕。也是無量,數目很多。這麼多的欲界的天
子裡邊,「瞿婆伽天子而為上首」,最上首天子的名字,叫瞿婆伽。瞿婆伽怎麼翻譯中
國話,不知道。
「又與無量護世四天王俱」。「欲界諸天子俱」,欲界大概的說法有六種天:四天王
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有這個六層天。他化自在天是
欲界最高的一層,這個地方「無量欲界諸天子俱」,沒有分別出來是那一層天,沒有分
別地列出來,只是總說這麼一句。但是這個地方「又於無量護世四天王」,這也是欲界
諸天,就是最下的一層天,是「護世四天王」。四天王是保護世間上人類的安全,所以
叫護世。
四王就是東方提頭賴吒,就是持國天王;南方為增長天王;西方是廣目天王;北
方是多聞天王。天王是只一個,但是他也有很多眷屬。佛法裡面的韋馱菩薩,韋陀菩
薩就是北方多聞天王的部下的一個將軍。這是出在道宣律師的《三寶感通錄》上說的。
人世間有很多的鬼神,鬼神裡面有善神,也有惡神,惡神有的時候也惱亂人,有
時候以人作他的飲食。他有時候惡性發作了,他也能傷害人。如果沒有四天王的保護,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6
人的生存是有問題的。譬如說龍,龍也能吃人的,以人為食。人以其他的禽獸作飲食,
有些鬼神或者龍,他們也是以人作飲食。但是有諸天作保護,這些事就減少了。「無量
護世四王俱,提頭賴吒而為上首」,東方的持國天王為上首。
「又與無量天、龍」,這底下列出名字。還有其他的天,還有龍,當然這些龍是相
信佛法的龍,也有不相信佛法的暴龍。還有「夜叉」,夜叉翻作捷疾鬼。「乾闥婆」,乾
闥婆翻作中國話翻作香陰,陰是舊譯,新譯就翻作蘊,就是他的身體,他的身體有香
氣,他是以香為食的,所以他的身體有香氣。他是為諸天作音樂的神。夜叉也是,是
為諸天服務的神。
「阿修羅」,阿修羅翻作無酒,他的世界沒有酒,人有酒,其他的諸天也有酒,阿
修羅的世界沒有酒,所以譯作無酒。也翻作不端正,就是阿修羅也是有男女夫妻的事
情,但是男的阿修羅是不端正的,女的阿修羅是特別端正的,阿修羅的世界是這樣。
「迦樓羅」,翻作金翅鳥,金翅鳥是以龍為食的,以龍作牠的飲食。金翅鳥他這個
兩個翅膀一展開,在大海上這麼一搧,海水就分開了,海裡面的龍就漏出來了,金翅
鳥就把牠住了,抓住了,就飛到高山上去吃這個龍,金翅鳥是這樣的,所以龍是怕金
翅鳥的。
「緊那羅」,緊那羅似人,他的相貌好像人,但是頭上有個角,他也是為諸天作音
樂的神。在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佛不許可比丘唱歌。佛在世時有三位比丘,為在家
居士說法的時候,他不是一般的像說話這麼樣說,有帶韻調這麼樣說法,歡喜這樣講。
結果死掉了以後,就變成乾闥婆了。就是你歡喜音樂,死掉了以後,就變成乾闥婆。
乾闥婆就是擅於作音樂的神。聽他說法的居士死後生到天上去,為釋提桓因作兒,那
就是天了,就比乾闥婆的身份高貴得多了。
天上的人都有神通,就對這個比丘說,說是你原來在人間的時候,你是我的師父,
為我說法的,怎麼你今天作了乾闥婆了呢!我聽你說法,我就好好用功,今天作了天
了。於是乎,這三個乾闥婆生出來極重的慚愧心,立刻地得了三果,得三果阿那含,
就生到梵天上去了,有兩個,其中一個不行,有這種事情。不過後來律上也講,比丘
讚歎佛也是可以的,但是這個調的曲起降不要太多。緊那羅也是為釋提桓因作音樂的
神。「摩睺羅伽」是大蟒神,比一般的蛇大。
「人、非人等」。人就是,不是前面那幾類,就是我們人間的人;還有非人,就是
其他的鬼神。前面說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
諸天不說了,其餘這些:龍、夜叉、乾闥婆這些,來到人間聽佛說法,有可能我們人
的肉眼看不見,看不見有這些在法會裡面。但是有的時候,我們人看見了,就是看見
他是一個很端正的人,就是他變現一個端正的人,在那裡坐著聽佛說法,我們人的肉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7
眼看不到他的本來面目的。要是梵天來,我們人的肉眼沒有辦法看見,因為他不是欲
界的人,他的地水火風是又一類,我們人的肉眼不能見。
「天德大龍王而上首」,這麼多的天龍八部,以天德大龍王為上首的。「又與無量
欲界諸天女俱」,前面都是說男性,這裡說欲界的諸天女也來聽法,是「童目天女而為
上首」。
又與無量虛空神、江海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舍宅神、
水神、火神、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宮殿等神,皆來集會。
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說這個樹或者草木,叫做鬼神村,鬼神的村,就是鬼神在
那裡居住的。我們人住這個房子,我們人不是這樣子。鬼神就在樹上或者草,就是在
這裡面住。就是他的房子,就是他的住處。這個地方說是「虛空神」,就是他這類的神
在虛空裡住,也可能是日、月、星宿的這些神。
還有「江海神」,就是在江海裡住的神。「泉源神、河沼神、藥草神、樹林神」,都
是說他的住處,就是這些神在這裡住。舍宅,就是人住的房子,也與鬼神同住的。有
「水神」,有「火神」,就是他是以火作他的住處,也就是他身上有火。但是世間上,
人的業報也很難說,有的是苦惱的鬼神,為火所燒,像在地獄裡頭,那是又一種。而
有這種果報,在他來說就等於是住在房子裡。還有「地神、風神、土神、山神、石神、
宮殿等」這些「神」,「皆來集會」,也都來集會,來聽佛說法。
時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照耀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
界,皆作金色。
前面是列出來聽法的眾,這以下就是說出來此部經的發起因緣。「時」,就是大家
集會的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於大會中,密放神通光明」,就是他放出來神通光明,
但是看不出來,表面上看不出來是他放光明的,所以叫做密放神通光明。
光明有兩種,一種是他的身體上,長時期地有那麼大的光明放出來的,一直是那
樣子不變,這叫做常光。另外一種光明,就是有因緣的時候,有特別因緣的時候,他
放大光明,這就叫做神通光明。所以合起來就是兩種光明。另外一種說法,就是身體
放出來的光明,叫身光;心裡面放出來智慧的光明,叫心光。身光、心光,這可以說
是兩種。另外一種光明叫法光明,法光明就是佛說的這些佛法,像《法華經》、《華嚴
經》、《大般若經》,這都是光明,是法光明。
現在說的是神通光明,就是觀世音菩薩有因緣了,放大光明。而這個光明,叫做
神通光明。這個「神」字,就是不可思議的意思,它怎麼回事情呢?你不可思惟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8
你思惟不上來的。「通」是沒有障礙的意思,就是他發出來這種作用,是非常自在的,
沒有其他的力量能作障礙。說是你要放光明,說不可以放,沒有這回事,沒有障礙,
所以叫做通。
密放神通光明,這個光明,能「照耀十方剎土」。這個剎字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
就是土,也翻作國,所以也可以說,完全說中國話,就是照耀十方國土,就是這麼一
句話。十方國土,國土這個話,是以娑婆世界作單位,我們這個娑婆世界,是一個國
土,還有其他的他方世界,是這樣十方的東、西、南、北、四維上下,這十方的國土,
可見這個光明很廣大的。
「及此三千大千世界」,這個光明照耀到十方世界,那麼此娑婆世界呢?娑婆世界
也是,也是這個神通光明所照耀的,照耀此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就是小千、中千、大
千。三千是一千個四天下,這就是我們這個南閻浮提、東勝身洲、西牛貨洲、北俱盧
洲,有這麼四個部分,這是一個小世界。一千個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
界,叫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這樣說,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
一個大千世界。
「皆作金色」。「照耀十方剎土,及此三千大千世界」,都是變作了黃金的顏色。本
來這個世界不是金色,是因為光明的照耀,就成了金色。
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動。
這個光明照耀到「天宮」,天住的宮殿;「龍」住的「宮」殿。龍也有在大海裡住
的,也有在天上住的,也有在水池子裡邊住的。「諸尊神宮」,這個尊,就是對神的一
個尊稱,說這個神是尊仰的,這就是福德神,大的福德神,稱為尊神。「皆悉震動」,
這個光明照耀了以後,都震動了。
江、河、大海、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亦皆大動。
被這個光明一照耀,不但是天宮、龍宮、諸尊神宮皆悉震動,就是其他的「江、
河、大海」,和「鐵圍山、須彌山、土山、黑山」,也都「大」大震「動」了。
鐵圍山,在論上說:四天下周圍有一個鐵山,名字叫鐵圍山,這是在四圍。須彌
山是在四天下的中央,最高的山叫做須彌山,翻作中國話叫做妙高山。另外還有土山、
黑山。土山、黑山,可能在印度也是有這樣的名稱,有這樣的山,名字叫土山、黑山。
亦皆大動。
日、月、珠、火、星宿之光,皆悉不現。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9
太陽的光明、「月」的光明、「珠」的光明、「火」的光明、「星宿」的「光」明,
都「不」顯「現」了。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光明是很殊勝的,其他的光明都不顯現了。
先是觀世音菩薩密放神通光明,作法會發起的一個因緣。
於是總持王菩薩,見此希有之相,怪未曾有。
這個法會裡面,其中有一位大菩薩,叫「總持王菩薩」。前面列菩薩名的第一位,
就是總持王菩薩。總持王菩薩,這個總持,就是他有特別強大的記憶力,叫做念慧,
這個念慧就是記憶力。這個念慧是非常強的,他能夠總持無量無邊的佛法,而不忘失,
所以叫做總持。總持王,就是得到這樣的總持,他是非常自在的,非常殊勝的。「見此
希有之相」,他在這個法會看見了十方世界,有這麼大的光明,天宮、龍宮,各地方都
震動,日、月的光明都不現了,這是一個少有的現象。「怪未曾有」,這個「怪」,就是
特別奇異的事情叫怪,也是少有的意思,也就是未曾有的意思。因為很少有這種事情,
少有這種形相,心裡面有疑惑了。
即從座起
「即從座起」,原來是在座位上坐,現在立起來。
叉手合掌,以偈問佛。
「叉手合掌」。我們合掌是這樣子,叉手不是這樣子。叉手合掌,「以偈問佛」,不
是一般地這樣說話,就是他說出來的話是成文的,像作詩似的。
如此神通之相,是誰所放?以偈問曰:
他說這個偈裡面的大意,就是現在這個「神通」光明所現出來的形「相」,究竟「是
誰」「放」出來的光明?現出這樣的形相。以偈問佛,究竟是什麼偈呢?這底下說出來,
「以偈問曰」。
誰於今日成正覺,普放如是大光明;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復然。
這是總持王菩薩他心裡面的疑惑。說是「誰」在「今」天成佛了?所以「普放」
這樣的「大光明」。這就是成佛了,佛放的大光明,但是,不是釋迦牟尼佛放的,是另
外一個人成佛了,是那一位他今天成佛了,普放如是大光明呢?正覺就是三菩提,印
度話叫做三菩提,翻到中國話就是正覺。正覺就是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叫做正覺。
覺悟真理這個話,誰都可以這樣說,釋迦牟尼佛覺悟真理了,其他人也可以說我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0
覺悟真理了。所以在經論裡邊,為了區別與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加「緣起」兩個字,
覺悟了緣起的真理。圓滿覺悟了緣起的真理,叫做正覺,就是他覺悟的真理,是最正
確的,沒有錯誤的。
我們一般說,我們說是覺悟真如,或者是覺悟本體論,大家這樣講。當然佛法也
用這句話,這句話實在是通於一切宗教的。但是若說緣起的時候,就有點不同了。佛
教裡面說這個真理,在《阿含經》裡面說:有外道來問佛,說是您天天為您的弟子,
您的弟子提出問題來請問您,您都說什麼道理?佛說:「我說緣起」。
說什麼緣起呢?就是有眾生的緣起,有諸佛的緣起;有清淨的緣起,有染污的緣
起。每一法有每一法的緣起。大概地分類,就是有染污的緣起、清淨的緣起。說出來
染污,是這樣緣起的,清淨是這樣緣起的。若是有相信了這樣真理的人,你就很分明
地從這裡可以緣起了,就是他說的這種真理,在你的身心上,在你的思想上,可以使
用,明明白白地可以使用。所以加個緣起,叫做正覺。普放如是大光明,就是放這樣
的大光明,普照十方世界。
「十方剎土皆金色,三千世界亦復然」。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也是這樣子照耀,皆
成金色了。這是提出這樣的疑問。
誰於今日得自在,演放希有大神力。
「自在」,在《法華經》上有一句話:「我為法王,於法自在」。這樣說自在,是佛
的境界。我們平常的人,我們努力修學禪定,你成功了,你得到初禪、二禪、三禪、
四禪了,你也感覺到自在。因為在欲的境界,我們是有欲的人,我們在欲的世界裡面
生活,心常是不自在的,因為有欲,他就不自在。你若是得了禪定,沒有欲了,欲不
能再動搖你了,你心就得自在。這是得了禪定的人也可以說自在。但是若是成了聖道,
得了畢竟空,無我、無我所的智慧的時候,他是更自在,那是聖人的境界。
前面說成正覺,那是圓滿,是佛的境界。現在說得自在,也可以說是佛的境界,
但是也可以說得無生法忍這些大菩薩的境界,因為他也可稱之為自在。「演放希有大神
力」,當然初得無生法忍,是沒有這種境界的,要到法身菩薩才可以。所以這個得自在,
一定要很高的境界。
無邊佛國皆震動,龍神宮殿悉不安;今此大眾咸有疑,不測因緣是誰力。
這個「佛國」是很廣大的,所以稱為「無邊」,也都「震動」了。「龍神宮殿悉不
安」,就是震動。「今此大眾咸有疑」,大家都有疑問。「不測因緣是誰力」,不知道是什
麼因緣有這樣的境界,是那一位成佛了,是(那一位)大菩薩的力量,發出來這樣的
21
光明呢?
為佛菩薩大聲聞,為梵魔天諸釋等;惟願世尊大慈悲,說此神通所由以。
「為佛菩薩大聲聞,為梵魔天諸釋等」。是佛放大光明?是菩薩?是大聲聞、大阿
羅漢?為是梵天?魔就是欲界頂天
——他化自在天,就是魔。諸釋等,釋等,就是欲界的忉利天——釋提桓因這個
大福德神,是他們發出來這樣的神力,神通光明。「惟願世尊大慈悲,說此神通所由以」。
說明這個神通所由來,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是總持王菩薩請問,這底下佛回答。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
觀世音自在」。
菩薩,我們通常講,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稱菩
薩。而這句話,真實地去考校這句話,這句話是特別地簡略。說這個菩薩,應該說菩
提薩埵,菩提薩埵翻作覺有情,就是得了菩提的有情。得了菩提的有情,譬如聲聞菩
提、緣覺菩提、佛菩提,三乘的菩提。聲聞菩提: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阿羅漢果,他得了聲聞菩提了,他可以稱之為菩提薩埵。辟支佛也是,他也得了辟支
佛菩堤,也可以稱為菩提薩埵。但是底下加個摩訶薩就不同了,加個摩訶薩,就表示
是大菩薩。
大菩薩就是得無生法忍或者法身菩薩,到佛這些人。這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菩薩,
那就叫摩訶薩,叫菩提薩埵、摩訶薩埵,那就不同了。可是我們歡喜簡略,就把菩提
薩埵、摩訶薩埵這八個字,變成五個字,變成「菩薩摩訶薩」,又變成兩個字,就是觀
世音菩薩、文殊菩薩,變成兩個字。
「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有一位大菩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前面列名的時候,
觀世音菩薩,也還是用這個名稱,這個地方加個「自在」,「觀世音自在」。這地方是個
梵語的,前面的梵語,和這個地方的梵語,就有這個差別。名曰觀世音自在。自在是
觀世音菩薩修道所成就的聖境的境界,是他自己的境界。觀世音,是觀世音菩薩大悲
心廣度眾生的境界。這是從兩方面立名字,合起來叫觀世音自在。
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
「從無量劫來」,很久遠,很久遠了。他「成就大慈大悲」,他成就了大慈悲心。
大慈悲心,初開始時應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成就了大慈悲心,就是他那個無所得的
智慧裡邊,與大悲相應,能夠利益眾生,能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大悲心。說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2
我們用一般社會福利的方式去利益眾生,也可能是用大悲心做的,但有可能是用有所
得的取著的心做的。若是有所得,有取著的這種心,那就不是大悲心,那叫什麼心?
叫愛見大悲,愛見大悲就是有所執著。他也發一點好心,為社會的災難發一點同情心,
去做這個功德,但是若大家去毁辱他,說你在裡面貪污了,你明知道他是沒有事,但
是就是要這樣講,他就會煩惱。他也可能因為這樣就退了,我不做這個事情。這就是
他心隨境轉,有所取著。
你若是讚歎他的話,你真是很好,你去救護災難,你讚歎,他心裡面會高興,歡
喜做這件事。你若毁謗他,他可能就退了,他就是被這個境界的影響,他的心不堅固,
這就叫愛見大悲。這個大悲心,就是有所得的境界,不能說是大慈大悲。若是得了無
生法忍的大菩薩,他那個無所得的智慧,這些冷熱的境界不能動搖他的,那是大悲心。
但是初得無生法忍的人,還有很多煩惱還沒有斷,還不如到法身菩薩比較合適,是個
大悲心的人。所以無量劫來,那麼長久的時間,才成就大慈大悲的心。這個大慈悲心
不容易成就,要久遠,那麼長久的修行才成就。
「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前面大慈大悲,說是慈悲心,這底下說他的大智慧境
界。這個大智慧境界,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陀羅尼我們剛才講了,就是特別殊勝
的念慧,能總持無量無邊的佛法,不忘失,叫陀羅尼。這個「門」怎麼講呢?就是無
量陀羅尼的門,它是成就無量陀羅尼的一個門,你要從這裡入,才能逐漸地成就無量
的陀羅尼。
究竟什麼是門呢?就是文字,文字是無量陀羅尼的門。就是特別擅長文學的人,
他能用這個文字,表達佛法無量無邊的義理。把它寫出來就是文字,用語言表達出來,
那就是說話。而他擅於做這件事。這個語言文字是以無量陀羅尼為門。
你查佛學字典,我們以前都是丁福保編的大辭典,比較是最好的了,最近幾年又
有更好的大辭典,但是你查這個陀羅尼門,沒有,我查了,他沒有解釋。那麼在什麼
地方查到呢?在《法相辭典》,在《法相辭典》才有這個解釋。它是出在《佛地經論》
上,或是《顯揚聖教論》上解釋的這個陀羅尼門。(筆錄者按:此處,錄音帶缺錄了一
小段)實在說起來,要到佛的境界才能究竟圓滿,這是佛的一切種智的境界。觀世音
菩薩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有這樣的大智慧境界。
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回答總持王菩薩的問題,先說出來是觀世音菩薩放的光明,但是又讚歎觀世音
菩薩這幾種功德,一個是大慈大悲,一個是善能修習陀羅尼門。而成就大慈大悲也好,
修習無量陀羅尼門也好,都是「為欲安樂諸眾生故」。說是我們度眾生要有大悲心,你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3
光有慈悲心還不行,你還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沒有智慧,你光是有慈悲,那未必能安
樂一切眾生,你做的事情,未必是能安樂眾生的,可能令眾生苦惱了。為欲安樂諸眾
生故,你要有悲心,你還要有大智慧的。而這個大智慧,這個智慧就是緣起的智慧,
觀一切法空,這叫如理智;觀一切法的緣起,叫做如量智。現在這個地方,善能修習
無量陀羅尼門,這是說緣起智。
在《優婆毱多尊者傳》上表示出一件事情,就是有些出家人,有一個比丘,他是
在寺院裡面做僧執事,給大眾僧做事情,做什麼事情?就是造房子,造僧房,造一間,
造一間。當然造房子是一件很頭痛的事情,那麼了一個時期,他就不高興,不做,不
做了,就辭執了不幹。不幹了,就聽說優婆毱多尊者擅於教人坐禪。於是乎他就背著
他的衣單,就來見優婆毱多尊者,來見他,就是表明來意,說我要隨著大師坐禪。優
婆毱多尊者說:「你到這兒來坐禪,跟我學禪,我有一個條件,有什麼條件呢?要聽我
的話,我說什麼,就是什麼,不然你不能在這裡坐禪」。說「是,我願意聽大師的教導,
大師叫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優婆毱多尊者說:「好,你給我修僧房」。他本來討厭,因為做膩了,做僧房要同
人化緣,然後要再修房子,還要和工人接觸,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優婆毱多尊者還
繼續叫他做這個事。他因為說好了要聽話,他只好這樣做。做到一個時期的時候,優
婆毱多尊者說:「好了,你現在不要做,到禪堂去坐禪」。叫他這麼做,一坐禪,不久
得了阿羅漢果。
這是什麼呢?優婆毱多尊者,你看他在和你說話,但是他是已經入了甚深的三昧
了,一看,你想得聖道,你還有所不足,你這個不足的地方要補充一下才可以,不然
的話,你不能得聖道。你看優婆毱多尊者傳,他有很多這樣的事情。就是他知道緣起,
你這個因緣,他要這樣的緣起;那樣的因緣,是那樣的緣起,他知道緣起。他這樣,
他真實地令你得安樂,不然的話不行。
我這話就說遠了,但是我認為還是有道理。我們就說印順老法師,他有一本書,
是《遊心法海六十年》。就是從他學佛法,到寫這本書的時候,他這個心就常在佛法裡
面遊,好像人在大海裡面游泳似的,常在佛法裡游。所以他到現在,有這樣的成就,
他有這麼多的著作,在著作裡邊,不是說這一套我不會講,找一找參考書,這一套就
講,不是。他是把印度的佛教認真地學習,他領悟了佛法的真義,回頭來看看中國佛
教,看看中國歷代大德的著作,天台宗、華嚴宗,中國的三論宗,中國的法相宗,中
國的禪宗,以及密宗。
回頭這麼一看,我們平常說:「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境之門者難與言」。他把
印度的佛教完全讀了,回頭再看中國的佛教,還很容易明白的,沒有什麼難。但是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4
他的一些人就不行,對印度的佛教,不是太發心去學習,就是直接地我也看看,我講
《法華經》,把智者大師的《妙法蓮華經文句》看一看,把窺基大師的《妙法蓮華經玄
賛》看一看,嘉祥大師的《法華義疏》,我看看,然後我就可以講了,就是這樣子。但
是印順老法師不是,他有自己的思想,他為什麼有這個成就呢?他不去做雜事,不做
方文,也不去做知客,也不做監院,也不去做維那,他不做這些事情,他就是在佛學
院裡面,他是佛學院沒有住多久,他就在佛學院當老師了,就是講課。你請他做方丈,
他不去。這些事,他都不做。我們平常的人,你不請我做方丈,我要同你鬥,啊,你
就是要請我做,就是所見就小一點。印順老法師他不是,他就是把自己的精神、時間
完全用在佛法的學習上。
我讀他的書,我感覺他可能有無生法忍了,可能,是有可能,當然你說是虛妄分
別也可以,但是我也是有這麼一點感覺的。這就是緣起,他把他的時間能這樣用,到
今天他有這樣的成就。說我今天我去做方丈,我去當僧執事,你做了多少年,你就是
做多少年以後,對於佛法,你就恍恍惚惚的,真實要你去,你不要說別的,就是要講
《金剛經》的時候,因為你心裡面常在事上講,你不是遊心法海。你做方丈就是負責
大眾僧的經濟,你要解決這個問題。
做住持是幹什麼的?住持負責兩件事,一個是負責大眾經濟的責任;第二是領導
大眾要修行。可是現時代的佛教,做住持的多數是幹什麼的呢?就是只是和在家居士
聯絡得好一點,沒有經濟的問題。至於領導修行的這件事,我看都是平平凡凡的,沒
有遊心法海,這就是緣起。現在佛教是末法時代,原因也就在這裡,這就叫緣起。
優婆毱多尊者就是教人坐禪,教你得聖道,這就是一個緣起。他知道你這個人,
你缺少一點福報,你的福報還不夠,你想得聖道,也要有一點福報的。其中那上面說
有一個法師,有一個比丘來親近他,跟他學禪,原來他是大法師,常常為人講經說法
的,現在講久了,也不願意講了。願意跟優婆毱多尊者學禪,優婆毱多尊者也要這樣,
你來跟我學禪,要聽我話,說:「好」。說你再去跟人講經。不是你自己能知道。優婆
毱多尊者是大智慧。我看他是,若按智者大師的意思,優婆毱多尊者應該是超過阿羅
漢的智慧。
經上說到舍利弗尊者,他收兩個徒弟。這兩個徒弟,一個以前在家時,他的職業
是為人洗衣服。他出家以後,舍利弗尊者教他修數息觀,另外一位在家居士出家了,
拜舍利弗尊者做師父。他是做什麼事情呢?是一個金師。古代的金師,是燒這個金的
時候,要拉風箱。舍利弗尊者教他修不淨觀。這樣這兩個人用功修行很久,也不相應,
不相應就想不修行,我還俗。
出家放棄了五欲,然後修學聖道,修了這麼久,也不得聖道,沒有意思嘛!聖道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5
沒有得到,有什麼意思呢,又放棄了五欲。我們又何苦這樣,就想要還俗。想要還俗,
這個事就傳到佛那裡,佛就把舍利弗尊者叫來,說你搞錯了。說是在家洗衣服這個人,
應該修不淨觀,金師應該修數息觀。方法你要這樣調過來,這時候把這兩個人的方法
調過來,說是你們變動一下,那麼一修行就成功了。
這就是要知道緣起,你為那個目的,而這樣子施設這個法門,結果他不能契機,
這就是搞錯了。而《優婆毱多尊者傳》上,你看他,誰來跟他學禪,他的方法都不一
樣,他就是有甚深的緣起的無量智慧,沒有這個智慧,是不行的。所以這個地方,釋
迦牟尼佛讚歎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悲心,還「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就是他能通
達無量無邊的佛法。這裡邊也就包含著他也是能通達無量無邊眾生的根性,能隨機說
法的。所以他又有智慧,又有慈悲心,才能安樂一切眾生的,為欲安樂諸眾生故。若
光是有智慧,沒有慈悲,那也不行,也是不能安樂眾生,因為他不想去度眾生。所以
有慈悲還要有智慧,這樣才可以的。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這是
總持王菩薩問佛,說誰放的這樣的光明?佛說:「觀世音菩薩,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
放如是大神通故」。
佛說是語已,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
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
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
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惟願世尊慈哀聽許」。
釋迦牟尼佛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裡邊,大眾集合以後,法會裡邊,密放神通光明,
照耀十方剎土。法會裡邊的總持王菩薩怪未曾有,就向佛請問,是誰放這樣的光明呢?
於是乎佛就回答總持王菩薩,說是這個會裡邊,觀世音菩薩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
如是大神通力。
前文大略地這樣說過了,這以下就是觀世音菩薩,說明他要演說大悲心陀羅尼呪
的原因。「爾時觀世音菩薩從」他的「座」位站「起」來。這樣的話,從表面上看,當
然我們很容易明白,就是他想向佛有所陳述,他不是坐在那裡,他從他的座位站起來。
但是我們的中國古德,從這個地方,就是又有一個深刻的意思說出來,就是說觀
世音菩薩,從第一義空那裡發大悲心,欲教化一切眾生,所以叫做從座而起。「整理」
他的「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呪,今當欲說』」。他心
裡邊有陀羅尼咒,這個陀羅尼呪的名稱,叫做大悲心陀羅尼咒。這個意思在前面經的
題目那裡說過了,說過了,可能也有人忘記了,也有人以前沒有來過,我再簡單說一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陀羅尼有幾種解釋,在這裡就是用咒的意思解釋。這個咒,是中國原來就有這樣
的字,也就是有這樣的呪。你有什麼特別的困難,用這樣的咒去祝願,它可能會有效。
中國原來有這種事情,也就是所謂巫術了。現在由印度翻譯過來這樣的法門,也類似
這種情形,所以也稱之為咒,但是在印度的話,就是叫做陀羅尼。
大悲心陀羅尼,就是這種陀羅尼咒,是從大悲心發出來的。相對地說,也有不是
大悲心說出來的咒。能說出咒來的人,一般沒有禪定的人不能說咒,就是要得四禪八
定的人,他可以說出咒來。他說出來的咒,當然也是有效力,不過是有限度的,也是
有條件的。有了禪定的人,他因為有定的關係,他心的力量強大。我們沒有禪定的人,
心的力量不如他力量大。
我以前也說過,譬如說這個牆壁,這個牆壁,我們從那裡走到那裡,他就有障礙,
便過不去了。但是有禪定的人,他坐在這裡,他的內心入了定以後,他心裡面作念:
這個牆壁是有若無的樣子,就像虛空一樣,那麼他就可以過去了,他就能從那裡走過
去,當然他要先作念,他先作念,他就可以從這裡走過去。他這個心,能有這樣的力
量,我們不行,我們不可以。
這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有禪定的人,心的力量大。當然這個並不是神通,還不是
神通。要是從這樣的禪定裡邊,修如意通,修這個神足通,修成功了,就不需要作念,
隨時可以牆壁、高山,都可以過去,入地如水,履水如地,都可以隨意自在的,心的
力量大。得了禪定的人,他就是說出一個咒來,然後他用禪定這個心的力量,賦予這
個咒功效,他說這個咒能如何如何,那麼這個呪就是有力量了,就是這麼回事。
但是佛教徒,發了菩提心的佛教徒,得了四禪八定,當然也可以說咒。如果是斷
了煩惱,譬如是得了九次第定,得了阿羅漢果、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了,他由初地、
二地,乃至十地,乃至到佛,他這個功德,到佛才逐漸地功德圓滿。這個功力也就有
深淺的不同,也都能說咒,也是一樣,他說出這個咒,他賦於它什麼力量,什麼力量,
這個呪就有效。但是如果不是聖人,你雖然得了四禪八定,你還是凡夫,你所說的咒,
有效的限度,是很低的。要是法身菩薩到佛的境界,那是不可思議了。
現在觀世音菩薩,他說:「我有大悲心陀羅呪,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
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
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
慈哀聽許」。觀世音菩薩他有大悲心,他想要說大悲心陀羅尼咒,目的是什麼呢?一共
有十句,有十個目的。
第一句是: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這一句是總說,其餘下面九句是別說。眾生有什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7
麼什麼樣的困難、苦惱,心裡面不安樂,為諸眾生得安樂故,所以要說這個大悲心陀
羅尼咒。什麼事情不安樂呢?就是第一個是病痛,有各式各樣難治的病。念這個大悲
呪,就能除病苦。得壽命故,有什麼什麼病,醫生不能治療,一般在有病的人來說,
就是沒有希望了。但是若是念大悲咒,他有希望治好。
這個在佛法裡面來說,佛法的目的,主要是令人轉凡成聖這件事,主要是做這件
事的。佛法在世間,目的是為了解除一切眾生生死的苦惱,得涅槃。但是眾生在沒得
涅槃之前,還有些現實生活上的問題,我有病,我很苦惱,佛菩薩怎麼樣怎麼樣照顧
我,所以佛菩薩就是也要有一個方便,是這個方便,就是說出這個咒,能除你的病。
得壽命故,我的壽命要死了,壽命短,我希望壽命長一點,也可以,念大悲咒也能令
你的壽命長。
得富饒故,這個富饒,說我生活困難,或者我沒有工作,有一些問題,你念大悲
咒,能使令你的財富豐足,念大悲呪有這種作用。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能滅除一切
的惡業。對於他人有所傷害,就是惡業,這種事情是一切賢聖善人所訶斥的事情,這
個罪過是特別重的。這種罪過,就是要受極重的惡報。
說是我現在沒有做這種事情,但是可能前生做過。說我今生也沒做過,前生有可
能會做過。當然這罪過,雖然造了罪,這個罪潛伏在那裡,它不發生作用,也好像沒
有罪似的。也有的人,一時地愚蠢,做過一些嚴重的罪過,尤其是對父母有些不合道
理的事,罪過是特別重的。或者是自己的惡心特別強,所造的惡業也是特別重。這種
罪是不容易滅的。現在若是能念大悲咒,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
離障難故。這個障難,即是障礙、困難。就是我希望做什麼事情,但是有障礙,
使令我不能做。譬如說我想打禪七,已經計劃好了,開始要打禪七了,中間有事情,
不能做。說是我計劃,要把《華嚴經》背下來,計劃好,要開始了,喔,忽然間有病
了,就不能念《華嚴經》。就是你想要做功德的事情,就是有障礙,使令你不能做,你
有困難不能做。或者做到中間,喔,不行,我有事情,不能做。若是想要放逸,有罪
過的事情很容易成就,但要你要栽培善根,就不行。那麼這些是障難。現在你可以念
大悲咒。
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經論裡面說
這個白,白是清淨的意思。但是白對黑來說,黑就是惡法,就是罪過的事情;白法就
是有功德的事情。有功德的事情,明白一點說是什麼?就是五戒、十善。我不殺生、
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說十善,前三個也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五戒裡面的不妄語,在十善裡面
就把它分成四個,:不虛妄語、不離間語、不暴惡語、不雜穢語。不虛妄語就是不說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8
謊話。不離間語,就是不破壞彼此間的關係,你說出這個的話,對他們兩個人的感情
有破壞,叫離間語,這種話不要說。不暴惡語、不雜穢語。不暴惡語就是不說暴惡的
語言,不要隨便出口罵人,開口罵人就是暴惡的話。最後就是雜穢語,說出這種語言
很污穢,令人放逸的語言,你不要說。這些就是白法,你若說出這四種話,就是黑法
了。再就是意業有三種:不貪、不瞋、有正知正見,這也是白法。
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清淨的善法,對於自己,對於他人都是有利益的,能得
安樂果報的,這些事情就叫白法的功德。
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這個諸善根,其實也是白法,那麼有什麼不同呢?可以分別:
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就是剛才說的五戒、十善的這些功德。諸善根就是在佛法裡邊,
修學無漏的功德,那麼就叫做諸善根,這樣子可以不重覆了。善根,譬如這個樹,它
有根,由根生出來幹、枝、葉、花、果。我們內心裡面有一種善的根,由此根能生出
來一切善法,這個根是什麼呢?經論上現成的說法,就是不貪、不瞋、不愚痴。無貪、
無瞋、無癡。無貪、瞋、痴,這是一切善法的根本。
當然這個無漏的善根,要有般若的智慧,去修學一切功德的時候,就都是無漏的
善根了。有般若智慧,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不取著,你做善法的時候,能夠不執
著,那就是出世間的善根;你若有執著,那就是世間的善法。所以在佛法裡面說這個
善法,一個世間的善法,一個出世間的善法。
世間的善法就是做這種事情很好,但是我的內心還有執著,我做了什麼什麼功德
了,你不如我,雖然嘴上沒有說,但是心裡面有這些分別,就在這種功德上面,生出
來一種執著心,生出來高慢心,也會引起種種的煩惱,也會引起一些煩惱的。
現在這個文上的意思,是說我們佛教徒,因為相信了有因果,有世間的善惡因果,
也有出世間無漏的因果。相信有因果的道理,就努力去修學善法。修學善法,我願意
去做功德,但是這個心還是不勇猛,還不是這樣做,不這樣做,就知道,哎呀!我這
樣不對,雖然不對,但是做不來,那怎麼辦呢?你多念大悲咒,你就能增長一切白法
的功德,你能成就一切諸善根的。世間的善法,出世間的善法,你都能成就了。大悲
咒能給你這樣的力量。
遠離一切諸佈畏故,怖畏就是恐怖。我們一般說,我們看見毒蛇,心裡有點怕,
看見老虎的時候,心裡也怕。其實我們有恐怖,看見毒蛇怕的時候,還不多,看見老
鼠也有害怕的,看見老虎也害怕。其實這種害怕還是少,我們常常有憂愁、憂苦的時
候,日常生活裡面,常常有憂苦的地方。譬如說我們沒有財富,心裡面就憂苦;有了
財富,又恐怕財富失掉了,這就是憂,這就是怖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種種的,你
有些顧慮的地方,這都是憂。所以這個怖畏,在語言上可能不常用,但是事實上,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29
我們人的生活裡面,常常有這個怖畏的,很多很多的事。那麼念大悲咒,就能遠離諸
怖畏,能令你心得安樂、自在。
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其實除一切病,也是我們的希求,得壽命、得富饒、滅
除一切惡業重罪‥‥‥,這八句都是我們的希求。這裡又說一句: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就是除了前面八句之外,還有很多很多的希求,這些希求,在經文裡面說了很多,譬
如說夫妻不和,夫妻不合,你希望合,這就是一個希求,但是在這裡沒有說。那麼你
也可以念大悲咒,也能滿足你的願望的。所以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
觀世音菩薩說: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有這十個理由,我想要說,唯願世尊慈哀
聽許,就是您慈悲哀憫眾生的苦惱,同意我說此大悲咒。
前面這十個理由,當然我們從這十個理由上看,可能包括了我們所有的問題,都
可以包括在內了。所以這個大悲咒,的確是我們極需要的法門。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
如來隨喜,諸佛亦然」。
前面是觀世音菩薩想要說大悲咒,先請求釋迦牟尼佛的聽許。釋迦牟尼佛得到了
這申請,就招呼:「善男子」,稱觀世音為善男子。「汝大慈悲」。我們娑婆世界這個地
方,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很多地方畫大悲觀世音菩薩相,是女相畫得多,但是你
看這個文上,「佛言:『善男子』」。稱觀世音菩薩是善男子。汝大慈悲,你有廣大的慈
悲心,能夠「安樂」一切「眾生」,「欲說」大悲「神咒」。「今正是時」,現在正是說大
悲咒的時候。「宜應速說」,你應該快一點把它說出來。「如來隨許」,就是釋迦牟尼佛
自稱如來,我隨順你的意思,我非常歡喜你這樣意思的。「諸佛亦然」,不但是釋迦牟
尼佛,其餘的十方一切佛,也都是歡喜的。這是釋迦牟尼佛批准了。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
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
悲心陀羅尼」。
這底下,「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表示很長很長
的時間了。這個劫,印度叫劫波,這是時間的單位。譬如我們是二十四小時一天,一
日、一月、一年,或者是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現在這裡是劫,這是最長的時間。
經論上解釋這個劫,有多少種解釋法,一種解釋是說,四十里,四十里方、四十
里寬、四十里深,那麼大的城牆,裡邊裝上芥菜子。在別的地方,一百年這個鳥飛來
一次,銜一芥子離去,一百年一次,銜了一粒芥子走了,幾時把這個芥子完全都叨走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0
了,這時這個劫還沒有盡,劫這麼長,這麼長的時間。現在這個劫也有種種的解釋法,
我剛才說的只是其中的一種。
說我念過去無量億劫,無量億劫,可見很長了。「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
在那個時代,有一位佛出現世間,他的名號叫做千光王靜住如來。千光王,觀世音菩
薩說是千手千眼,而這位佛也有個「千」字,但是不說千手眼,而是千光,他的光明
有一千。也可能那個時代,對這個「千」字有什麼特別重要的意義,所以才都用這個
「千」字。
千光王,他這個光明,用「千」字來表示。光王,就是特別殊勝、最殊勝的意思,
大自在的意思。靜住如來,這個靜住,就是寂靜住。寂靜住,若按佛法修行人來說,
那當然是禪定了。千光王,從他的身體發出來的光明,當然眼可見的,但是內心上說,
就是智慧的光明。千光王就是佛的大智慧的境界,靜住為佛的禪定的意思。佛的禪定
當然是出世間的禪定,不是世間禪定。佛這個大智慧,是甚深的禪定,定慧圓滿了,
就是佛了。
這一位佛,「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可憐我,觀世音菩薩自稱。「及為一切諸眾生
故」,也是憐念一切眾生,「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
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
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以金色手」,以金顏色的手。「摩我頂上」,摩觀世音菩薩的頂。「作如是言」,這
樣說:「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呪,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你應該受持這
個大悲心咒,受持這個呪做什麼呢?普遍地為未來惡世的一切眾生。世界上的人類,
前面說是劫,這個劫,有增劫,有減劫。增劫的時候,人的福德大,壽命長,智慧也
高;世界是和平的,人與人之間,沒有糾紛。這個時候問題少,人的壽命長,像前面
的問題比較少。
減劫的時候,就是人的道德逐漸地減低下來了。前面說: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
就是白法漸漸地減少了,惡法漸漸地興盛了,人病痛就多,壽命也短,富饒的事情不
是太多,只有少數人是富饒的。有很多的惡業重罪,有很多的困難,有很多的問題。
所以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念大悲呪,能利益那個時代的眾生。
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呪故,超第八地。
「我於是時」。觀世音菩薩他自稱我,說我在那個時代,「始住初地」,我只開始安
住在初地的境界。初地就是初歡喜地,這個初歡喜地,我以前也講過,就是由凡夫初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1
入聖位的這個時候,初開始入聖人的境界,這時候不是凡夫了,可以稱之為聖人了。
初開始聖人的階位,這時候叫歡喜地。歡喜,怎麼叫歡喜呢?就是你能夠由凡夫入於
聖位,是要經過長時期的修行,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很不容易斷煩惱的,忽然間,
這一天早晨起來,靜坐的時候,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忽然間入了聖位了,心
裡非常歡喜,所以叫歡喜地。
他初入聖位以後,得到的功德是什麼呢?就是決定不再到三惡道去了,不會再到
地獄、餓鬼、畜生道去了。最低限度是在人間,或者天上,或者到佛世界去。這是一
種。
其次,他得到聖人的智慧了,能夠見到真理了。他這個時候有能力可以去教化眾
生,可以去弘揚佛法了,有這個能力了。在凡夫的時代,修學佛法,雖然也去弘揚佛
法,但是勉勉強強去說。唯有入了聖位以後,那個時候,他是有能力了。有這樣的悲
心,有大悲心了,能夠弘揚佛法教化眾生了,有這樣的能力了,所以他歡喜。
地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地是譬喻,是大地,這個大地能生長萬物,萬物從地
上生長的。菩薩這個時候,初歡喜地也叫做地,是什麼呢?就是他這個大悲心,和他
這個無我、無我所的智慧,和合起來就是地。從這個大悲心,和無我、無我所的智慧
裡邊,能生長出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所以也稱之為地。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
呪故」,我一聞到大悲心陀羅尼咒。「超第八地」,就是超越了二地、三地、四地、五地、
六地、七地,到了第八地。
超第八地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從初地一直到第七地,雖然是聖人,但是這個時
候,還都是肉身菩薩。就是這個菩薩雖然是聖人,但是他這個身體,還是地水火風所
組成的身體。當然比起我們凡夫,是不同了。這個菩薩,他的病痛當然比我們凡夫少,
他是特別健康的,而且是特別莊嚴的。他有很多很多的福德,有很多的智慧,有很多
的神通,這是肉身菩薩,到第八地就是法身菩薩了。
由初地到第八地這個時候,初地這個時候的菩薩,也斷了很多的煩惱,但是還有
很多煩惱沒有斷,他還有煩惱的。到了第七地的時候,就是把三界:欲界、色界、無
色界以內的煩惱,全部滅除了。滅除了,他就沒有力量能綁住他在三界裡面受生死了。
我們在三界裡面流轉生死,就是因為有業,有三界裡面的力量把你綁在這裡,你
超不出去的。八地菩薩就沒有這個問題了,所以他是超出三界以外的了,他這個時候,
他不是三界以內的地水火風這個生命的身體了。他是那個無漏的功德,成就的身體,
那個清淨的,或者說是法性生身,或者說意生身,是那樣不可思議功德的身體了,是
法身菩薩。
不過這個位次,也有多少種的分法,我說的只是其中的一種。超第八地,可見我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2
們凡夫念大悲咒,你能得到什麼樣程度的功德,那也是看你自己。說這個聖人,初地
菩薩,他要念大悲咒,能有這樣的力量,能到第八地。要是從時間上來說,來到佛法
裡邊來,你要修行十千劫,你才能有堅定的信心,這個信心是不動搖了。再一大阿僧
祇劫,才能到初地,再一大阿僧祇劫,才到第八地。所以從初地到第八地,是一個大
阿僧祇劫。現在他一聞此咒,就等於是修行了一大阿僧祇劫。這個是在讚歎大悲咒的
功德,這麼樣地偉大,這麼樣地微妙。
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
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
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使令我,就是現在,我的身體裡能生出來千手千眼,具足這麼
多的慈眼。
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
「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就都具足了,發是願已,這個願就出
現了。我們拜大悲懺,千手千眼,當然就是照見法界,護持眾生的意思。千眼是照見
法界,千手是護持一切眾生。我解釋這個經題目的時候,也有說到,經文裡邊也有解
釋這個千手千眼。而這個實在還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也就是化現出來的,當然這也
是一種功德力。
十方大地,六種震動。
「十方大地,六種震動」,當時身上有千手千眼具足了,這是一個願。另外又有一
個瑞相,十方大地,六種震動。六種震動前面解釋過。六種震動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當時我解釋完了,鍾居士也說出來一個解釋。這個六種震動表示什麼意思呢?就是觀
世音菩薩,他前面發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就在這裡,他能夠受持
大悲咒,在惡世的時候,能利益一切眾生。就是那個時代的眾生,能接受這個大悲心
陀羅尼法門的人,他們的無明煩惱,十方大地,這個大地是什麼意思?就是指無明煩
惱,這些煩惱,因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故,將會熄滅了,煩惱就滅除了。所以是用六
種震動來表示這個意思。六種震動,也表示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們
的無明煩惱活動的地方。你受持大悲心陀羅尼的關係,這個煩惱動搖了,他走了,他
要同你分離了。表示這個意思。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3
十方千佛悉放光明,照觸我身,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十方千佛」,千光王靜住如來是千,觀世音菩薩手眼也是千,十方也是千佛,其
實十方的佛也是很多的,當然不說那麼多的千,都是以千字來表示。「悉放光明,照觸
我身」,光明照觸到觀世音菩薩的身體。「及照十方無邊世界」。
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陀羅尼,復
生歡喜,踊躍無量。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從是已來,常所誦持,
未曾廢忘。
「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觀世音菩薩,在千光王靜住
如來那裡,聞這個大悲心陀羅尼,就是初開始。從是已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的法
會裡,重更得聞大悲心陀羅尼。「親承受持是陀羅尼」,他親從諸佛,來承受這個大悲
心陀羅尼呪。受了這個大悲心陀羅尼呪,而還能受持,不是說我接受了以後,我放在
一邊去,不是,而是常常受持。
「復生歡喜」。在無量佛所,親承受持是陀羅尼,他又心生歡喜。「踊躍無量」,踊
躍是歡喜的相貌。「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前面我說過,肉身菩薩和法身菩薩。
肉身菩薩,我們說叫做分段生死。我們人世間生死的情況,你得到這個生命體,這個
生命體他原來是沒有的,沒有,有因緣,他現在有了。以胎生說,處在母胎裡面,出
胎了叫做生,而後漸漸長大了,就老、病、死,死掉了。
這個生命體有大小的形段,也有時間性的,或者活到一千歲,或者活到一萬歲,
這個到時候就沒有了,這樣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我們人間的人也好,你作餓鬼、
作畜生也好,你生到非非想天也好,都叫分段生死。
到了第八地菩薩,他把這樣的生死滅了,滅了,他得到的身體,就叫做法性生身。
得到的那個法性生身,那是無量功德莊嚴的身體。那個身體也叫意生身。這個意生身,
就是由意去生,你隨意自在。
我們這個身體,你長這麼大,就是這麼大,你想要變動是不行的。壽命也就那麼
多,你想延長也不容易,就是有多少固定性。但是意生身,就是法性生身,不是,那
是隨意自在的,有不可思議變化的。這個不但說菩薩,就說色界天上的人,欲界、色
界、無色界,色界天上的人,他的身體也可以稱為意生身的,他那個身體也是隨意變
化的,也可以不現,也可以現,種種的境界,但是他也是有壽命,到時候要死。到了
法身菩薩,得到意生身的時候,那個身體是無量壽,就是永久也不死了,也不老、也
不病、也不死,所以叫無量壽。
但是這樣的身體,說是八地菩薩,他得到法性生身了,但是他,在天台宗的話,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4
就是還有無明煩惱,還有無明惑,猶有所不知、猶有所不能、猶有所不淨,也有很多
事。但是他這位菩薩,他不斷地親近十方諸佛,他又不斷地在凡夫的世界去教化眾生,
所以他的功德、智慧不斷增長。他的功德智慧增長,那麼他猶有所不知、猶有所不能,
這個事情就隨著變化,常常的變化。就是功德在增長,過失在減少。
這個地方就是這句話:「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這就叫做微細生死。微細
生死就是變易生死。你這個功德漸漸地增長,你這個法性生身裡面就是有變異,到了
功德圓滿的時候,無量無邊微細生死完全除掉了,就是佛的金剛身,就是究竟圓滿了,
就沒有變易生死了,那就是佛的圓滿報身了。
所以這個地方說觀世音菩薩,第一次聽聞了大悲咒,就是由初地到了第八地,就
是把分段生死除掉了。以後「復於無量佛所,無量會中,重更得聞,親承受持是陀羅
尼。復生歡喜,踊躍無量。便得超越無數億劫微細生死」,就把這個變易生死除掉了。
「從是已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就是從千光王靜住如來那裡,開始聽聞大悲咒以
來。常所誦持,未曾廢忘。
由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若有比丘、
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著,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
當從我發如是願。
「由持此呪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常在佛前。「蓮華化生」。觀世音菩薩,
如果他到凡夫世界來。譬如說這位佛到凡夫世界來成佛,觀世音菩薩他到這裡來親近
這位佛,到這個世界來度眾生,他可能就重得一個身體,得一個身體之後,就蓮華化
生。當然他若願意有個父母,也是可以。這是他隨意自在的事情。若按照他本身的功
德來說,那是蓮華化生,他不需要受胎生。
若是在聖人的世界,這個法身佛的世界。我們娑婆世界,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
牟尼佛,那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不是釋迦牟尼佛他那個圓滿報身的世界,不是那個。
若是觀世音菩薩,到釋迦牟尼佛那個圓滿報身的世界,當然也不需要蓮華化生,那也
就是觀世音菩薩自己的法身去見釋迦牟尼佛,或者是見阿彌陀佛,或者見藥師佛。
若是到凡夫的世界,觀世音菩薩的法性生身不可以,法性生身到了凡夫世界,你
見不到的,他不能和你發生關係。所以他一定化現一個身體,他現一個身體,他也可
以有父母,也可以蓮華化生的。
現在說這個:恆在佛前,蓮華化生。「不受胎藏之身」,不受這個胎藏之身。若是
佛菩薩,他願意受胎生,那是也是他的大悲心的一種作用。若是我們凡夫來說,我們
受胎藏的身體,就是因為有欲的關係。若是我沒有欲了,我到了色界天上去,也是化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5
生,就不叫胎生。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
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這上面是我們拜大悲懺的那一段文。前面「不受胎藏之身」,
這以前是觀世音菩薩,說明他以前得到大悲心陀羅尼咒的經過,得到的功德。以下是
說我們人間的人,想要受持大悲咒的時候,要用這樣的方法,才能夠受持大悲呪。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
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前面的文,是觀世音菩薩,說明他開始學習大悲心陀羅尼的
經過。這以下是說念誦大悲呪的方法,這個大悲呪我們應該怎麼樣誦持,應該怎麼樣
受持。
若有比丘、比丘尼。就是假設這兩種人,一個是比丘,一個是比丘尼。這兩種人
就是出家人,比丘尼這個尼字,中國話就是「女」的意思。若有比丘那個地方沒有說
這個尼字,就是男的,男的出家人受了大戒了,稱之比丘。
比丘,是多含不翻,其中含有乞士的意思,就是乞求的人。就是他自己不生產,
向人家乞求來維持生活,所以翻作乞士。也翻作破惡,就是修學佛法,破除自己的煩
惱的人,破除內心裡面貪瞋癡的煩惱;身體能不殺、不盜、不淫;語言上不說謊話,
不妄語、不綺語、不惡口、不兩舌;內心不貪、瞋、癡。煩惱,有活動的煩惱,有不
活動的煩惱。不活動的煩惱就是種子。破惡,是破除去活動的煩惱,也要破除煩惱的
種子。他做什麼事情呢?就是破煩惱的事情,就是修行的事情。
也說是怖魔,因為你修學聖道,魔王恐怖了。女人出家,就稱之為比丘尼,就是
女比丘。他的行為和思想,和比丘是一樣的,同樣地修學聖道,也可以得阿羅漢果,
也可以得無生法忍的。這兩種人是出家人。
優婆塞、優婆夷是在家居士,相信佛法的人,翻作清信士。翻作清信,就是他不
斷地學習佛法,對於佛法有清淨的信心了,是這樣的人。也翻作近事,近事男、近事
女。近事這個「近」,就是他親近三寶,常和佛法僧接近。也是做一些護持三寶的事情,
他自己也時時地做栽培善根的事情,那麼就叫做近事。這裡邊當然是說他皈依三寶了,
也受了五戒,所以叫做近事男、近事女。
童男、童女,或者說是小孩子,或者是沒有結婚的人。當然他要是皈依三寶,受
持五戒,也同樣地可以稱之為優婆塞、優婆夷的。
「欲誦持者」,說這六種人,他若願意誦持大悲心陀羅尼的話。誦就是能背下來;
持,一直地不忘,攝持在心裡面不失掉,就是要常常的誦,他就不失掉,就不會忘了。
你雖然能誦,但是你不天天的誦,他就會忘,就不能持了。若想要誦持這個大悲心陀
羅尼呪,想要得到大悲心陀羅尼的功德,應該怎麼樣誦持呢?用現代的語言來說,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6
要有什麼條件呢?是「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就是個條件。你若想念大悲呪,你要對
於一切眾生,要發起慈悲心,要有這種心。
眾生是舊的翻譯,新的翻譯就是有情。就是有情識的,有了別性的動物。一般地
山河大地,也是地水火風,但是它沒有了別的識,沒有識,就是無情物。這一切的動
物,我們欲界的眾生也好,色界天的眾生也好,他的生命體,也是有地水火風的,但
是在地水火風裡面,他有識,那麼就變成了有情。
這些有情識的眾生,或者是我們同類的說是人,我們不同類的,我們能看見得見
的,就是這些飛禽走獸,或者是一隻螞蟻,或者是一隻蚊蟲這些動物。但是人與人,
我們人和人是同類,人和人,中間的關係應該是更重要。我們對一隻貓,或者對一隻
狗,我們對牠有愛心,我們見到人的時候,把眼睛閉起來!應該更慈悲,更愛護,於
他有慈悲心。
於他有慈悲心,這是原則上說,內心裡面沒有傷害他的的意思,有愛護他的意思,
有利益他的心。佛菩薩告訴我們,我們說是五戒,我們同他的關係不殺,這就是慈悲。
我們中國儒家的思想:「天有好生之德」。人也就是有好生之德,應該是這樣子。不殺,
這就是慈悲的行動。他若有困難了,我救護他。我能不能救護,這是一回事,我要有
救護的心情,這就是慈悲了。
不盜,我不偷盜,不偷盜也是慈悲。如果你偷盜,把他所愛護的所有財物,你若
盜去了,他會很苦惱,那麼你就是傷害他了。傷害的行為,與慈悲心就是有衝突了。
所以若有慈悲心就不會盜。不妄語也是慈悲的行動,不飲酒能保護你的慈悲心。所以
說五戒,也就是慈悲,所以有慈悲心,可以用五戒來表達你的慈悲心,這也是「於諸
眾生起慈悲心」。
若是讀《梵網經》,或者是讀《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那就是比五戒更詳細地說
明了菩薩慈悲的行動。當然我們不須說這麼多。我們若能把五戒守得很清淨,我認為
就是了不起了。
這六種人想要受持、讀誦大悲咒,或是你有種種的希求,希望持大悲咒來滿足我,
但是你要有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我剛才說是,用五戒來表達這個慈悲心。這底下是
觀世音菩薩,更深刻地表示這個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這就是發慈悲心。先
當從我發如是願,你受持大悲咒,你先要隨順我的意思,發這樣的願力,你要建立這
樣的志願才可以。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7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為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南無大悲觀世音」,這底下是十願,(十個願)底下又有六個願。「南無」是印度
話,翻到中國話有幾個翻譯,也翻個救護的意思。我有困難,我希望你救護我,希望
觀世音菩薩,你慈悲救護我。也翻作頂禮,就是恭敬地向觀世音菩薩叩頭。也翻作皈
命,這個皈命有很多解釋,我看都是講一種意思。命就是,譬如念大悲觀世音菩薩,
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教導,叫做命。皈就是皈依,就是隨順的意思,說個白話就是我聽
你的招呼,聽從你的教導,叫做皈命。在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之前,加個「南無」,就有
這樣的意思,有救護的意思,有皈命的意思,有頂禮的意思。
「大悲」,大悲是讚歎的意思,是讚歎觀世音菩薩有大悲心。這個大悲心,我以前
講過。譬如說是我沒有飯吃,觀世音菩薩給我一碗飯吃,好,觀世音菩薩慈悲我。但
是若在佛法的道理上講,這可以說是慈悲,但是不能稱為大悲。大悲就是觀世音菩薩
能夠為你講說佛法,使令你得涅槃,這是大悲。
悲和大悲有什麼不同呢?就是我沒有飯吃,你給我飯吃;我沒有衣服穿,你給我
衣服;我有病,到醫院裡看病。說我吃飯,我吃飽了;但是過幾天,可能我又沒有飯
吃了,過幾天我又有病了,我又沒有衣服穿了。你給我衣服穿,你給我治病,都是暫
時的,沒能夠究竟地解決這個問題,將來還會有同樣的事情發生的。所以雖然是同情
了你,救護了你,但是問題還沒有解決,要是你聽觀世音菩薩佛法的開示,你修學戒
定慧,你得了涅槃,這件事解決了,從這麼以後,永久沒有問題了。所以這樣的行動,
是大悲。
現在說觀世音菩薩,我們讚歎觀世音菩薩大悲,就是觀世音菩薩能夠滿我所願,
滿我們的希求。觀世音菩薩是有大悲心的,能為你徹底地解決問題,所以稱之為大悲。
我們一般人做功德,也是有這個分別的。
譬如說是我去造一間醫院,我造個學校,這是很有功德,是的。但是你若造觀世
音菩薩像,那就不同,這個功德就不同。要是你造一間廟,也不同,和在社會上做一
般的事情不一樣。譬如說我建一所學校,出了很多人才,但是這個人是國家的一個賊,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8
是一個大賊,他可以危害國家幾十年,使令這個國家本來是很興盛的,一下子搞垮了。
那麼你這個學校出了這麼一個人,你辦了一所學校,學校裡出了這麼一個人,你感覺
怎麼樣!若是你造觀世音菩薩像,大家去磕一個頭,這個人將來可以轉凡成聖,將來
一定得無上菩提。他磕頭的時候,這個造像的人,就有一份功德,他磕一個頭,你有
一份功德,他磕兩個頭,你有兩份功德。假設這一天有一百個人磕頭,你這個造像的
人,你在那裡什麼事也沒有做,你有一百份功德。所以世間的功德和出世間的功德不
一樣。這就是悲和大悲的不同。
南無大悲觀世音,觀世音菩薩有慈悲心,慈眼視眾生。這個「觀」,是觀察。我們
說用耳朵聞,用耳去聞聲音。用耳去聞聲音,但是這裡不說是聞,不是「大悲聞世音」,
不是說「聞」,是說「觀」。這個聞和觀有什麼不同呢?其實我們人,說用耳聞,當然
也對,可是從識的作用來說,我們能聽聲音,當然這個耳根是正常的,沒有病。沒有
病,耳根發出來耳識,能聽到聲音,但是這個耳識一剎那間就滅了,他不能聽聲音。
但是他聽到以後,第六意識由耳識同他轉過來,第六意識才聽到聲音。
第六意識他不能夠離開了耳識,不假藉耳識直接去聽聲音,不行,第六意識不能,
要有耳識、耳根,同聲音接觸,然後這個第六意識才能聽到聲音。第六意識聽到聲音,
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是心聞,心聽到這個聲音。但是心裡面這個耳識,他同聲音一接觸,
他不會分別,就是沒有智慧,這個耳識沒有智慧,沒有分別的智慧。第六意識是有智
慧的,所以觀,第六意識一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他就觀察這個聲音,喔,這個「戒
定真香」唱得好,第六意識會分別,實在這是觀。
現在觀世音菩薩,當然是他的天耳通,世間上眾生的苦惱,求觀世音菩薩救護,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發出來求救的聲音,觀世音菩薩天耳通,聽聞到了。聽到了,
觀世音菩薩他也是有第六意識,他就是大智慧,觀察這個聲音。觀察這個聲音,觀世
音菩薩當然就是救護他,所以叫觀世音。說觀世音,是觀世音這個大悲心,他觀察世
間眾生求救護的音聲,而去救護一切眾生。這就等於是讚歎觀世音菩薩,有救護眾生
的這種慈悲的行動,所以先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你這樣稱念觀世音菩薩,就是發
出聲音來了,向觀世音菩薩有所陳述。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這一共是十條。我的意思是這樣,「願我速
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這四個願,前兩個
願,就是願得大智慧的意思。「速知一切法」,是大智慧的所知;「早得智慧」,就是能
知。這兩個合起來,就是願得大智慧。「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這就是
願我成就大悲心的意思。
我們凡夫,我們有煩惱。平平常常的,有我執,有我、我所執著的凡夫,要發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39
來行動的話,是怎麼樣發出來這種行為呢?就是思。能發出來這個行動,最初這個動
機,就是私,按佛法的話來,就是我。這件事對我有利益,我就採取這樣的行動;或
者對我所愛的人有利益,對我的父親,我的母親,我的姐姐,我的妹妹,我的哥哥,
我的弟弟,我的好朋友。對於我有利益,對我的國家,對於我的民族有利益,我就做
這種事情,一定是要有我。
聖人,由佛法的道理來說,佛法說無我,這樣子,你採取行動這個動機沒有了。
沒有動機,怎麼能夠發出來行為呢?就是大悲心,要有大悲心,才能做這種事情,若
沒有大悲心,他就不動。
昨天有居士他說出一個道理,他說是:一個人的心空了,觀一切法空,心裡面沒有
分別了,他就會有慈悲心嗎?這句話不決定,這個道理不決定。因為什麼呢?譬如說
有定性的阿羅漢,阿羅漢如果是聽《阿含經》,得阿羅漢果,或者是聽《般若經》,得
阿羅漢果,這就不一樣了。譬如說聽《阿含經》,佛說四念處,你修行成功得阿羅漢果,
他主要是破除我、我所執,就是破除我執,得到了我空。他也不會去執著一切法,但
是對於一切法空,就和聽《般若經》觀一切法空會有一點距離。
若是聽《般若經》,得阿羅漢果的時候,我空、法空。他那個時候照見五蘊皆空,
無我、無我所,他這個定性阿羅漢,他就不發大悲心。你若從《阿含經》上看,得阿
羅漢以後,你在阿羅漢的這些傳記上看,有的阿羅漢果也很積極地去度眾生;有的阿
羅漢就是乞食,然後就入定,那麼就聽佛說法也有可能,但是他不去度眾生的,不去
弘揚佛法的。
有位薄拘羅,或是那一位阿羅漢,連一句佛法也不講。阿育王去拜見阿羅漢的塔,
說是你這個阿羅漢一句佛法也不講,我只供養你一個錢,供養阿難尊者就供養很多很
多。就供養一個錢在薄拘羅那裡,這個錢就飛出去了,這個錢我不受。
從《阿含經》上看,從《瑜伽師地論》上看,有的阿羅漢,他入無餘涅槃以後,
就是休息了,永久不再和眾生的世界有關係。他也是「照見五蘊皆空」了,「無智亦無
得」,離一切分別相了,但是他沒有大悲心,他不去度眾生,弘揚佛法。
可見他怎麼樣才能發出來行動呢?要有大悲心才行。所以唯有菩薩發了無上菩提
心,觀一切法空,無眾生可度,但是還來度化一切眾生的,他就是有大悲心。
所以一個人,發出來行動,有兩個動機:一個為我。這件事於我有利益,我才做
這件事,不然我不做;第二個動機就是要有大悲心,我為了利益一切眾生才做這件事,
不是為我,是為利益一切眾生的。
現在這個地方: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這裡的意思就是要有大
悲心。有大悲心,只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這個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和童
40
男、童女,這幾種人。我就拿我個人來說,我的大悲心不是那麼強,可也不能說一點
也沒有,但是不是很強,不是很強,那怎麼辦呢?「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
眾」,就是願觀世音菩薩慈悲,教我這個大悲心增長,我能夠為一切眾生服務。大悲心
逐漸,逐漸地栽培,才有大悲心的。
所以前面這四個願,前兩個願就是願得大智慧,其次的兩個願,是願得大悲心,
這是願。這個大智慧、大悲心圓滿了,就是佛,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是無上
菩提。所以前四個願,等於就是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我先說這個大意。以下
「願我速乘般若船,願我早得越苦海,願我速得戒定道」。這個「願我速乘般若船,願
我速得戒定道」,這是戒定慧,這個戒定慧就是行。
前四個願是屬於願,戒定慧屬於行。願我早得越苦海,願我早登涅槃山,願我速
會無為舍,願我早同法性身,這是果。願、行、果。這十個願就是這三個字:願、行、
果。最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的願,然後去學習戒定慧。學就是修行,我們佛教
裡面的用詞,有的時候說「學」,有的時候說「修」。說修,就是你正在用功修行;但
是有的時候也說學,學就是修行,有這個意思的。
有了願,又有了行,然後就得果了。得果,這底下說:登涅槃山、無為舍、法性
身,這是果。越苦海應該也是說果。下面的,我們暫時不講,先說這個大意。這十個
願,就是願、行、果,就是這三個意思。我們拜大悲懺的時候,這個文也明白了,因
為這就是念大悲咒的一個方法。你先要發這樣慈悲心的願。
「願我速知一切法」,先念「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這個意思就是
我這個人沒有智慧,我不知道一切法是怎麼回事,希望菩薩能夠幫助我,我能夠開智
慧,我能知道一切法是怎麼回事。知道一切法怎麼回事,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什麼是善
法?什麼是惡法。我做這種事情,是有功德的;我做這種事情,是有罪過的。是道德?
是不道德?我們做人,佛法的意思,就是一開始應該有這樣的智慧。這也就叫做是非,
什麼叫做是?什麼叫做非?是,就是我應該去做;非,就是我不應該去做。什麼是道
德?什麼是不道德?什麼事情是勞而無功,徒勞無益,你做這個事情沒有用。
譬如說不吃飯,不吃飯,在《南海寄歸傳》上說,說出家人有病,最初先餓三天,
餓了三天不吃飯,這個病也許就可能會好了,要是沒有好,你要去看醫生。不可以超
過七天不吃飯,你若超過七天不吃飯,因為我們這個身體,一切眾生都要以飲食來維
持生命,說不吃飯,不吃飯,這個身體就是要死掉了。說是有的人他說他沒有吃飯,
他還能生存,這句話有問題。或者說是我沒有吃白米飯,我吃麵條了,這當然是說笑
話了,那不算數。
或說我打餓七,有的人身體健康,或者三七二十一天不吃飯,他也能生存,但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41
對身體有傷害,這就是無益苦行,沒什麼益處。有些事做,啊,我有功德,其實也沒
有什麼功德,也可能沒有罪過。但是這樣,你就是把時間空過了。所以知道這件事是
有功德,或是有罪過,也知道這件事做了,沒有功德,也沒有罪過,那麼就白費時間
了。
也應該要知道什麼是世間法,什麼是出世間法?什麼是凡夫?什麼是聖人?什麼
是阿羅漢、辟支佛?什麼是菩薩?什麼是佛?什麼是六波羅蜜?什麼是三十七道品?
那麼這一切法一切法,你要通達。通達什麼是惑業苦?什麼是六道生死?這一切法要
明白。什麼叫做我?什麼叫做無我?什麼叫做世俗諦?什麼叫做第一義諦?什麼叫做
苦集滅道、十二因緣?這一切法要通達世間法,及通達一切的出世間法。
譬如說是我學習佛法多少年了,忽然間我對於《金剛經》有興趣,我就把《金剛
經》努力認真地學習它一遍。這也就包括在速知一切法裡邊了。或者說我願意把《大
智度論》學一學,或者我願意把《華嚴經》、《法華經》、《維摩詰經》等佛法裡面重要
的經論,我不能完全學,其中我最少要把重要的經論學一部。甚深的第一義諦,我還
沒有到那個程度,但是語言文字的佛法也是很重要,我要學一學,嚐嚐味道,染指知
味。這也是包括在「願我速知一切法」。
在社會上生存,當然就是學習一點生存的技能,然後在社會上做事,然後就是這
樣老病死,人的一生就是這樣,其他事情你若不學,則完全不知道。但是你若學習佛
法,就像在屋子裡面開著窗,啊,外面還有這樣的世界!那時候就不同了,看法就不
一樣了。所以是「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願我速知一切法,因為我不知道,我只知
道在世間上五欲的境界生活。說我聽聞了佛法,但是不知道這是不對的,那麼就是我
沒有智慧,所以「願我早得智慧眼」。智慧眼,用眼作譬喻,人若沒有眼睛,是什麼的
境界呢?有了眼睛,你看得清清楚楚,走路的時候也很安全。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你
眼睛看清楚了,你再採取行動比較好,沒有眼睛是不得了。人若沒有智慧,有很多很
多的問題。所以願我早得智慧眼,就會速知一切法了。
在佛說裡面,非常地重視智慧。通常說什麼是智慧呢?就是要明白有因,就有果。
有善因,有善果;有惡因,則有惡果。你能夠相信這件事,這就是智慧。你知道世間
的因果,知道出世間的因果。世間法都是無常的,榮華富貴雖然是人之所欲,但是這
個東西靠不住,靠不住就令人苦惱。這就是無智慧,若知道是無常的,你知道無常,
這就是智慧;知道是無我,這也是智慧。說無常、無我,說一切法空,在佛法來說,
這就是智慧。但是智慧究竟圓滿了,唯有佛,唯有佛才是大智慧。我希望得到大智慧,
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大智慧,他就是要由語言文字的佛法開始,逐漸地增長,逐漸地進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42
步,慢慢地就得大智慧,是這樣子。
有的文上寫,如果沒有語言文字的佛法,則凡聖永隔,凡夫和聖人,中間就是隔
礙住了。凡夫,你若用功,就可以成為聖人,就可以通到聖人的境界,如果沒有語言
文字的佛法,這個凡夫就障礙住了,你沒有辦法成為聖人了,有的地方有這個話的。
所以從語言文字的佛法開始,去學習智慧,逐漸地、逐漸地就得大智慧了。
我們自己因為還在凡夫的時期,對於佛法學習得少,我希望開智慧,但是我怎麼
辦法我都不知道?我念: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你常祈求,觀世音菩薩
慢慢地、慢慢地會有個安排,會給你個安排,慢慢地、慢慢地就會有進步。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前面是說自己要速知一切法,早得智慧眼。
這剛才說過,願我得到大智慧境界。其次這個地方:早得大悲心。這個大悲心是什麼
呢?就是希望我「速度一切眾」。因為一切眾生在那裡痛苦,有很多很多的苦惱困擾著
一切眾生。那麼我能夠很迅速、很快的,我能有這種能力,有「早得善方便」的能力,
我能度化一切眾生。
度是度化,就是轉化的意思。轉化,實在的情形,最初的轉化,就是轉惡為善。
眾生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但是因為有貪瞋痴的關係,就多做惡,而少做
善。所以要度化一切眾生,應轉惡為善。轉惡為善,雖然他為善,其實還是迷迷糊糊
的,所以應該轉迷啟悟。轉惡為善,轉迷啟悟。還要叫他明白,雖然人天的境界也不
錯,但是還是有問題,所以應該發慈悲心,發無上菩提心,要得涅槃。那麼你若這樣,
就是轉迷啟悟。轉迷啟悟,就是你開悟了。
這是兩個階段,一個是轉惡為善,或者說改過遷善;然後轉迷啟悟;然後修行,
就是轉凡成聖了。這是三轉,也就是三種轉化的境界。佛菩薩度化眾生,也不是一定
要這樣的次第。但通常地說,是這樣的次第:轉惡為善,然後轉迷啟悟,然後轉凡成
聖。聖,也不是一下子就圓滿,也是有很長的階段,所以聖人也有因,也有果,就是
轉因向果,這是第四轉了。
度化眾生,佛菩薩有的時候是按照這個次第,有的時候佛菩薩也不按照這個次第,
他也可能一下子就叫你轉迷啟悟。
不是非要開始的時候,轉惡為善。這是從凡夫到佛的境界,中間有這麼多的轉。
我們跪在觀世音菩薩前面,「願我速度一切眾」,這是大悲心的一個願。「南無大悲
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度化眾生,說是轉惡為善,轉迷啟悟,轉凡為聖。轉因向
果,我們姑且不說,不是那麼容易啊!就是你很親愛的人,他不信佛,你叫他信佛,
不容易,他不聽你的。度化眾生不是容易,你要有度化眾生的善方便,要有善巧的方
便。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43
方便,施為可則,叫方。就是你度化眾生的時候,你採取的行動,你有所作為,
你採取的這些辦法,都是合乎法則,不是亂來的,是有道理的,所以叫做方,方叫做
法則。善逗機宜,曰便。你採取這個行動是合理,很合道理,但是不契機。善者,能
也;或者是善巧。逗,是契合的意思,能契合眾生的根機,與他很合適的。這句話的
意思,就是真實能使令他得到佛法的利益,真是發生作用了,他真實在佛法裡面能投
入了。你要有這樣的善方便,你才能夠去度眾生的。說是我沒有這個方便,我度眾生,
就是隨我的意思,我願意講什麼,就講什麼,那樣不能契機。契不契機不一定。所以
我們凡夫說度眾生,明白一點說,就是說大話了,凡夫那裡能度眾生呢!
所以一定是菩薩才可以,所以「願我早得善方便」。我要能得到善方便,才去度眾
生的。凡夫不行。這四個願,合起來說也就是兩個願,一個是願得大智慧,一個是願
得大悲心。先發這四個願,而後底下才有戒定慧的修行,然後能得到涅槃果,得到法
性身,得到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南無
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會無為舍。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前面的四願上一次講過了,這
底下的六願,第一是:「願我速乘般若船」。上一次說這十願大意的時候,「速乘般若船」,
和「速得戒定道」,這是戒定慧。這個戒定慧是屬於行,屬於修行的事情。
前面的四願是屬於願,其餘的「越苦海」、「涅槃山」那四願,是屬於果。願、行、
果。
「願我速乘般若船」,跪在觀世音菩薩的前面,誠懇地稱念「南無大悲觀世音」,
請求觀世音菩薩慈悲,幫助我,願我速乘般若船,我希望我能很快的、很迅速的能夠
坐般若的船,能夠超越苦惱的大海。
所有的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在家的佛教徒,初開始來到佛法裡邊來,當然是
對於佛法有多少信心。可是真實地能邁步向前走,是很不容易的,就是第一步能邁出
去,很不容易。第一步能邁出去是指什麼說的呢?就是般若船,再明白一點說,就是
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這一步,很不容易成就的,所以這些初發心的佛教徒,應該
是有共同的願望。所有的佛教徒,大家都願意邁這一步。邁這一步,這裡面怎麼回事
情呢?就是我們沒有邁這一步的時候,想要邁這一步,就感覺到:好像佛法講的很容
易,很有道理。我們深深地生起了歡喜心,但是總感覺到,在我們的思想上,在行為
上,不能與佛法相應。我對於佛法有歡喜心,但是佛法在我的思想上,總是不能夠融
合,就是我講,我是能講,但要你叫我那樣做,就不容易做得來。
譬如說是,大家可能會讀《金剛經》,《金剛經》說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云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44
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也不是太難懂,但是你叫我
那樣做,就感覺到好像搞不好。
就是沒得無生法忍之前,有兩種:內凡與外凡。得無生法忍之後就是聖人,在聖
位之前,就是凡夫。凡夫分兩種,一個是外凡,一個是內凡。這兩種人,雖然都是凡
夫,但是有內外之別。
對於學習佛法,感覺到總是,不是那麼順,這就是外凡位的境界。這個外凡,你
叫我磕頭可以,你叫我照本讀經也可以,或者是唱個爐香讚,我也能唱。但是要「應
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有點困難,這就不行,這是外凡位的境界。外凡的境界,就是我
們通說: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這樣講。當然也有道理,可是我們若讀《中觀論》,讀《大
智度論》,他很少這樣講法,那麼你說《中觀論》和《大智度論》、《大品般若經》這不
是佛法嗎?你能這樣講嗎?所以這句話,只是可以說我們佛法的一部份。
這個外字怎麼講呢?外,就是心不能和理融合。譬如說是我空、法空、諸法實相
這個道理,這種道理可以講,你嘴巴裡講,好像也可以講,但是叫我們實際上,我們
的思想,我們的內心,同它融合起來,就不行。這個心有裡外,我們這個心,各式各
樣的活動很多很多的,妄想紛飛,都是與理不相應,所以叫做心有裡外。這樣的用功
叫做外凡。我們就是磕頭,這樣可以。我們心裡觀想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在這裡,
這種誠心可能發出來。但是若用諸法實相的尺去量,我們還是心有裡外,這就是叫做
外凡。
這個外凡的人,就是不能夠與理相應,你想與理相應很難。難,當然是要佛法的
標準的修行的步骤來說,我們要尊重聖言量。「聖言」,就是佛的語言,佛說的話,佛
說的法語。佛說的法語,叫做聖言。或者我們再放寬一點,就是菩薩說的話,或者大
阿羅漢說的話,我們也可以把它包含在聖言裡面。這是個「量」,這個量就是標準。譬
如有一個尺,或者是秤。你這一包米,放在磅上一稱,喔,這有一百磅。用它那個量
(ㄌㄧㄤˋ),你量(ㄌㄧㄤˊ)出來。你這塊布有多少尺,他用尺一量,喔,這是二
十尺。
就是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以聖言為量。不是因為這個話是我師父說的,就是對
的。這句話不對,你應該以佛菩薩為量。以佛菩薩為量,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
我們外凡這種學習佛法的人,應多讀佛菩薩的經論,要多聞薰習。多聞,就是讀。聞,
說是我聽你講,那也是聞,但是也包括讀,閱讀,你要閱讀佛菩薩的法語,佛菩薩的
聖言,就是由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中國歷代大德的法語也是好,那麼要多讀,
多聞薰習,多聞薰習,我們就慢慢的、慢慢的對於佛法的理解,漸漸的、漸漸的
就深刻了,逐漸地也會正確。初開始的時候,當然有的時候會偏了,但是你不斷地讀,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45
不斷地讀,逐漸地你對佛法的認識,就會好一點,理解就會精確一點,不是那麼浮泛。
只是你的理解漸漸的好一點,但是做不到,做不到,這時候當然就會有這種情形,
我幾時能夠得無生法忍?自然的就會有這個願望。「願我速乘般若船」,這句話換白話
來說,就是我希望我很快的能得無生法忍,就是這麼一句話。在得無生法忍之前,我
們就是應多聞薰習。多聞薰習就是聞思修。這個聞思修,不論《大智度論》也好,《瑜
伽師地論》也好,《解深密經》也好,《華嚴經》、《大般若經》、《涅槃經》這些經論,
都是一致地這樣講:聞思修。就是你要多聞薰習,內心裡面要思惟,然後你要修一心
不亂,學習一心不亂。一心不亂,這句話也不是難懂,但是也可以另外一個解釋,就
是你在這裡靜坐也好,你在經行也好,你內心裡面,你常能知道你自己的內心,明明
了了的。你知道你的內心,一直地明明了了的。你幾時不知道自己內心明明了了的時
候,你就是亂了。
這種話,假設常有靜坐經驗的人,這句話應該容易明白。譬如說是我現在心裡面
的境界是這樣,佛菩薩的大智慧光明,知道你現在心裡明明了了,喔,又打妄想了,
喔,又沒有忘想了,心裡又明明了了,又有正念了。這樣子,有時候亂,有時候不亂。
佛菩薩知道你的情形。現在不說佛菩薩,你自己知道你自己,內心是有正念,是沒有
正念。你自己常是注意自己的心,明明了了。喔,糊塗了;有時候不糊塗了。自己常
知道自己。
你在知的時候,那就叫做一心不亂,這就叫做修,聞思修,這就叫做修。你不斷
地長時期努力這樣修,你就得禪定了,你的定就成功了。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到
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個四個禪是最好。欲界定是難得而易失,你想得到它,
很不容易,但是忽然間你夜間起來,一靜坐,喔,欲界定出來了,但是很容易失掉。
你出門買東西,和人說幾句話,再回來靜坐,這個欲界定沒有了。或者是欲界定還有,
但是你出定以後,與人通個電話,你再靜坐,就沒有了。或者是你罵人幾句,你心一
動,這個欲界定沒有了。或者是讚歎你一句,你再靜坐的時候,你欲界定沒有了。或
者你忽然間頭疼、肚子疼,病了幾天,你的欲界定沒有了。難得而易失,這就是修行
的確是不容易,你費了很大的辛苦,有一點成就,喔,忽然間一點事,就失掉了,就
沒有了。
所以欲界定是很令人不舒服,但是進一步到未到地定,好一點,不是那麼容易失
掉,但是還不堅固,要到初禪就好了,到初禪就堅固了,不是容易破壞的,還是可以
破壞,但是不容易。說破壞,說是容易破壞,或者是難破壞,但是我們也不必失望,
你已經成就過,又失掉了,你再努力,它還會再回來的。
這是說修。你得到一心不亂了,得到禪定的時候,再繼續地思惟佛法的真義,那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46
麼有一天太陽出來了,太陽出來了,就是乘般若船了。
般若,在《大智度論》上的用語,他用的詞句,就是你沒得無生法忍之前,叫做
觀,或者叫做空,叫做思惟。等到得無生法忍以後,他就不用這個,用「般若」了。
這個般若表示什麼呢?就是聖人清淨的智慧,就是已經斷煩惱了,但是煩惱還沒有完
全除掉。可是這個時候,你心裡面是光明的,有了光明的智慧了,就是金剛般若。
我們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是語言文字的金剛般若,現在得無生法忍,不是
語言文字,是你內心裡面的光明成就了。成就了,這個時候用般若船,你的正念一提
起來,這個般若就現前了,無論什麼境界,在你心裡面對你沒有影響,那時候修行就
容易了,就是容易,不是太困難了。所以是「願我速乘般若船」,希望我趕快的,我不
要這樣苦惱,不要做個苦惱人。
到了光明的、無漏的、清淨的智慧現前了,這時候我們中國禪宗的大禪師會說出
來一種很妙的話,叫做「無事人」。這個無事人,我們現在講,他也不去士農工商,什
麼事也不做,他就在那裡入定;或者在深山裡面,或者在一個大寺院裡面的禪堂裡,
做個無事人。這樣講,我不同意。無事人是什麼?就是在一切事上,他心裡面無事。
因為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光明一現前,所有的黑暗都沒有了,有事就是沒有事。
乘般若船,得無生法忍以後的,這個正念一現前,就叫做無事人。「願我速乘般若
船」,般若船的這個船的意思,是要繼續向前進的,你的事情還沒有完全成功,你繼續
坐這個船要向前進,還有很多的煩惱還會出現。
初得無生法忍的人,他這個般若智慧並不是晝夜六時常現前的,他也要睡覺,也
要吃飯,和我們一般人表面上一樣,也是老病死的。他有這個身體,他也會有很多事。
就是人與人彼此之間的事,他自己身上很多很多也有事。有事的時候,他這個般若有
時候也不現前,但是想要現前就能現前。所以他很多的功德沒有成就。
我們呢,假設我們學習了一部《法華經》,或者我能背下來,我也能講,感覺我成
就了很多功德。其實,得無生法忍的那個人,他會感覺到很多很多的功德都沒成就,
他會有這個感覺。我們若學一部經論,或者有多少成就,喔,已經很多了。但是若得
無生法忍的人,他的心情,他不像那個人那麼快樂,他就感覺到很多很多的功德還沒
有成就。
因為什麼呢?因為初得無生法忍這個人,他可能一入定,和很多更高的聖人會接
觸,會接觸,他就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另外他還有很多的神通道力都沒有成就。說
是來了一個人,向他請法,他只是看這個人,他沒有天眼通,沒有天耳通,他也沒有
他心通,也沒有神足通,也沒有宿命通,他也是憑自己的智慧說法,當然比凡夫不同,
可是究竟他還有很多的地方不知道。那麼他就會感覺到:哎呀!我太慚愧了,我不能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47
向他說法的。所以他要繼續精進地修行。他很願意到佛世界去親近佛,要向佛學習。
所以「願我速乘般若船」,這個船有向前進的意思,不是停在那裡,我已經成功了,
不是,他沒有這種想法。所以「願我速乘般若船」,是這樣意思。但是「願我速乘般若
船」這句話,就表示他還沒有乘般若船,就是在聞思修階段的時候。聞思修也是智慧,
但是這是在凡夫初開始用功的時候,願我速乘般若船。
我為什麼要速乘般若船呢?「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原來是這麼回
事,就是感覺到人生太苦了,所以我要趕快地超越、解脫,解脫這個苦海。這個海是
譬喻,譬喻這個苦惱太多了,廣大無邊。苦海表示苦惱很多,我們一般說:生老病死
苦很多。晝夜六時,如果不對勁,睡覺睡不好,也是苦;吃飯的時候,味口不對勁,
也是苦。很多很多的問題,身體不對勁,也是苦;六道輪迴也是苦。但是如果把它縮
小的話,把這苦海縮小,簡單地說一句這個苦海是什麼呢?就是執著,就是我們這一
念執著心,就是苦海。
如果我們沒有執著心,所有的苦都不苦了。不過是得了阿羅漢果的人,他是不執
著了,但是初得阿羅漢的人,這個身體當然還是凡夫有漏的身體。這樣的阿羅漢,他
也是有老病死。所以用六識來說明他的分際的話,前五識和前五塵接觸的時候,當然
也有苦受,也有樂受。我們說這個苦,他也有苦受。譬如說他若在猛火裡面燒一下子,
他也是感覺苦;或者用刀殺害他,前一剎那他也是苦。但是到第六識的時候,他這個
正念一現前,這個苦的境界沒有了。
所以這句話,在《阿含經》上說:「身苦心不苦」。阿羅漢能做到這個境界。身苦
心不苦怎麼講呢?就是前五識的接觸,如果接觸苦惱的境界是苦的,到第六識就不苦
了。第六識不苦,就是他這個正念般若的智慧,他有禪定是更好了,就到無為舍裡面
去了。下面說:「願我速會無為舍」,他的心到了無為舍去了。這些雜亂的生住異滅苦
惱的境界,與他不相干了,所以他不苦。如果第六識沒有那樣的般若智慧的時候,那
就不行。那就是我們凡夫,苦惱的境界來苦惱你,你沒有辦法躲避,你這個心就被苦
惱的境界困住了,你不能作主,你躲避不了。
所以「願我早得越苦海」,這就是要無著的境界才可以。若是解脫了,阿羅漢棄捨
了這個身體,他到了無漏的佛世界去,那當然沒有苦了。到了阿彌陀佛國去,「無有眾
苦,但受諸樂」,也是好。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人,那就不同,不是那麼地安樂。所以現
在觀世音菩薩,勸我們先發願,「願我速乘般若船,願我早得越苦海」。能無著,無著
就能越苦海。什麼是無著,就是般若。沒有成就般若的智慧,他就是要執著的,不能
不著。這等於是告訴我們學習佛法的步驟,你要由聞思修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就
是乘般若船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48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這個戒定,剛才說聞思修的時候,已經說
了定,但是他沒有說戒。戒和聞思修是同時的,但是用語言文字去講說的時候,他就
有先後了。有先後,而這個地方先說般若,先說般若,就包含聞思修。如果要分別這
個次第來說呢,就是學習佛法的人,我們出家人也是在內的。這個正知、正見很重要,
正知、正見屬於智慧。說我能持戒,這很重要,但是智慧也特別重要,就是要有正知
正見,你先要學習正知、正見。
所以那個是「願我速乘般若船」。能乘般若船的,就是聞思修,由聞思修前進到般
若船。不但是正知正見,你還要有戒,就是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戒、沙彌尼戒、
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這些戒法。
「戒」簡單說,實在就是所有於人有損的事情,都不要做;其實也是對自己有傷
害的事情,也不應該做。前面說:「願我速知一切法」,速知一切法,就知道什麼是善,
什麼是惡。這個惡法不可以做,這就是戒了。
要能夠受戒,守戒,也要修定,就是剛才說了,你能修習正念,使令自己念念分
明,明明白白的。假設你能夠修數息觀,數息觀正好是這麼一個境界,念念分明,他
沒有去胡思亂想,胡思亂想就自己不知道自己了。你常常知道:知息出、知息入,知
息長、知息短。你這個正知常能保持得住,就是念念分明,從這裡就可以得定。有定
的時候,這個定在佛法裡面來說,和外道又不同。
外道的意思,認為有幾種事情。一個是貪著定的快樂,這是一件事;第二認為定
就是涅槃了,譬如說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認為是得涅槃了。或者得空無
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處定,就認為是得涅槃了,這就是邪知
邪見。而佛法所謂修定,是什麼意思呢?因為定,佛法是重視它的堪能性。這個定如
果修成功了,它有很強大的力量。定若成就了...,說是定,有的時候也說心。戒
增上學、心增上學、慧增上學,這三增上學。三增上學,這個定,不說定,而說心。
定是什麼?就是心,就是心有殊勝的能力。
你成就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時候,你心的力量非常大。心的力量大,有
什麼好處呢?就是你能容易成就般若,這個般若能成就;你也可以成就種種的神通,
那麼行菩薩道的時候,你的能力強。沒有神通,行菩薩道的時候,很多的事情做不到,
你度化眾生的時候,你的條件不夠。所以「願我速得戒定道」。這個戒、定和般若是同
時的,同時之中,但是般若是成就正念的一個條件,所以先說般若。可是只是般若也
不行,一定也要有戒、有定,所以這個地方也說戒定。有了戒,又有了定,又有了般
若的時候,你才能越苦海。
越苦海,那個「船」,其實就是「道」,這條道路可以向前進,這就是願我速得戒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49
定道的船,就可以越苦海了。沒有苦海了,就得大解脫,得大安樂了。我們應該這樣
發願,觀世音菩薩教我們這樣子發願。這也等於是學習佛法的一個過程,你一定是要
經過這裡,由這裡漸漸地進步,才能到無上菩提那裡去。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南無大悲觀世音,為我早同法性身」。這段
文一共是十願,前四個願是發無上菩提心,中間的戒定慧是屬於修行,願、行。剛才
念的這三願,加上前面的「願我早得越苦海」,這是屬於果。願、行、果。
願我早得越苦海,苦海能夠解脫了,能出離苦海。當然這是所有眾生的願望,這
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由於修行戒定慧,有了成就以後,就能夠越苦海。昨天這一個
意思講過了,這底下說到涅槃山、無為舍、法性身,也就是越苦海的時候,你為什麼
能夠越苦海呢?就是登了涅槃山,會無為舍,同法性身了,你才能夠越苦海。
在我們初開始,有誠意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只是知道人生是苦,什麼是涅槃?
什麼是無為舍?什麼是法性?在我們的意識裡邊,還不能意會到那裡是怎麼回事。名
字是能知道,涅槃、無為、法性這樣的名字,當然從書本上也能讀到,也可能會聽人
講解,但是那裡面真實的情況,在我們的意識上,是還沒能接觸。這個越苦海,是我
們的要求,這是比較明顯的。現在這裡說到願、行、果,就不是這樣了,就是你已經
到達了那個地方,到達涅槃山、無為舍、法性身了。所以是果,這個果是有成就了。
我們拜大悲懺的時候,有這樣的文,我們跪在那裡:「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
涅槃山」,這是在觀世音菩薩的前面發願。「願我早」,不要太晚,早一點能夠登上涅槃
山。涅槃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是翻作圓寂。圓寂是玄奘法師翻譯,把這個「涅槃」
翻作圓寂兩個字。圓寂兩個字怎麼解釋呢?古德解釋說:「德無不備,曰圓」。所有的
功德都具足了,叫做圓;「累無不滅,曰寂」。這個「累」就是累贅,繫縛你、苦惱你
這一些的事情都息滅了,都沒有了。前面說是越苦海,這個苦的境界沒有了。
苦的原因就是煩惱,沒有煩惱的時候,就沒有苦了。所以這個「累無不滅」,也就
等於說:所有的煩惱都息滅了,那麼叫做寂。可是我們在這裡面應該說,有一個問題,
就是這個業,惑、業、苦三件事。惑是迷惑,就是我們的煩惱。我們對於事情的真相,
迷惑不明白,那麼我自己虛妄分別,所以有了煩惱,這叫做惑。業,是由我們的虛妄
分別,發出來的行動。動身發語,你內心裡面思想,也是業;你發出來種種的語言或
行動,也都是業。這些業,有了業以後,就會有果報,有果報,叫做苦,有果報就是
苦。
現在這個佛教徒修學佛法,有了成就的時候,就是得涅槃,得涅槃的時候,累無
不滅,應該說是惑業苦,這三種都清除了。可是在事實上,他並不是同時的這三種都
清除了,這三種的息滅不是同時的。譬如阿羅漢,他息滅了很多的煩惱,但是他這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50
身體,他這個生命體,就是果報,這個生命還在,還沒有滅。他也有很多的業,不要
說阿羅漢果,就說初果。這個修行人初入聖道的時候,叫初果須陀洹。初入聖道的時
候,他滅除了一部份的煩惱。他也有很多很多的罪業,很多的罪業。
這個罪業又分多少種。譬如在人間,會受到很多的苦惱,這是一種業;又有一種
的罪業,不是在人間,要到地獄、餓鬼、畜生去受果報,這叫做三惡道的罪業。
這個初果須陀洹的人,也是有的(三惡道的罪業),也是有,但是他因為經過長時
期的修行,成就了無我的智慧,無常、無我的智慧,這個智慧成就了,三惡道的業力
就不活動。三惡道的業力,不能使令這個初果聖人,到三惡道去受苦,這就不能活動。
這個業力不活動,但是這個業力還是有。人間的果報,就是這個身體,這個身體,他
還有些罪業,應該在人間受苦,在人間受苦還是有的,還是有苦的。
譬如說頻婆娑羅王,就是阿闍世王的父親──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是得初果
了,得了初果,他是聖人了,但是他在最後的時候,阿闍世是個太子,他同大臣聯絡
好了,就作了王,就把他父親關在牢獄裡。關在牢獄裡,這時候頻婆娑羅王就念佛。
我們念佛,是念佛的名號,也是對,但是其中有個想念的意思。我想念我的父親,想
念我的母親,想念。當然口可能會念名字,但是心裡面想念。
頻婆娑羅王這時候關在牢獄裡面,原來是國王,忽然間關在牢獄裡面,也無可奈
何!這時候,他就念佛。佛就派目犍連尊者來,給他受八關齋戒,同時目犍連尊者把
佛的話轉告他。我們明白一點,就是要求佛來幫助他。說:「佛所能幫助你的,已經完
全做好了,你剩餘的還有一些不如意的苦惱,你要忍耐」。佛把這句話,叫目犍連尊者
轉告他。這也就是說初果聖人,當然也不是完全這樣子,就是初果聖人滅了煩惱,但
是在人間的苦,有人的苦不能滅,還是要受的,但是三惡道的業力是可以滅了,不會
到三惡道去了。所以聖人,這個惑業苦,得涅槃的時候,應該說惑、業、苦都應該滅
了,但不是同時的。有的也是不用去受,但是有的還是要受的。
當然這時候,初果聖人他也見到涅槃的道理了,但是還沒有圓滿,要繼續修行,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阿羅漢的智慧也好,他的道力當然是高過初果,可
是也不能夠把人世間所有的苦惱都清除,也不能。儘管道力很高了,但是人間的苦,
有的時候有的情形還是要受一點。這個事情就是不能一概而論。
我們說是轉輪聖王,轉輪聖王,換一句話就是大國王,就是他能統治全世界的,
不是說一個小國王。這是可以稱之為大福德人了,他從生至死,都是如意自在的,沒
有任何人能苦惱他,沒有這回事。但是這個轉輪聖王是個凡夫,並不是聖人。所以我
們不能夠用這個人這一生,有的時候,運氣好;有的時候,運氣壞。不能用這個來衡
量這個人的道力是高是低,不能這樣子。這也是福報的問題,也是福德的問題;也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51
宿世的業力。
(筆錄者按:此處錄音帶缺錄了一小段)這句話怎麼講呢?譬如說是你享福,說
享福,我們會說這個人走運發財了,他的近況很滿意,但是這裡面有待緣的意思,待
緣,所以要等待因緣。等待因緣,這句話怎麼講呢?就是最初你作福的時候,不是你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多少人,大家的智慧去造這個福。你做人的時候這樣子,你去得
果報的時候,也要大家在一起,這個福報才能來的,你單獨去享福,不可以,這個福
報不來,要帶那個福才可以。
我看見報紙上,大概是在七七事變之前,在中國有個南天王,姓陳。他有個太太,
他有時候不滿意這個太太的行為,就把太太退回去,一退回去,他就倒霉;然後把這
個太太請回來,立刻又走運。他儘管不高興她,但非要在一起才行,在一起才能走運,
不在一起不行,所以只好在一起。
這在佛法的意思,就是待緣。最初你造福的時候,或者是兩個人,或者是三個人,
或者多數人,共同的智慧做這個功德。那麼你在享福的時候,也要在一起。造罪也是,
也要待緣。
說你宿世,前多少生,你造了罪,造了罪,現在你遇見三寶,修行有成就了,但
是宿世那個罪,現在來了,這個緣也來了,雖然你是聖人,但是這個時候,你也還是
要受一點,這就是緣的問題。所以若說轉輪聖王,或者不是說轉輪聖王,他父親也是
國王,他兒子也是國王,那麼當然他這一生不會太壞。所以得涅槃了,惑業苦完全清
除了,但是還是有次第的。原則上說,就是惑業苦都寂滅了,完全清除了,你這時候
就是越苦海了。
前面說是「願我速乘般若船、願我速得戒定道」。這個戒定慧,在我們修學佛法的
人,也可能有次第,也可能這個人沒有次第。他在持戒的時候,他就學習般若波羅蜜,
他也是修定;也有的人受了戒,也歡喜靜坐,不歡喜般若波羅蜜,不學;有的人受了
戒,受了三皈五戒,也不修定,也不學習般若波羅蜜。我不高興去讀經,也不聽經。
聽經這句話,應該說就是自己也不看經。那麼就是只有一個戒,如果沒有定,也沒有
慧,這個戒也不會堅固,你也很難得到正見。所以佛教徒的身份,也可能過多少日子,
我不信佛了,也可能是這樣。因為你對佛法的認識不夠,隨時就可能會變。
所以在因地的時候,學習佛法的情況,也是各式各樣的。如果他的因緣好,他戒
定慧都能具足,而後能夠登上涅槃山了,從初果須陀洹開始,大乘佛法說是初得無生
法忍開始,那麼就像《金剛經》說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就是登涅槃山
了。當然由初果到阿羅漢,由初得無生法忍,一直到佛,這個涅槃山,你才能夠「德
無不備,曰圓;累無不滅,曰寂」,這才是圓滿。那個時候,那是一個大安樂的境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52
不像在人間的聖人,人間的聖人,有的時候表面上還有些不如意。這個是「願我早登
涅槃山」,這句話也就是前面「越苦海」的意思。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無為」這句話是對「有為」說的。無為
這個詞,不只是佛教有,其他的孔孟之道、老莊哲學,也有這種話。但是佛法用這個
詞的意思很簡單,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也可以用兩個意思解釋,一個解釋,是凡是
因緣生法,是凡是因緣條件組成的事情,他都是有生,有滅,有變化的,就叫做有為;
沒有這樣的生滅變化,就叫做無為。這是佛法的意思,這個也很簡單。
第二個解釋,這個有為怎麼講呢?就是煩惱所為。有為就是煩惱所做的事情,叫
做有為。無為就是不是煩惱做的事情。說涅槃,假設說不生不滅的理性,這一定是清
淨的無分別智才能夠達到的境界,不是煩惱能為的,不是煩惱能接觸的,所以叫做無
為,也有這樣解釋的。
這個地方,無為這個話,其實也就是涅槃,也就是《心經》所說:「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個諸法空性,它就叫做無為。無為這個地方放個
「舍」字,什麼意思呢?這個舍,就是房舍。這個地方用個舍字,等於是個譬喻,譬
喻我們居住的房舍。我們在房舍裡邊住,我們感覺到很安穩,這裡沒有毒蛇,沒有惡
獸。尤其是現在先進的國家,進步的國家,冷的時候,房子裡不太冷,空氣可以調節;
特別熱的時候,這個房子裡也不太熱,那兒有調節的設備,使令你不受大寒大熱的苦
惱,使令你很安樂自在地在這裡面住,這是「舍」的意思。
現在這個地方用這個「舍」,來譬喻,來形容無為的事情。就是無為這個地方,是
個安樂的住處,我們住在這裡就是最好的,是最安穩,最自在的地方,表示這個意思。
本來我們人,譬如說我們是住最好的房子,我們在裡邊住,我們為什麼要到無為那裡
去住呢?我們現在住這個地方不是很好嗎?這個地方不太好。
普通說這個識,有一個詞,叫做四識住。四識住就是色、受、想、行是識所依止
的地方。我們這個第六意識,這個意識在什麼地方住呢?就在色、受、想、行上住。
色就是我們這個身體,識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住。受、想、行也是識所居住的地方。我
們這個識在這個地方住,我們自己感覺怎麼樣?我們這個身體,若是隨時有病的時候,
這個識就感覺到苦惱。不管你是牙疼、頭庝、肚子疼,各式各樣的病痛,這個識就感
覺到苦惱。感覺到苦惱,這也就是受想行。
可見我們這個識,在這樣的地方居住,不快樂,這不是一個好的居住的地方,不
是安全的地方。說我們現代的建築師、工程師能造出很好很好的房子,這也靠不住,
這房子也不太好,因為很容易破壞。地、水、火、風都能把這個房子破壞,地震能破
壞它,水也能破壞它,火也能把這個房子破壞,風也能把這個房子破壞。說是我們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53
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也不是好地方。我們到天上去,天上也不好。所以所有的這些
有為的境界,都是不安全的,唯有無為這個地方,是不可破壞的,是最安全的了。
這一段文是觀世音說的,在其他的經論也有這個話。佛菩薩告訴我們,最安全的
地方就是無為,就是諸法實相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是個最好的房子,我們可以到那個
地方去住,所以叫做無為舍。那個地方,其實也就是涅槃。
到了天上去,天上雖然不老不病,但是要死亡,就是又破壞了,死能把這些事情
破壞了。所以到了無為的地方住,就沒有這個問題,永久地安樂自在了。所以就是「願
我速會無為舍」,希望我能迅速地契合無為舍,我到那個地方去住,就是這麼個意思。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涅槃,是用三個譬喻,表示這個涅槃是很
高的。初果聖人還沒圓滿,要繼續修行;初得無生法忍的聖人,他也沒圓滿,要繼續
修行到佛的境界才圓滿,這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這個無為舍,用舍來表示無為是
安穩處。現在說法性,用身作譬喻。用身作譬喻,說是我們人間的人,這個四大,這
個生理的組織:地、水、火、風,由業力假藉父母的液體。
我們自己前生造的業力,用父母的液體,把他組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出胎以後,
也還要依賴空氣、營養,繼續地支持他,這個生命逐漸逐漸地成熟了,就成為一個大
人,這是這樣的身體。這個身體當然為老病死破壞了,可能也有多少如意的事情,但
是如意的事情很少,苦惱的事情很多,這個不如意事,特別多。可見人間的好事不是
太多。這是人間的這個生命體,這個身體不對勁;天上的身體也不行,剛才說了,他
也要死亡的。那麼什麼樣的生命體才是最堅固的呢?就是法性,就是一切法的畢竟空
性。它是不可破壞的,永久沒有老病死了。你若成就了法性身,就是永久也不會老,
也不會病,也不會死亡的。
我以前講過,我們從頭說。譬如說有的人靜坐的功夫稍好一點,他能夠出神。出
神是什麼意思呢?我是出家晚,在東北出了家,很快的跑去香港。到了香港以後,就
聽年紀大的老和尚說。這個人和我還算是師兄弟吧!他說在東北的時候,有些老和尚,
老和尚有幾種情形,就是夜間,東北的長春以北,是很冷的,長春以南,像瀋陽、郢
口天氣稍為好一點。年紀大了,那麼這些老人在夜間要出來小便。東北那個地方,是
個農村,是個落後的社會,不像這個地方,房子裡面還有車,有衞生間。所以那些老
和尚,他們要到外邊去洗,夜間也要到外邊去小解。但是這些老和尚就是有點功夫,
他就是坐下來,一出神。換一句話說,就是出來一個小孩,這小孩到外面去小解,能
有這種事情,這是一樣。另外一樣事情,說是老和尚什麼時候有事情,到另外一個地
方去,走到中途,喔,還有一件事情沒有辦,那麼他不回去,他就坐在那裡,他坐在
那裡,就出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回去了。回去了,就把這個事情辦好了。這就是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54
神,有這個事情。
這個境界,當然是要有功夫,沒有功夫,這個事情做不來。不過有個解釋,這種
出神,有陰陽的不同。有陰陽的不同怎麼講呢?就是他出了這個小孩,別人不能看見。
好像沒現出形像,那叫做陰;能現出形像,別人能看見的,叫做陽。有這種事情。頭
幾年在柏克萊住的陳健民上師,我從他的文章,從別人的介紹上看,他有這個能力。
當然這個事情,這也要有點修行才可以,這是一種。
其次,《楞伽經》說到意生身的事情。說是十地菩薩,十地菩薩有意生身,那就是
聖人了。聖人當然一定要有禪定,他就要比剛才說的,那個力量,那個作用是更大了,
那麼叫做意生身。剛才說出小人,實在就是意生身。我們說俗話,叫出小人,實在用
佛法的意義來形容他,這樣的稱呼好一點──意生身,就是他心裡面要有禪定,在禪
定裡邊,他心裡面一作意,一想就出來了。
不過我們剛才說的這種境界,我在香港的時候,那位老法師告訴我這件事,我猜
這還是凡夫境界,還不是聖人。剛才像《楞伽經》裡面說的十地菩薩,那是聖人的境
界了。聖人的境界,那麼他叫做意生身。這個意生身也隨著他的道力,逐漸地進步,
逐漸地進步,那麼到八地菩薩以上,那就不可思議了,那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當然
就是他已經完全把三界內的煩惱,全部的清除了,那是清淨、無漏的境界,那就是可
以稱之為法性身了。因為他見到法性理了,與法性統一了。
我們說是用語言文字去形容,說這個法性是這樣子,我們聽見這種話,看見這樣
的文句,我們心裡面想、思惟,當然我們初學佛法,只有這樣開始,但是真實的境界
不是這樣。真實的境界是沒有能、所的分別,不是有個能分別、所分別的境界,不是
這樣子。那麼與法性統一了的境界,那個時候現出那種不可思議的意生身,那叫做法
性身。
這樣說法性身,可以分成兩種說法。一種就是這位菩薩,他從開始得無生法忍,
就是開始入了聖道以後,他由大悲心的推動,他常能去弘揚佛法,去普度眾生的。那
麼他有這樣的行為,也就是所謂功德了。這個功德逐漸地增多,那麼由這樣的清淨功
德招感的一種果報,所謂意生身,就是這個果報。這樣的果報,還是有形相的,當然
不是凡夫能見到的,不是凡夫這個肉眼能見到;也不是阿羅漢的天眼能見到的。大菩
薩的境界,連阿羅漢的天眼都不能見到。那要是棄捨了這個生死的身體,生到佛世界
去的阿羅漢,回小向大了,他也有法性身了,那樣的人才能見到那個境界的。
那麼這樣說,那樣的法性身,有形相的,有種種不可思議作用的。我們通常說是
無量壽,那個法性身就是無量壽了。壽命是永久的了,不會再死亡的了,沒有這個問
題了。這是一種法性身。其次就是離一切相,不可思議的,就是法性理。你和這個法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55
性理統一了以後,那個如如智、如如境統一了,那個離一切相的境界,那個是法性身。
這樣講,就是兩種法性身。
這個離一切相的法性身,就是說三身:法身、報身、應身。離一切相的那個,就
可以稱之為法身;有形相的那個法性身,就是報身。這兩種身,都是不可破壞的。
說是「願我早同法性身」,這就是因為我們在凡夫的時代,感覺到我們現在這個老
病死的身體,我們不滿意,所以願意成就一個最滿意的法性身,這是這個意思。前面
說最迫切的問題,我願意離苦海,早得越苦海。那麼願我早登涅槃山,涅槃山就是安
樂的地方。願我速會無為舍,無為舍就是沒有這些老病死了,沒有這些有為的苦惱境
界。願我早同法性身,法性身就是永久常住不可破壞了。其實這是一回事,但是譬喻
不同,名字不同,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但是又是一回事。這是告訴我們,要念大悲
咒的時候,前面說:「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
眾生」,要「起慈悲心」。
起慈悲心,這個慈悲心,是怎麼樣叫慈悲心呢?就是發這十個願,這是一個最清
淨、圓滿的大悲心,不是我們一般的慈悲心。我們一般的慈悲心,不是廣大圓滿。
由前四願的發無上菩提心,中間的願:乘般若船、戒定道是願,越苦海、涅槃山、
無為舍、法性身是所得的果。發了這樣的願,再念大悲咒,是這樣意思。你若發了這
樣的願了的話,你就不是普通一般的人了。在佛菩薩的慧眼來看,這個人就是未來佛
了,這個人將來一定要成佛的。你若發了這樣的大願,你是將來的佛了,那麼你要念
大悲咒的時候,你的功德是很大的。
譬如說是我們拜大悲懺,我們(筆錄者按:此處錄音帶有缺錄)...就是不同了。
如果你發了這十個願,然後再去念大悲咒,那是什麼情形?說我沒有發願,我不要那
麼囉嗦,我就是隨隨便便自由,然後我就念大悲咒,我希望我的願望成功,我希求的
事情,佛菩薩幫我的忙。這情形也不同的。佛菩薩是慈悲,會幫助我們,但是按佛法
的理論上說,有因才有果,你不造因就沒有果。這個果,說是你自己不努力,佛菩薩
給你一個果報,不行!這個事情辦不到。但是你自己努力,佛菩薩可以幫你一下。所
以我們若念大悲咒,大悲咒有不可思議的靈驗,但是我們讀這部《大悲心陀羅尼經》
才知道,你要有這樣的願,才可以,它才有靈驗。你說大悲咒很靈驗,我念了很多遍,
我也沒有滿願!是的,是沒有滿願,但是你還是條件沒準備好,還不行。
這十個願,裡面的意思很深的,很廣的。我很笨,我只能講到這裡。這個意思我
說完全了,現在我說第二樣,說懺悔這件事。我是從香港來的,所以說話,有的時候
就會想起來香港的事情。在香港一般佛教徒的情形,在年終的時候,要供天。供天做
什麼呢?就是這一年很順利,那麼這個時候應該謝謝天的保護,所以要供天。新的一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56
年要來了,我們也祈求天的保護,希望事業能夠成功,或者就是希望能發財。這樣做,
這也是人之常情,也不能說不對。我們拜懺也可以有這樣的動機在裡面,或是說我們
過去這一年,我們一直地不能約束自己,我們做了什麼錯誤的事情,懺悔懺悔。新的
一年,我們也祈求佛菩薩的加持,我們身心安樂,事業也能容易成功,能夠發菩提心,
能夠善根增長,這樣也很好。我們這樣子誠心的懺悔,也是好。
但是在佛法裡邊,懺悔這件事,不是在年終的時候才懺悔,應該是時時的懺悔。
在經論上看,彌勒菩薩他在過去的時代,他修行的一個項目,就是懺悔,晝夜六時,
有六時的懺悔,晝三時、夜三時,每一時都有懺悔。可見彌勒菩薩,在過去時代,他
睡覺的時候,他不是連續睡幾個鐘頭,他睡這麼一、兩個鐘頭就不睡了,不睡,就起
來用功修行,其中有一項是懺悔,時時的懺悔。
時時的懺悔,這件事在佛法裡面來說呢,在我們沒得無生法忍的人來說,懺悔是
很重要的事情。因為我們,剛才說了,我們的身口意很粗獷,煩惱的力量很大,自己
有的時候約束不住自己,就會做錯事。做錯事情就是有罪了,有罪怎麼辦呢?佛菩薩
慈悲給我們開一個緣──懺悔。懺悔會怎麼樣呢?就是能使令輕微的罪過,能全部的
消滅了,輕微的罪過,能完全消滅清淨。重大的,強大的,有力量的罪過,能令它軟
弱一點,不是那麼強。
軟弱一點,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你這個罪過,將來還是要受果報的,要受苦報。
受苦報的時候,時間不會那麼長。你若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這個罪報,這個苦惱的
境界容易轉變過去。若是強大的時候,這個苦惱的境界長,你念觀世音菩薩,不容易
轉變。所以懺悔有這樣的好處。
所以我們應該時時地懺悔。懺悔,一方面使令罪過減輕了,息滅了,另外我們也
容易開發智慧。我們讀印光老法師的《文鈔》,他時常用一句話:「業消智朗」。這個「業
消智朗」,就是罪業它一消滅了的時候,我們的智慧就明朗了,就光明了。這就是罪過
一息滅了,我們容易增長智慧,這個智慧若是增長了,我們就不容易犯錯誤,很多有
功德的事情也容易成就,就不會像以前那麼樣的笨,那麼樣的愚蠢,常會做錯誤的事
情。
以前多少年了,有一個人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他問我:「怎麼知道這個人有罪呢?」
這個意思是說,說是這個人品德很好,他也可能不信仰佛教,但是他的品德也是不錯
的,他沒有做什麼壞事,那麼他沒有什麼罪嗎!你做錯誤的事情才有罪,他沒有做錯
誤的事情,應該說沒有罪。那麼你怎麼知道他有罪呢?他向我提出這麼一個問題。提
出這個問題,我當時可能會有答覆,怎麼答覆的,我記不清了。但是我現在解釋這個
問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57
怎麼知道會有罪?這個事情要是嚴格地說,我看沒有一個人沒有罪的,任何人都
有罪。我們可以問一問這個人,譬如說是吃飯,這是很平常的事。這個飯做得很不對
你的口味,你會怎麼想?說是你遇見了如意的事情的時候,你心生歡喜,你遇見不如
意的事情,你的心情怎麼辦呢?你自己問一問。如果說是你心裡面,也是隨著寒熱、
冷暖的境界變動,那就可以知道你有罪,你心隨境轉了,你就會做錯事情,你就可以
知道你有罪。
我舉一個例子,我不知道這個例子舉得合不合適,你們再想一想。就說漢高祖─
─劉邦那個時代的人,三傑之一:韓信這個人。韓信這個人,他受胯下之辱,他受漂
母的呵斥,他都能忍受。逐漸地,逐漸地他後來作了山西王,作了懷陰侯,這在當時
是一個有軍權的人物,連漢高祖都要怕他幾分的。這種人,後來我們《史記》上看,
有人報告漢高祖,說是韓信要造反。大家就開會議,說怎麼辦法?劉邦的部下也有很
多將軍,就說:「打他」。陳平說:「誰敢同他打」?陳平這一問,沒有一個人敢發言。
這就可以知道,劉邦所有的這些將軍,認真地來說,沒有一個人敢同他鬥,都是怕他。
這時候不敢打,怎麼辦呢?就是這個書生,不敢輕視,你不能輕視書生的。陳平
就出個主意,就是「委由雲夢」。就是漢高祖劉邦,你可以「委由雲夢」,你的心意是
要抓住韓信的,但是你不要到韓信那裡去,到他旁邊一個地方去,看他怎麼反應?如
果他來了,就預備幾力士,一伸手就抓住他了,你不要派軍隊出去戰,不能這樣做。
果然陳平這個計謀成功了,就抓住他(韓信)。抓住他,就把他放在車上,他就和王(劉
邦)說話。韓信當然說得很明白,現在中國已經統一了,世界太平了,用不著我了,
當然是把他抓住,安心一點!所謂功高震主,這是人之常情。
到了長安以後,這等於是軟禁了,韓信這個心情不快樂,後來真就是要造反了。
造反,他的計劃是什麼呢?他又沒有軍。當然我是小孩子出家,我那能議論這件事,
我這又不知自量了。你以前做山西王的時候,作懷陰侯的時候,你有軍政大權,你有
軍隊在手裡,你都不造反。到了長安去,你家裡面只有三百個工人,這時候想造反。
我以為這就是個錯誤。當然韓信可能用三百個人,戰你十萬個人的軍隊,他也可能有
這種想法。結果是有一個工人,犯他的規矩,他打這個工人,這個工人偷偷的跑出去,
就報告了,說他造反。造反了,這個時候劉邦不在長安,這幾個書生:蕭何、陳平這
幾個在,張良也是在。這幾個書生又開會,開會,就派誰去請他(韓信)來,他不來,
不來,說派蕭何去請,蕭何就去請他。請他,他也不願意去,蕭何說:「你到一到,然
後你就回來」,他就勉強同意了。到那裡,還是幾個力士一伸手就把他抓住了,然後當
然就是把他殺死了。
但是我在想,韓信用兵如神,他是戰無不勝的那種境界,他有那麼好的頭腦,為
58
什麼在這個時候要造反!訓練三百個工人要造反。你打了這個工人,這個工人他會怎
麼反應呢?他就沒有想到這件事。所以這件事情失敗了!我們通常說:「智者千慮,不
如一失」,我可以這樣講。但是這件事,我的想法是什麼呢?韓信有罪,他殺死的人太
多了,太多了,他現在要開始受報,所以不得好死。他這個罪,使令他的頭腦沒有那
麼靈活了,就糊塗了。所以他就是自己做一些愚蠢的事,把自己害了。
所以你問我:「怎麼知道這個人有罪呢」?你有的時候,頭腦不靈活,就知道自己
有罪,可以證明你有罪。韓信那麼好的頭腦,他還會這樣子,要是我們頭腦沒有那麼
好的人,更是容易糊塗啊!為什麼會糊塗呢?當然懂得心理學或生理學的人,說是腦
神經什麼什麼的,其實按佛法來說,就是你有罪。你這個罪,使令你要受報了,你自
己會有一個引發性,你自己會出來一個引發性,引導這個罪過過來,所以就是這樣子。
我們日常做什麼事情,大事情、小事情;自己的事情、別人的事情,多得很!有
的時候會判斷錯誤,當然可能判斷錯誤的結果沒有那麼嚴重,但是我們也是有罪。這
個罪過,我昨天講,要待緣,緣沒有來的時候,可能這個罪還不出來。但是緣若到了,
那就不行。
我對一個居士講,我們任何人都有罪,就像什麼事情呢?就像你開的車,有了毛
病了,你不修理,你還在公路上跑,忽然間這個毛病爆發了,在公路上就出事情,危
不危險!說我們的身口意裡邊,無量劫來,沒有疑問的,會造了很多罪,他隨時會發
現,發現的時候,你就有問題。若是我們常常懺悔,就是雖然沒能完全息滅,總是使
令它軟弱一點。這種果報出現的時候,容易處理。所以我們應該常常懺悔,不只是說,
非要在年終的時候才懺悔。這是第三段,我講完了,接下來我講第四段。
第四段就是「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願我速知一切法」,一共是十願。這十願,我
在想,我們或者我有病,醫生治不好,我要求觀世音菩薩,念大悲咒,能夠消滅我的
病痛,使令我恢復健康;或者我有特別的什麼困難,我要求觀世音菩薩慈悲,幫我的
忙。那麼觀世音菩薩提出這樣的條件──「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願我
速乘般若船」,提出十個條件。這等於是發無上菩提心,要修學聖道,要得無上菩提的
這種境界。為什麼這樣子呢?觀世音菩薩提出這種條件來。
你要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說:「你想要求我幫忙,你要發這十個願」。觀世
音菩薩就是這麼一個口氣。這個我也在想,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要這樣子呢?應該說,
喔,我現在有困難,你求我幫忙,我就給你解決這個困難好了,為什麼要發這十個願
呢?我的虛妄分別,觀世音菩薩的想法,譬如說你有病,你求我,我把你的病痛治好
了。這件事,觀世音菩薩應該有這個力量,能夠把你這個病痛除掉,他能的。但是這
個問題還沒有解決,你過了多久的時候,又有病了。像我剛才說的問題,是一個問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59
因為還有很多的罪業,有很多的罪業,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給你轉了一下,過了一
個時期,你那個罪業又發生作用了。
這個罪一來了,不是有病,或者就是有其他的問題,那麼你還是沒能夠得安樂。
說是把你這個病治好了,將來你還是有問題,幾時這個事情才能完呢?所以你還是要
去求觀世音菩薩,還是要這樣做。這樣做,觀世音菩薩再幫你忙,也是可以,但是你
的問題始終還是不能完的,那怎麼辦呢?所以觀世音菩薩提出這個條件,你若肯這樣
發願的話,真實誠懇地發這個願,就是一勞永逸了,就是將來你成功的時候,你就可
以得無生法忍了,你可以成為法身菩薩,你成佛了,那麼這個問題就完全解決了。如
果你不發這個願的話,只是求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幫你忙了,你永遠還是生死凡
夫。
《大智度論》上,舉蓮華色比丘尼的一個因緣。蓮華色比丘尼,她是大阿羅漢,
有六神通的大阿羅漢。有人說:「佛法歧視女人」。其實佛法真實是平等,女人一樣可
以得六神通,可以得大阿羅漢;也可以得無生法忍,可以成佛,男女是平等的。這個
女人出了家,得了阿羅漢果以後,她就到各地方去,貧苦的人也好,富貴人家的女人
也好,就勸她們出家。你是年輕的女人也好,你是年歳大一點的女人也好,不管怎麼
樣,就勸這些女人出家。勸人出家,有的人,當然有多少福德因緣的人,我不單單說
是女人。年紀也不大,對他就不同意,就說:「你勸我們出家,我們現在這個情形若出
家,出了家以後不能持戒,犯戒,犯了戒不是要下地獄嗎」?蓮華色比丘尼說:「下地
獄就下地獄嘛」。說:「下地獄不是要受苦嗎」?「是的,下地獄要受苦。但是你出了
家,和沒出家,沒在佛法裡面栽培善根的人不一樣」。
有什麼不一樣呢?說是你根本與佛法無緣,你不栽培善根,你造了很多罪,你要
下地獄了。下地獄,有可能經過餓鬼、畜生道,又來到人間。來到人間,你可能做善
事,有可能做惡事,又是到地獄去了。就是這樣流轉。要是你在佛法裡面栽培善根,
你出過家,你修學過戒定慧了,願我速乘般若船,你發過這個願,栽培善根了,那就
不同。就是你造了罪,下了地獄,你從地獄,三惡道出來以後,一定會遇見佛。遇見
佛的時候,你善根成熟了,你最低限度得阿羅漢果。得無生法忍,發無上菩提心,就
是大菩薩了。從那麼以後,就永久不會再墮落了。所以出家還是好過在家。
現在這個意思,觀世音菩薩就是這個意思,說是你有問題,求我幫忙,我若不教
你發無上菩提心,不這樣發願的話,你的問題沒個完,老是要求我幫忙,如果你發願,
終究有一天,這個問題就徹底地解決了,就不須要再求我了,那麼不是很好!所以我
在想:我求你幫幫忙,你提出來這麼大的要求,我這麼推測,這個原因就在這裡。你
若是發了這十個願,你誠懇地發了願,那就不可思議!我們在想:這個願我很難辦到,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60
你這個觀世音菩薩,求你這麼難,他提出這個條件。我看這是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
問:從一些親戚、朋友,或者書本上,說有的願,你希望觀世音菩薩幫忙,但是
他們有的願,發得比較小一點,這個做得到,可是這個好像比較長期的。這些願,如
放生、素食,或者是做一些什麼功德。發一些願,是否可以救一些急難?
答:一般說是,我發心吃素,或我要放生,當然也是好。我看,觀世音菩薩教我
們發的願,我看這個願好更好,因為這個作用是很大,作用很大很大。說是我能放生,
我能吃素,也是好。但是放生和吃素,對於得涅槃的關係,疏遠了一點,得三乘聖道
的這個力量疏遠一點,所以還是發這個十大願好。當然這個比較容易做。放生好像也
容易做,吃素,有的人好像感覺困難,但要能做到,也是好。如果是發心吃素,或者
是發心放生,要知道放生和吃素的動機,為什麼要吃素?我為什麼要放生?要把那個
真義能認識清楚,就是發慈悲心。
說是我吃素,就是對這一切的動物發慈悲心;放生,我們一般說放生,也就是放
魚,或者鳥,或者什麼的,也就是對牠們有愛心,也是一個慈悲心。我們說,哎呀,
我現在有病,我吃素,我去放生,用這個功德,使令我的病痛好了,這個也等於是個
貿易。但是也好,不能說不對。但是你要明白這件事,這個行動的動機,是慈悲心的
話,你就發心對一切人都有慈悲心,我認為會比放生功德大。你見到我的父親,我的
母親,我的哥哥、我的妹妹、我的嫂嫂,我的所有的朋友,認識、不認識的人,我都
發慈悲心。我認為這個功德,要好過放生的功德大,比放生的功德還大。說是我放生
了,啊,這隻烏龜,我把牠放到海裡了,回到家,我哥哥說一句話不對,破口大罵。
我認為這個還不行!這個也有功德,你放生也有功德,但是功德不是太大。如果說是
他罵我一句,這不是他的本心在罵我,是他的煩惱起作用,他的本心還是好的。你常
這樣想:他的心還是比我好,他只是一時有點煩惱。這個煩惱過去了,他還是對我好
的。你總是想他們都對我好,我對他們都發歡喜心,不去計較這些事情。你若常這樣
子,我認為你的病,很快會好。《大悲心陀羅尼經》這個後文我們還沒有講,後文上面
說,我們若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求觀世音菩薩,應該是要拜三七二十一天,不是拜三
天,應該是拜二十一天。但是我們業障重,發不起來這個心,拜了三天就感覺辛苦。
問:我們若拜一天,要拜幾部?
答:有兩種情形,一個是大眾一起拜,一個是你個人單獨拜。若是大眾一起拜,
像我們這個情形,我看頂多就是拜四次,多的話,可能就拜不來。如果你一個人自己
拜……,二十一遍大悲呪,最慢就是一個小時,拜一遍就是四十五分鐘,那麼一天可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61
以拜六部。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現在的文,是說念大悲咒的方法,須要先發菩提心,「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
從我發如是願」。前面是十願,講過了,這以下又有六願。前面的十願,是誦持大悲咒
的人,自己發的願,對於自己祈求無上菩提的願。我上一次講的時候,分為願、行、
果三種的不同,這以下的六願,是由大悲心為一切眾生除苦的願。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這是說誦持大悲咒的人,我若面向刀山的時候,刀
山自然地就破壞了。刀山是殺業特別重的人,受苦的地方。殺業重的人,他在前一生,
前多少生,用這些武器去殺害一切人,自己受報的時候,也還是有這些武器來傷害他
的生命。這樣的人,受這樣的痛苦,譬如說誦持大悲咒的人,發大悲心,「我若向刀山,
刀山自摧折」,使令他的痛苦能夠停下來。這是地獄的境界。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這也是地獄。就是特別炎熱的湯,這個罪人在裡面
受苦。念誦大悲咒的人,發出來這樣的大悲心:「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我若向
地獄,地獄自枯竭」,前面兩個願是別說,這一願是總說。我若向地獄,地獄自然消滅、
破壞了。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餓鬼就是常受飢虛的痛苦,沒有水飲,沒有飯吃。
這樣饑餓的鬼,幾千年、幾萬年,長時受饑食之苦,但是他不死。誦持大悲咒的人憐
憫他,說「我若向餓鬼,餓鬼自(然會)飽滿」,能夠遠離飢虛之苦。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阿修羅在六道眾生裡面,他算一道,如果說五道,
他就屬於鬼神之類,也是有種種神通的人。惡心自調伏,他對人也有惡心。在《法苑
珠林》上,記載一個阿修羅的故事。我們人間的人到山裡面,忽然間在一個地方遇到
了阿修羅,阿修羅當然比人的身量高大。阿修羅就送給他一個果,這個阿修羅就說:「你
吃這個果以後,你要趕快回去,你不能耽擱時間」。這個人可能沒有這種知識,所以吃
了這個果,他也是回家了,但是走路的時候不是走得太快,他在兩山之間走過去,可
能是從一個洞走過去,他吃了這個果以後,他這個身體就變大。還沒走出地洞,他這
個身體已經擠在洞裡面,就走不出去了。《法苑珠林》上記載這麼一件事。
阿修羅在佛在世時的情形,也有阿修羅相信佛教,聽佛說法的。但是他對於佛也
有疑惑心,他心裡面想:佛為我說四念處,佛為諸天說五念處,他(諸天)多一個,
給我說,就少說一個,就是這樣疑惑。他疑惑佛偏袒諸天,歧視阿修羅,總是認為佛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62
對別人好,對我不好,這樣疑惑。
有位居士說:佛是偏袒諸天,歧視阿修羅的。說是釋提桓因常常到佛這裡來,請
求能戰勝阿修羅的一個方法,佛就給他一個方法,所以就是把阿修羅打敗了。這就事
實上證明,佛是偏於諸天了,並不是一個公平的地位。這個說法是個誤會。你讀《大
品般若經》上,可以知道這件事。就是阿修羅要惱亂諸天的時候,佛告訴釋提桓因,
念「摩訶般若波羅蜜」,這樣念的時候,阿修羅自然會撤退。只是把戰爭停下來,並不
是阿修羅受到傷害,諸天佔了便宜,不是那樣子。你讀《大品般若經》可以看出來。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誦持大悲咒的人,對於阿修羅也有慈悲心,所以能
使令他所有的惡心能夠調伏,不生起。「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畜生的世界,特
別愚痴,沒有智慧。所以受持大悲咒的人,如果面向他的時候,希望他自然地,很容
易地能成就大智慧。
這個智慧,如果按人間的情形來說,能夠相信善惡果報,這是第一個智慧。做善
有善報,做惡有惡報,你有這樣的信心,這是第一個智慧。能夠通達人命無常,事事
都是無常、有變化的,這是第二個智慧。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這一共是六個願,
指示誦持大悲呪的人,觀世音菩薩說,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個文就告訴我們
起慈悲心的相貌。面向一切眾生的時候,希望一切眾生遠離苦惱,得安穩住,你要有
這種慈悲心。這段文就是誦持大悲咒的人,你要這樣發大悲心,你在誦持大悲呪的時
候,你會得到大悲呪的靈驗,是這個意思。
但是在《大品般若經》,說到了一件事。就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譬如他作夢,夢
的時候,這一個地方有了大火,有了大火的時候,這個菩薩在夢中說:「如果我得無生
法忍的話,希望這個大火熄滅」。這個大火就熄滅了,他這麼一發出來這個誠實之言,
大火就滅了,那麼這個菩薩就是得無生法忍了。
他醒覺了以後,當然這是個夢。醒覺之後,能看見一個地方起了大火。對於人的
財產,損失很大的一種境界。這個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說:「我在夢中有這樣靈驗,我現
在醒覺的時候,如果我真是得無生法忍,希望這個大火熄滅」,這個大火就熄滅了。這
是聖人,不是凡夫的境界。和現在的文不一樣。當然念大悲咒的人,發這樣的願,也
通於凡聖,像前面觀世音菩薩,他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他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說大悲
咒,他就超到第八地。這也通於聖人。
這是《大般若經》說這件事,可是同時又說出來不同的事情。就是菩薩未得無生
法忍,他也發這樣的誓。說看見起火了,啊,我若得無生法忍,希望這個火熄滅,火
也不熄滅。火會熄滅,是怎麼熄滅的呢?不是這個菩薩他自己有這個力量,而是魔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63
從中動了手腳。魔王的力量使令這個火熄滅了,但是這個菩薩自己不知道,認為這是
我的力量,這個火熄滅了。於是使令這個菩薩起了增上慢,對於其他的菩薩就分別:
我是得無生法忍了,你們都是生死凡夫。於是乎就會起很多的糾紛,會引起很多的煩
惱。
這個事情,在《大品般若經》上,佛就說:「菩薩要善於知道是魔,非魔」,要知
道這件事。現在這段文,當然是通於聖凡,可是應該是偏重於凡夫,只是發這個願,
不是說你有這樣的實效。這只是說,你遇見苦惱的境界,你要發大悲心,應該是這樣
子。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
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前面是說發願,發願以後,還要至心稱念我的
名字。這個至心,後邊的文,或者其他的經論上,說是有至誠的心。這個至誠心究竟
是什麼心呢?就是真實的心,你心裡面沒有虛偽。以真實的心來稱念我之名字。這個
「我」,就是觀世音菩薩自稱,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
專一其心,憶念我本師,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本師阿彌陀如來。
通常說這個本師,如果說是我們受戒,給我們受戒的這個人,是我們的本師;或
者是我出家了,給我剃度的人,也算是我的本師。出家以後,授我沙彌戒的比丘,也
可以稱他為本師。授比丘戒,授菩薩戒的人,都可以稱他為本師。
但是其中有一個,你因這一個人的開導,發無上菩提心了,這個人是你的本師;
或者是你因為他的開導,你得無生法忍了,那麼這個人是你的本師。現在這裡是說:
亦應專念本師阿彌陀如來。若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說,釋迦牟尼佛是一切佛教徒的
本師,因為這個世界所有的佛法,都是由釋迦牟尼佛那裡來的。
現在觀世音菩薩,稱阿彌陀佛為本師。「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呪」。這個《大悲
心陀羅尼經》的經文上,就是說: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
我們拜大悲懺,到這個地方,就是念十聲,「觀世音菩薩」念十聲,「阿彌陀佛」念十
聲。這就是大悲懺的編集者:四明尊者,他這樣規定。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呪,就
可以誦此陀羅尼神呪了。
「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一宿就是一夜之間,你能夠誦
滿五遍,就能夠滅除去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身體裡邊,百千萬億劫的生死重罪。百
千萬億的生死重罪,從這個時間的數目上看,這個罪是很多了,還加上一個「重」字。
念五遍大悲咒,能滅除去這麼多的罪過,可見大悲咒的威力有多大。可以這樣解釋這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64
個意思。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
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前面念大悲呪的方法說完了,就是念大悲咒能夠除罪。以下是「若諸人」間,或
者天上的人,「誦持大悲」的「章句」。這個章應該說是全部的大悲呪,句就是章裡邊
的一句一句。「臨命終」的「時」候,「十方諸佛皆來授手」,就是十方諸佛都伸手來提
拔你、來救護你的意思。「欲生何等佛土」,你願意往生那一個佛世界。「隨願皆得往生」,
都可以往生的。
我們現在居住的,當然這是凡夫的世界。凡夫的世界,就是苦惱的世界。佛的世
界是和平、安樂的世界。我們到和平安樂的世界,當然是好過不和平的世界,所以願
生佛世界,也是對的。不過問題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還有很多的好朋友在這個世界,
我們走了以後,同這些人分離了,分離了,有的人就不願意到佛世界去。
這個意思在大本的《阿彌陀經》上有提到,提到阿彌陀佛國世界的人,在那裡隨
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清淨大海眾菩薩修學佛法,那麼你修學有成就
了,你隨時還可以到其他的世界,你也可以回到你原來的世界,所以並不是留在那裡。
所以這上面,臨命終的時候,十方諸佛都來授手,這是個非常殊勝的境界。我們
凡夫難免有些錯誤的地方,命終的時候,若跑到三惡道去,是很苦惱,若是因為念大
悲咒的功德殊勝,使令罪業潛伏在那裡不動,佛菩薩接引我們到佛世界,這是佛教徒
最吉祥的事情,非佛教徒很難有這樣事情。因為非佛教徒不相信佛法,他不肯念大悲
咒,當然就不容易有這樣的事情。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若
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
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惟除不善,除不至誠。
底下這一段文,在大悲懺上有引。觀世音菩薩又對「佛」說:「若諸眾生」,他肯
「誦持大悲咒」。「誦」就是把大悲呪背下來了;「持」就是不忘。你天天的念誦大悲呪,
當然不忘。你要是誦下來以後,你不念,不念,就忘了。誦持表示天天的持誦。這個
人若「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誓是決定的意思,我決定不成佛。
我以前曾經講過,這個咒的作用。意思就是大悲心陀羅尼這個章句,為什麼我們
念它,它會有這個作用呢?就是千光王靜住如來,或觀世音菩薩,由他那個清淨無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65
離一切相的那個清淨心、大悲心,加持了這個咒,賜予這個咒有這樣的力量。
譬如說是一根針,醫生對這個針說:說是希望這個針,它能治好人的病痛。他就
這麼祝願。這個祝願可能靈驗,也可能不靈驗。但是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說,要是
得了禪定的人,他要祝願,就會有靈驗;我們沒有得禪定的人,心裡面散亂的人,你
想祝願就不一定靈。大福德人也多少有些力量,有禪定的人,他要祝願,就會有力量。
得了禪定,他又成就聖道了,得無生法忍了,或者是到了第八地菩薩這個法身菩
薩;或者是成佛了的人。他那個圓滿、清淨、光明的大悲心,他能夠祝願這個章句,
他有這樣的力量。他說:「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他就是賜予
這個章句有這個力量。有這個力量了,他就是會有這樣的靈驗,你若這樣誦持,他就
不墮三惡道。
「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若不往生到諸佛的世界去,
我決定不成佛。前面是遠離苦惱的世界,這個地方是到安樂的世界。「誦持大悲神咒者,
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有罪,造了罪的人,自己沒有辦法調轉業力,
當然就隨業流轉。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悲神咒,能令你轉變,使令你不墮三惡道。
我們願生佛世界,我們沒有神通,是個普通的凡夫,說是從這個世界到那個世界
去,這是很不容易,這是很難的。但是念大悲咒,就能成就這件事。若用現在的情形
來說,這等於是有飛機票,你若念大悲呪,等於是有一張飛機票,那麼你坐這個飛機
就是到阿彌陀佛國。
這底下: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有的人歡喜靜坐,歡喜靜坐,
但是坐下來的時候,用奢摩他的方法,讓這一念心,叫他一心不亂,很困難!很不容
易!很不容易一心不亂,很不容易得禪定。你現在,一天如果念一百零八遍大悲咒,
然後你靜坐,你試一試,他就好得多,他就容易一心不亂,你試一試。
現在學習科學的人,什麼事都要實驗,實驗一下,看這件事對不對;現在這個事
情,也是可以實驗的。你一天念更多,更好。你念,普通地說,是一分鐘一遍,六十
分鐘,如果你念熟了,能念六十多遍,不過你不要念太快,一分鐘一遍,已經很可以
了。一小時,念六十遍,一天念五百遍,或者六百遍大悲咒,我看也就可以了。
或者是你發心拿出一點時間,連續地念十萬遍大悲咒。你一天如果是念五百遍,
你看要用多少天,把十萬遍念好。你有所求,你求什麼事情,求什麼事情的時候,你
就這樣做,你看看會怎樣。
現在說是得三昧,你就這樣試驗一下,你看看靜坐會不會有進步。若不得無量三
昧,辯才。「三昧」是定,三昧也有的地方翻作三摩地,翻中國話,翻作等持,這個我
講過多少次了。「辯才」,是人內心的智慧,通達真理的時候,能善巧地表示這個真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66
的相貌,有這樣的能力。真理不是容易表示的,但是他有這樣的辯才,能把它很適當
的表示出來。有什麼曲折,他也能夠如量的說明它,所以叫做辯才。
有的人雖然沒有念大悲咒,但是他也有多少辯才,他如果不同意你說的真理時,
他會提出來相反的意見。那麼在佛法上有辯才的這位誦持大悲咒的人,能夠很合適地
解釋他的疑難,那就叫做辯才,他有這種辯解的能力。
辯才也不是容易的。說是沒有人難問我,我可以隨我的意,這樣解釋,若有人難
問的時候,我就不容易去解答;或者是稍為難一點,稍為有多少曲折的時候,我就不
能說了。比較簡單的,我可以解釋,比較是隱微的事情,我就不大會說。
那麼我希望我有辯才,怎麼辦呢?現在有這個辦法,誦持大悲咒,就能得無量辯
才。可見佛菩薩這個大成就的人,對於初學佛法的人,知道他有什麼困難,知道他有
什麼希求,給你一個方法,你按照這個去做,你就能滿願。但是你若不肯努力,那是
不行的。所以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
這一句是總說,前面是各別的說。於現在生中,於現在的生命存在的這個時期之內。
一切所求,有的人並不是求不墮三惡道,他也不只是求生諸佛國,也不單是求無量三
昧辯才,他還有其他的希求。其他的希求,這裡不一樣一樣的提出來,所以就總說:
一切所求。
若不果遂者,若不滿你的願的話,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那就不是大悲咒了。
這個意思,其他一切所求,你若肯誦持大悲咒,也能滿你所願。不過這底下還有兩個
條件,就是「惟除不善,除不至誠」,這是兩個條件。惟除不善,不善就是惡事。下文
有「齋戒」兩個字。下邊說是誦大悲呪的人,要齋戒。這樣說,齋戒的意思,就是你
的行為要好,你要誦持大悲呪,你的行為要好,這個齋戒是表示這個意思。
那麼這個地方說不善,是否和那個意思同不同呢?我的意思就是說,如果和那個
齋戒的意思相同了,那也就是重覆了。我解釋這個惟除不善,是指前面,你念大悲咒
的目的,是避免墮三惡道;你念大悲呪,希望往生佛國;你念大悲呪,希望得無量三
昧,得無量辯才,你或者還有種種、種種的希求。這個惟除不善,就是唯獨是不可以
希求惡事,是指這個意思。有些不合理的事情,你念大悲咒,不能滿你所願。
說是某人和我有怨恨,我要念大悲呪呪他死,這就不可以。所以惟除不善,你有
不好的願望,我不能滿你願的。我這樣解釋,說是你還有其他種種對人不利的願望,
叫做不善,我想這麼解釋。如果說是念大悲呪的人,他的行為很好,那個意思在下文
說了。
這個《大悲心陀羅尼經》沒有註解,所以我也沒有什麼參考書,我就這麼解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67
你們也可以再思惟。或者有其他我不知道的參考書,也有可能。這是第一個條件:你
不能夠有對人不利的希望。有殺害人的意願,這是不可以的,那就不靈了。除不至誠,
第二個條件,你不至誠也不可以。你念大悲咒的時候,你心裡面不至誠,就是不是特
別誠懇,那也是不會有靈驗的。用這兩個條件。
若諸女人厭賤女身,欲成男子身,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
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前面說:一切所求,若不果遂,那是總說的,這底下說出來一樣一樣的事情。「若
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這個地方沒有說時間。「若諸女人厭賤」這個
「女身」,希望能夠轉成男子身。這個希望轉成男子身,沒有說時間,說我希望今生就
轉成男子身,或者我希望來生轉成男子身,這個地方沒有這樣分別。「誦持大悲陀羅尼
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你對大
悲咒的靈驗,你有小小一點疑惑心,那也不能滿你願的,你不能疑惑的。
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千佛出世,不通懺悔,縱懺亦不除滅,今
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
這又說罪過的事情。「若諸眾生,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常住」這兩個字,我去查
出家人的戒律,在盜戒這個地方。對於這個常住,道宣律師、靈芝律師就是大概地這
麼解釋一下。我們上供的時候,「南無常住十方佛」、「十方法」、「十方僧」這樣子念。
但是這個地方的常住,我看道宣律師、靈芝律師的說法,和那個意思有點不一樣。他
是說什麼呢?是說寺院的財產,財產的所有權,這樣的財產,這個所有權是固定了,
不可以移轉,那叫做常住。是這個意思。這不是私人所有的東西,不是私人的所有物,
是這個意思。
這樣的常住,現在的僧團,出家人的寺院裡邊,要隨順國家的法律,那麼就是你
組織這個團體,由這個團體來管理這個財產。若隨順國家的法律,是這樣意思;但是
在律上,範圍是大了一點。就是這一個寺院的財產,並不就是你這個團體裡邊的人管
的,是十方僧的,十方僧都有權管理這個財產。這是律上的意思。十方僧,有的地方
說是四方僧,東西南北四方,四方僧。
侵損常住飲食財物,你侵損了飲食財物,你非份地侵損了常住的飲食財物。就是
大眾共同的受用,你吃兩碗飯也可以,你吃三碗飯也可以,反正吃飽就好了。那是這
個常住的飲食財物,你各別,特別地受用。或者你特別拿出來,自己隨便支配,那就
不行,那就是不合法。這樣的罪過,就是犯了盜戒。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68
「千佛出世,不通懺悔」,不要說一位佛,就是千佛出世,你向佛懺悔,都懺悔不
來的。「縱懺亦不除滅」,這個罪也不除滅的!「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這個罪就
滅了。這個地方應該怎麼解釋呢?我們向佛懺悔,這個罪不滅,若念大悲咒,就可以
除滅。我想解釋這個意思。比丘戒,就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犯了根本戒,你不能懺
悔的,是不通懺悔,不容許你懺悔把罪滅了,沒有這回事!那麼正好就是這個意思:
千佛出世不通懺悔。
可是大乘佛法是可以懺悔的,你念大悲神咒,就能除滅;你能夠讀誦《大般若經》,
觀一切法自性空,也能滅罪,這在《維摩詰經》上也有說,在《大般若經》上也有說。
不過《大智度論》的解釋,說是能轉重為輕,完全把罪都滅了,不可能!這個地方說:
你誦大悲咒,即得除滅。
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今誦大悲陀羅尼
時,十方師即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
「若侵損常住飲食財物」,如果一個人不明白這個道理,一時的貪心,非份地侵損
食用常住的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要對十方的出家人,對比丘僧懺謝。要對
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按比丘戒的道理,就是沒有達到犯根本戒的時候,這時候
是可以懺悔的。前面說:千佛出世,不通懺悔。就是犯了盜戒的根本,達到那個標準
了。佛在世的時候,當時佛制戒的時候,佛這樣問:「現在國家的法律,你盜人家的財
物,盜多少是犯死罪」?當時的法律是盜五個金錢,盜五個金錢的時候,犯死罪。因
此佛就制訂,說這個比丘,或者是比丘尼,如果你盜了五個金錢,你盜取侵損常住飲
食財物,若值五個金錢的時候,你就是犯根本戒了。
下邊這段文:若侵損常住飲食財物,要對十方師懺謝,然始除滅。這是說不足五
個金錢,不足五個金錢,你是可以懺悔的,你懺悔,這個罪是可以滅的。
「今誦大悲陀羅尼時,十方師即來為作證,明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你沒有向十
方僧懺悔,但是你念大悲咒,念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十方師就來作證,對你說,一切
罪障悉皆消滅了。
一切十惡五逆,謗人謗法,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祇物,污淨梵行,
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悉皆滅盡。惟除一事,於咒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
亦不得滅,何況重罪。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
「一切十惡五逆」,這底下又總說,人的十種惡法,身三:殺、盜、淫;口四:妄
語、兩舌、惡口、綺語;意三:貪、瞋、痴。五逆: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69
血,破和合僧、破轉法輪,這都是逆罪。「謗人謗法」,人家沒有犯這種罪,你就說那
個人有這種罪,那麼就是謗人。謗法就是謗毁佛法。
「破齋破戒」,破齋,過什不食叫做齋。過午,你又吃東西,違犯律的規定,叫破
齋。或者你受了五戒,或者是八關齋戒,或者是沙彌戒、沙彌尼戒,比丘戒、比丘尼
戒,或者菩薩戒,這裡面有輕戒,有重戒。
「破塔壞寺」,供養佛舍利的,你把它破壞了;或者是一個寺院,大眾僧在那裡修
行的地方,你把這個寺院破壞了;或者你「偷僧祇物」,偷大眾僧的財物;或者「污淨
梵行」,譬如說是你受了八關齋戒,你破他的戒,那麼就是污淨梵行。「如是等一切惡
業重罪,悉皆滅盡」,若誦持大悲咒,使令這個罪滅了。
「惟除一事」,什麼事呢?「於呪生疑者,乃至小罪輕業,亦不得滅,何況重罪」。
「雖不即滅重罪,猶能遠作菩提之因」。你誦了大悲咒,雖然沒把重罪滅掉,但是能遠
遠地為你作無上菩提的因緣,使令你終究有一天能發菩提心,可以成佛。
前面的文,從「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前面說: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
如是願。這是誦持大悲陀羅尼咒的人,須要起慈悲心,發這十六個願,這等於是念大
悲陀羅尼咒的方法。之後的這一大段文,是觀世音菩薩,加持大悲陀羅尼咒的力量,
使令誦持的人,能得到利益。這說出觀世音菩薩加持的力量。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心咒者,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
種惡死也。其惡死者,一者、不令其飢餓困苦死,二者、不為枷禁、杖楚
死,三者、不為怨家讎對死,四者、不為軍陣相殺死,五者、不為虎、狼、
惡獸殘害死,六者、不為毒蛇、蚖蠍所中死,七者、不為水火焚漂死,八
者、不為毒藥所中死,九者、不為蠱毒害死,十者、不為狂亂失念死,十
一者、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十二者、不為惡人厭魅死,十三者、不為邪
神、惡鬼得便死,十四者、不為惡病纏身死,十五者、不為非分自害死。
誦持大悲神咒者,不被如是十五種惡死也。
以下是說,誦持大悲咒的人,能得到的利益。以下是念咒能得利益,原因就是因
為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力。若是沒有佛菩薩的加持力,你念陀羅尼咒,是不會有靈驗的。
「復白佛言」,觀世音菩薩又對佛稟白說:「世尊,若諸人天」,假設一切的人,一
切的天。可見念大悲咒,不但是人間的人,天上的人,也可以念大悲咒。人到無求品
自高,你若有所求,也就表示自己有所不足。人間的人,多諸苦難,天上的人也一樣,
他也是有所不足的。所以也有所求於佛菩薩。
現在這裡說怎麼樣求法呢?「誦持大悲心咒」,誦就是背著本能念下來,不是照本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70
念。初開始當然是要照本念,不然我們不會念,但是你若長期這樣念,如果你想多念,
你照本念很辛苦,所以你要是誦下來,你念得很多很多,他不是太辛苦,所以應該是
誦下來好。
持就是不忘,你常常誦,常常誦,他就不失掉。你雖然誦下來了,但是你不常誦,
他就會忘記了,所以這個持,就表示常常誦的意思。這個誦持大悲心咒的人,他常常
誦持大悲呪,他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呢?
「得十五種善生,不受十五種惡死也」,有這樣的好處。能滅十五種惡,能成就十
五種善,有這樣的好處。「其惡死者」,這十五種惡死,是那十五種呢?
「一者、不令其饑餓困苦死」。你常常的能誦持大悲咒,你天天的誦,那麼這個人
就不會因飢餓的困苦而死亡,這可見他的生活一定是很自在的。
第「二」種,「不為枷禁、杖楚死」。枷是一種刑具,古代的刑具。我查字典上,
它畫出一個圖。那就是把這個人脖子那個地方,放在枷的地方,他那麼一壓,就是把
他壓死了,是那麼回事,是枷禁而死。杖楚死,這個楚是一種木,用具。杖楚,楚為
一種木,用這種木作杖,所以叫做杖楚。這等於是用杖楚來打這個人,因杖楚而死。
誦持大悲咒的人,不會這樣子死亡的。
「三者、不為怨家讎對死」,怨家就是有怨恨的仇家,和自己有怨恨的,也就是有
仇恨,也就是和自己有敵對的人。這樣仇恨的人,把自己搞死了。念大悲咒的人,不
會這樣子。
「四者、不為軍陣相殺死」,不會兩軍打仗的時候,被殺死,不會有這種事情。
「五者、不為虎、狼、惡獸殘害死」,誦持大悲呪的人,不會被虎、狼,或者其他
的惡獸,殘害而死。
「六者、不為毒蛇、蚖蠍所中死」,不會被這些毒蛇、蚖蠍傷害而死。
「七者、不為水、火焚漂死」,不會被水所漂、火所焚而死。
「八者、不為毒藥所中死」,不會吃了毒的藥,不會被毒的藥毒死。
「九者、不為蠱毒害死」。蠱毒怎麼講呢?我查字典,字典上說,是用一百種有毒
的蟲,放在一起,牠們互相吞噉,最後剩餘的蟲是最毒的。用這個蟲的毒,來毒這個
人,這個人非死不可。念大悲咒的人,不會為這樣的蠱毒所害。
「十者、不為狂亂失念死」,狂亂若用現在的話來說,應該說就是神精病。失念就
是沒有記憶力,沒有記憶力,有了神病顛狂而死。念大悲咒的人,他的神智永遠是清
明的,不會得精神病顛狂而死。也不會失念,記憶力也會特別正常,或者是特別好。
「十一者、不為山、樹、崖岸墜落死」,念大悲咒的人,登高山的時候,不會從高
山上掉下來;上樹的時候,也不會從樹上掉下來,摔死了;也不會從山的崖,或者河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71
的岸,掉下來死了,不會這樣死。
「十二者、不為惡人厭魅死」。厭魅,這個厭是什麼呢?厭就是巫術,惡人他懂得
巫術,他念惡咒,呪這個起屍鬼。這個起屍鬼,就是新死亡的人,全身都沒有缺少,
他這個頭、手、身體都是完整的。用這個咒能把鬼招來,附在這個死屍上面,這個死
屍就起來,然後給他一把刀,巫術這個人命令這個鬼去殺有仇恨的人。把這個人殺死
了,這就叫做厭魅。
念大悲咒的人,不為惡人厭魅死,不會這樣子。大悲咒能保護你的安全,起屍鬼
來的時候,他不能殺害你,他就回去了,回去殺那個呪起屍鬼的人。去殺那個人,那
個人也預先有個方法,就是預備一隻羊。預備一隻羊,就是這個起屍鬼,不能殺那個
人的時候,他回來,就殺這個羊,就算完了。有這樣的事。如果你完全沒有預備,那
麼呪這個起屍鬼的人,就會被殺。念大悲咒的人,有大悲咒的保護,不為惡人厭魅而
死。
「十三者、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鬼神的世界也和人的世界差不多,也有善惡
的分別。神有邪正,鬼也有善惡的不同。邪神和惡鬼,他也會做種種的惡事,你想用
功修行,他偏要搗亂,也有這個事情。但是你若念大悲咒,這個邪神、惡鬼得不到機
會來傷害你。我們沒有入聖道的人,我們這個內心,不與真理相應,有的時候用功修
行的時候,有的時候心裡也會有正念,但是有的時候又不能有正念,因為你不可能是
晝夜六時,長時期地內心清淨,你辦不到。
孔子的大弟子顏回,他三個月不違仁,可見這個人的修行是很好,能九十天保持
內心的清淨。他這樣的修行也很好了。但是說我們發心用功修行的人,我們能夠一天
二十四小時保持清淨,都很困難。那麼我們常念大悲呪,有的時候心裡面也是有雜念,
或者有不清淨的思想,這就是邪神、惡鬼向你搗亂的機會,這就叫做便。可是你若常
念大悲咒,邪神、惡鬼不得便。雖然有便,而不得,就是還是不能傷害你。這是念大
悲呪有這樣的情況。
我看古代的世界,說是古代的時候,人多數是有道德,但是也有不道德的。現在
的世界也不能說沒有道德,但是不道德可能多一點。人與人之間的糾紛也比較多,非
佛教徒我們不說,我們是佛教徒,相信善惡因果,我們不敢做惡。不敢做惡,但是我
們應該保護自己的安全,不要使令那個邪神、惡鬼得便,那麼我們怎麼辦呢?所以佛
菩薩慈悲,雖然有的時候談玄說妙,但是也會想到這個地方,讓你念大悲咒來保護你
的安全。
我們平常說:「聖與凡絕交」,經論上祖師有這個話,聖人和凡夫絕交。我們人與
人之間,大家作朋友,不是絕交,大家互相有來往,但是我們若想和聖人作朋友,很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72
難很難。我在加拿大遇見一個女孩,其實年紀也不小了,她原來是念觀世音菩薩,現
在不念觀世音菩薩,改念上帝了。我說:「妳為什麼不念觀世音菩薩,而念上帝呢」?
她說:「我以前念觀世音菩薩,我母親念,我也隨著念,我有問題的時候,我念觀世音
菩薩,可是觀世音菩薩不睬我,我要求他一點事情,他不睬我,他不幫我的忙。後來
我的同學,有信上帝的告訴我念上帝,立刻有靈驗,上帝跟我說話了」。這也是個問題。
我們平常相信了佛教,我們每天也可能信心很強,每天都有作功課,或者拜佛,
或者念《阿彌陀經》,或者是念《金剛經》,或者是念什麼。但是有時候也有問題,就
是感覺一點不靈驗,有時候有這個境界。我們念念觀世音菩薩,到時候不靈驗,這怎
麼辦呢?所以經論上說:「聖與凡絕交」。絕交這句話,就表示沒有感應,有這種情形,
那麼怎麼辦呢?觀世音菩薩也知道這件事,告訴我們念大悲咒,念大悲咒就有效。你
求觀世音菩薩,說沒有效,我念彌勒菩薩也無效,念地藏菩薩也沒有效,現在就告訴
你念大悲咒。念大悲咒的時候,不為邪神、惡鬼得便死。這個地方是有些問題的。
「十四者、不為惡病纏身死」。念大悲咒的人,不會被特別惡的病纏身,醫生也沒
有辦法治得好,但是念大悲呪就沒有這個問題。
「十五者、不為非分自害死」。第十五樣,就是不會非本分的,就是不合乎常情的,
譬如這個人自殺,有了什麼特別困難的事情不能解決,我死了就完了,好像就解決了,
其實死了,這個問題還不能解決的。但是若是常常念大悲咒,就不會有這種非分的事
情,就不會有自殺的這種思想。也等於說,不會有那樣的困難,使令你走頭無路,不
會那樣。
「誦持大悲神呪者,不被如是十五種惡死也」。我們常常念大悲咒,就不會遭遇到
這十五種惡事,這十五種惡事,都不是我們歡喜的。我們不是聖人,我們有什麼方法
能避免呢?念大悲咒,可見佛教徒的光明,佛教徒有這種榮幸!
得十五種善生者,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國;三者、
常值好時;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純熟;七
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
十者、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他劫奪;十二者、意欲
所求,皆悉稱遂;十三者、龍天善神,恆常擁衛;十四者、所生之處,見
佛聞法;十五者、所聞正法,悟甚深義。若有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得如
是等十五種善生也。一切天、人,應常誦持,勿生懈怠。
「得十五種善生者」,是那十五種呢?「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就是我們
常常念大悲咒,如果你死掉以後,你生到一個地方的時候,常逢善王,你能夠遇見好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73
的國王,按現在的來說,就是好的政府,這個政府很開明、公平。你能遇見這樣的政
府。
「二者、常生善國」。念大悲呪的人死掉了以後,能生到一個很好的國家。這個常
逢善王,只是一部分,善國則是這個國家全部都是好的。
「三者、常值好時」。念大悲咒的人,他能夠常遇到好的時節,用現在的話說,就
是特別繁榮的時候。如果經濟衰退,那就不是好時。可以這麼說,就是特別興旺的一
個時期。我頭幾天看報紙,看《民報》上寫方塊文章,他摘錄劉平彥文章裡的一小段,
他說我們中國,不是說經濟搞好了,問題就解決了,不是的,因為還有其他的問題。
其他還有什麼問題呢?他說經過四十年的統治,人性都被扭曲了。因為沒有孔孟之道,
又取消了宗教,取消了舊道德,人是心性、品德被扭曲了。這個問題,不是光是經濟
搞好就可以。
現在說:常值好時,這句話我剛才說,是繁榮的時候,我說這句話也不太對,應
該說,是那個時期的人,都是品德好的,品德大多數是好的。像我們讀《阿彌陀經》
上說:「極樂國土...諸上善人聚會一處」這就是好時!應該這麼說好一點。
「四者、常逢善友」。你還能遇見好朋友。司馬遷在那一篇文章上說,什麼叫做好
朋友?同明相照。同明相照,那是好朋友。如果再明白一點說,就是他能用智慧的光
明,來照耀你,這就是好朋友,應該是這麼說。說是大家的情感很好,但是常勸你去
做些放逸的事,這不是好朋友。所以常逢善友,應該這麼說。
「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就是你常念大悲咒的話,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
的。就是眼睛正常,眼、耳、鼻、舌、身、意,都是具足的。眼也有,耳也有,鼻舌
身意都是很正常、很端正的,都具足。具足這六根裡邊,這個第六意根很重要。有的
人,眼耳鼻舌身都很好,但是第六意根不正常,就是這個人很痴呆,或者是記憶力很
不好,那麼這個人就是很難有什麼成就,所以也等於說意根有所不足。現在說,身根
常得具足,他的生命體上,六根都是圓滿的。念大悲呪,也能有這樣的好處。
我們六根具足了,我們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是自己若是缺了一個耳朵,或
者缺了一個眼睛,這時候,心情怎麼樣?所以身根常得具足這句話,還是非常重要的。
「六者、道心純熟」。前面說這麼多的好,固然是好,但是這一句話,就關係到佛
法上來了。就是你若能相信佛法,而能夠對三乘聖道,有歡喜心,有希求心,我想要
做聖人。這樣的道心,這個心就是誓願、願望的意思。就是希求聖道的願力,成熟了。
就是對世間上的有為、有漏的繁華境界,不那麼留戀,能希求聖道,有這樣高尚的意
願,這就是道心純熟。
說是我所生之處,常逢善王,常生善國,常值好時,常逢善友,我六根都具足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74
但是世間有為、有漏的境界,終究是無常的,還是靠不住的。你非要成就聖道以後,
才能夠常、樂、我、淨,不然的話,世間上的事情,無論怎麼美滿,到時候終歸無常。
所以這個道心純熟,還是很重要的。
「七者、不犯禁戒」。常誦持大悲咒的人,能使令他持戒的心堅強,不會違犯戒律,
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我們在歷史上看這些國王、大臣,那些有權勢富貴的人,
多數是不持戒。因為他有那個自在力,他能為所欲為,我們一般人辦不到的,他能辦
到,他做是很容易,雖然是非法,但是他也能做成,別人,不敢違背他。所以容易做
惡事,容易做惡事,結果富貴的人,將來就跑到三惡道去了。所以念大悲咒,不犯禁
戒,能使令你富貴,而不犯禁戒。
「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眷屬,這個眷是彼此相愛的意思,叫做眷;屬就
是隨順,互相相愛的人,我能隨順你,你能隨順我,那麼這叫做眷屬。這個眷屬究竟
是誰?父母、兄弟姊妹、夫妻、朋友等,這都是眷屬,都是有恩德、有情義的。有情
義,彼此間常常互相來往,常是很和氣的,很隨順的,不會起糾紛,不會有衝突。有
些人彼此是怨家,為什麼是怨家?當然是有衝突,而他們以前,彼此是眷屬。如果彼
此距離幾千萬里,不常來往,不可能成為怨家的,就是常在一起有衝突,才變成那樣。
現在常念大悲咒,有恩義的眷屬,常能和順。
我也曾思惟這件事,為什麼人與人會衝突?會傷害感情?我思惟這件事,究竟是
怎麼回事?我認為這就是智慧的問題。常常念大悲咒,容易增長智慧,智慧增長了,
有了問題的時候,你用智慧去觀察的時候,他就沒有衝突了。所以恩義的眷屬,便常
能和順。我是這樣思惟這件事。
「九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資具,就是你生活上所用的一切用品,加上這個
財,或者食,這都是生活之必需品。常得豐足,都是很寬裕的,不會飢餓困苦。
「十者、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常常誦持大悲咒的人,恆得他人恭敬你,就是尊重
你,能扶助你,能接引你,能提拔你,不會有人踩你一腳,不會這樣子。這表示處處
都有好朋友。
「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他劫奪」。你擁有的財寶,不會被土匪劫奪。雖然這個土
匪很多,但是他不來搶你的財寶,念大悲咒還有這樣的好處。
「十二者、意欲所求,皆悉稱遂」,這件事更好。你心裡面有所希求的事情,都會
滿你的願,不會求之不得。
「十三者、龍天善神,恆常擁衛」。你常能持誦大悲呪,龍和天,或者一切的善神,
簡別不是惡神。能常常的擁護你,能保護你,還有這樣的功德。
「十四者、所生之處,見佛聞法」。你生到什麼地方,你能夠見到佛,能聽聞佛法,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75
使令你開大智慧,增長福德,增長道心,能轉凡成聖。
「十五者、所聞正法,悟甚深義」。說我見佛了,也聽聞佛法了,但我沒聽懂,沒
聽懂還不行。所以,十五者,聽聞正法能夠明了法的甚深的道理,能明白。《法句經》
上提到一件事,說是有智慧的人,聽聞佛法,和那個沒有智慧的人,聽聞佛法這個差
別的地方,他說了一個譬喻。說我們吃飯的時候喝湯,用匙盛這個湯的時候,這個匙
對這個湯,它不知道這個湯什麼味道。若是我們用舌,這個湯放在口裡面,這個舌能
嚐出來這個湯的味道。
就說是悟甚深義,就譬喻用這個舌嚐這個湯味,若不悟甚深義,雖然聽聞了佛法,
那就像用匙嚐湯的味,不知道什麼味道。這個事情,這也是智慧的問題。這個智慧的
問題,也是現在,聽法的時候,不能專心聽法,心裡面有其他的雜念,心安不下來,
也很難會聽懂佛法。這是一個原因。
其次,宿世的栽培也有關係,宿世栽培得不夠,現在聽聞佛法,就是聴不大懂,
有的人一聽就懂了,有的人聽幾遍,還是聽不懂。現在這裡面說,誦持大悲咒的人,
所聞正法,悟甚深義,他能夠明白佛法的甚深義,知道這一段文是什麼意思,那一段
文是什麼意思,它的甚深義,你能夠明白。
「若有誦持大悲心陀羅尼者,得如是等十五種善生也」。這十五種最好的生命,得
到這十五種功德。「一切天人應常誦持,勿生懈怠」。所有的天,所有的人,應該永久
地誦持大悲心陀羅尼咒,你不要生懈怠心。說我今天不誦了,明天也不念了,不念,
時間久了就念不上來了。有這樣的機會,能遇見這個法門,你有條件能成就這個功德,
而你因為懈怠而沒有成就,很可惜!
以上的文,說到念大悲咒的好處,能滅惡生善,下文還會提到很多好處,今天就
講到這裡。
觀世音菩薩說是語已,於眾會前,合掌正住。於諸眾生,起大悲心。開顏
含笑。即說如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神妙章句。
前面的一段文,是說念大悲咒有什麼什麼功德,以下開始說大悲呪的章句。「觀世
音菩薩說」這樣的大功德,說這樣的「語」言以後。「於眾會前」,在法會大眾之前。「合
掌正住」,這是表示觀世音菩薩,對大悲神咒恭敬的意思。「於諸眾生,起大悲心」,這
一句話是說觀世音菩薩的動機,他為什麼要說大悲神咒呢?就是對一切眾生有深重地
慈悲的關係。由這樣的動機,才演說大悲神咒的。「開顏含笑」,開顏就是含笑。笑得
不過分,所以叫含笑。「即說如是廣大圓满無礙大悲心大陀羅尼」,這是在解釋經的題
目的時候,解釋過了。「神妙章句」,就是有不可思議作用的章句,就是一句一句的,
76
多少句成一章,就是全部的大悲神呪。
陀羅尼曰:南無喝囉怛那多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菩提薩埵
婆耶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婆囉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利埵
依蒙阿唎耶婆盧吉帝室佛囉楞馱婆南無那囉謹墀醯唎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
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姪他唵阿婆盧醯
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喇摩訶菩提薩埵薩婆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俐馱孕俱盧
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陀囉陀囉地利尼室佛囉耶遮囉遮
囉摩摩罰摩囉穆帝俐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囉參佛囉舍利罰沙罰參佛囉舍耶
呼盧呼盧摩囉呼盧呼盧醯唎娑囉娑囉悉利悉利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
夜菩馱夜彌帝利夜那囉謹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
悉陀夜娑婆訶悉陀喻藝室皤囉夜娑婆訶那囉謹墀娑婆訶摩囉那囉娑婆訶悉
囉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囉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
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囉謹墀皤伽囉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囉夜娑婆訶南無喝
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利耶婆嚧吉帝爍皤囉夜娑婆訶唵悉殿都曼多囉跋馱
耶娑婆訶
觀世音菩薩說此咒已,大地六變震動,天雨寶華,繽紛而下。十方諸佛,
悉皆歡喜。天魔外道,恐怖毛豎。一切眾會,皆獲果證。或得須陀洹果,
或得斯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或得一地、二地、三地、
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
「陀羅尼曰:南無喝囉怛那多囉夜耶南無阿唎耶婆盧羯帝爍缽囉耶菩提薩埵婆耶
摩訶薩埵婆耶摩訶迦盧尼迦耶唵薩婆囉罰曳數怛那怛寫南無悉吉利埵依蒙阿唎耶婆盧
吉帝室佛囉楞馱婆南無那囉謹墀醯唎摩訶皤哆沙咩薩婆阿他豆輸朋阿逝孕薩婆薩哆那
摩婆薩哆那摩婆伽摩罰特豆怛姪他唵阿婆盧醯盧迦帝迦羅帝夷醯喇摩訶菩提薩埵薩婆
薩婆摩囉摩囉摩醯摩醯俐馱孕俱盧俱盧羯蒙度盧度盧罰闍耶帝摩訶罰闍耶帝陀囉陀囉
地利尼室佛囉耶遮囉遮囉摩摩罰摩囉穆帝俐伊醯伊醯室那室那阿囉參佛囉舍利罰沙罰
參佛囉舍耶呼盧呼盧摩囉呼盧呼盧醯唎娑囉娑囉悉利悉利蘇嚧蘇嚧菩提夜菩提夜菩馱
夜菩馱夜彌帝利夜那囉謹墀地利瑟尼那婆夜摩那娑婆訶悉陀夜娑婆訶摩訶悉陀夜娑婆
訶悉陀喻藝室皤囉夜娑婆訶那囉謹墀娑婆訶摩囉那囉娑婆訶悉囉僧阿穆佉耶娑婆訶娑
婆摩訶阿悉陀夜娑婆訶者吉囉阿悉陀夜娑婆訶波陀摩羯悉陀夜娑婆訶那囉謹墀皤伽囉
耶娑婆訶摩婆利勝羯囉夜娑婆訶南無喝囉怛那哆囉夜耶南無阿利耶婆嚧吉帝爍皤囉夜
娑婆訶唵悉殿都曼多囉跋馱耶娑婆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77
「觀世音菩薩說此呪已,大地六變震動」。這是說完了大悲神咒的章句,大地有六
種變化的震動。六種震動,在前面我們講過。有六種震動:動、起、涌、震、吼、擊。
第一種就是動,動就是搖動不安的意思,這個大地搖動不安。起,這個起就是自下昇
高,叫做起。就是這個大地慢慢地升高,有這種感覺。涌,是忽然間就升高了,有這
麼解釋的;也有解釋是忽然間上,忽然間下,那也叫做涌。第三個是震動的形相。震
是發出來隱隱的聲音,叫做震。吼,就是發出來的聲音,特別地雄壯,叫做吼。覺,
就是令這個大地的眾生有所警覺,這樣解釋。也有翻作擊,不翻作覺。擊,有的地方
解釋,說像一個大石頭,落在地面上,這叫做擊。暴就是猛火燃燒的聲音,叫做暴,
形容這個大地震動之後,發出來的聲音。
在《長阿含經》上解釋,說是我們這個大地,是在水上面,水是依止風,風是依
止虛空。依止虛空,虛空裡的風如果大動起來,水就震動;水若大動起來,地就震動。
這是大地震動的一個原因。這個說法:地依止水,水依止風,風依止虛空,這個說法
可能在現在的科學,有一點相似。這是一個震動的原因。
第二個是說,比丘、比丘尼,得了神足通,得了神足通的時候,他要試一試他的
神通的力量大小,他一入定,他心裡面一動,這個大地就震動了,這也是大地震動的
一個原因。說是有神通的人這樣,就是諸天,釋提桓因,或者梵天王,他們也有時候
會這樣子。他願意試一試他的神通有多大,他就會使令大地震動,能有這種事情。
其次,就是菩薩從兜率天下來,來到人間投胎的時候,這個時候,菩薩一心不亂,
大地也會震動。菩薩出胎的時候,降生的時候,他一心不亂,大地也會震動。菩薩出
家修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時候,大地也會震動。魔王要求佛早一點入涅槃,
如果佛同意了,佛同意了,佛總是有很多的壽命,他若想要捨壽的時候,棄捨這個壽
命,他若做這樣決定的時候,大地震動。其次就是佛入涅槃的時候,大地震動。這是
《長阿含經》上,所說大地震動的幾個原因。
在別的經上也有講,佛轉法輪,說法的時候,大地震動。這表示什麼呢?表示與
佛法有緣的眾生,他要斷煩惱了。因為大地是不容易震動的,不容易動而動了。這表
示眾生的煩惱是不容易破除去的,但是你能夠聽聞佛法,你肯努力地修行,煩惱會斷
掉的。所以就預先現出來這樣的現象,所以大地震動。
這裡是觀世音菩薩說此呪已,大地六變震動。就是這個大悲心陀羅尼,由觀世音
菩薩的演說,將會在這個世界上,令很多很多的眾生,得到大悲心陀羅尼的利益,會
轉凡成聖,所以大地六變震動。可以這樣解釋。
「天雨寶華」,這又是一個瑞相。諸天聽聞了大悲心陀羅尼,便降下寶貴的天華。
「繽紛而下」,繽紛就是華在虛空裡面往下降落的形相,很美麗的相貌,那叫做繽紛而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78
下。
「十方諸佛悉皆歡喜」,十方諸佛,聽聞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咒,也歡喜,這是因為
眾生會得到大的利益的關係。
「天魔、外道恐怖毛豎」,這些天上的魔王,或者人間的外道,都恐怖了,他週身
的毛都豎起來了,這是恐怖的一個相貌。他們為什麼恐怖呢?這個天魔,他不願意世
界的人相信佛法,不願意人修學聖道。我們若是能夠一心不亂的受持大悲咒的話,就
能脫離天魔、外道的勢力範圍,皈依佛法,所以天魔、外道都害怕,恐怖毛豎。
「一切眾會皆獲果證」,就是把當時集會的大眾,聽聞了觀世音菩薩說大悲神咒,
都有所成就了,所以叫做果證。(※此處錄音帶缺錄一小段)...又叫做果,但是這
裡當作名詞用,就是下邊說的: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這一些。(果指各種聖位)。
這個證,就是如實覺悟叫做證。
「或得須陀洹果」。皆獲果證,得什麼果呢?得須陀洹、斯陀含果這一些。須陀洹
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叫做預流。預流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最先,他最在前面,
所以叫做預;第二個是參與的意思,他參加在裡邊。流,就是類,一類一類的。凡夫
是生死流,凡夫是一類;聖人和聖人是一類。所以凡夫是生死流,聖人就是涅槃流,
是聖者。現在這個人,他參加到聖人的流類裡邊去了,所以叫做預流。
聖人裡邊,誰是最先的呢?就是這個,預流,這個是聖人開始的一個位次,是最
先的一個階級,所以叫做預流,就是初果聖人。聽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咒,他就入聖流
了,他就成為聖人了,這真是不可思議。
聖人其中主要的一個條件,就是得到無我的智慧了,得到了無我的智慧,就是聖
人了。如果你還執著有我,你總感覺到有一個我,無論什麼事情,都是從我的本位上
出發,那麼這就是凡夫。聖人,他是沒有我了,什麼事情不以我為本位,不是以我的
利害關係,來決定這件事,那就是聖人了。這是聖人和不是聖人差別的地方。
「或得斯陀含果」,斯陀含翻作中國話翻一往來。初果聖人他成就了無我的智慧,
他有什麼好處呢?他也是有煩惱,譬如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他可以得初果;在家居
士也能得初果。所以在家居士和出家人一樣,都可成就預流的。他有什麼好處呢?就
是他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他不會再到地獄、餓鬼、畜生去,他只是在人間、天上,
他死了以後,不是在人間,就是在天上;不是在天上,就是在人間。不會跑到地獄裡,
不會到餓鬼、畜生去了。這是他的一個好處。
第二個好處,就是他臨死的時候,他心裡面決定是正念分明,不會糊塗的,他心
裡面明明了了的有正念,不會顛倒。初果聖人有這樣一個好處。再來就是他決定不會
有意地去做惡業,雖然有煩惱,但是不會讓這個煩惱發生作用,不會去做種種惡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79
不管怎麼困難,他不做惡事。就是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我若做惡事可以多活幾年,
他寧可死掉,不做惡事。這是聖人和凡夫不同。
得須陀洹果,假設人間有佛,或者是沒有佛,但是有佛法。相信佛法的人肯修行,
他就能得初果。假設在人間有佛,他能夠在佛法裡邊栽培善根,他死掉了生到天上去,
他生到天上以後,他會想一想:我為什麼會到天上?他就會知道,我在人間拜佛,我
用一杯水供佛了,所以生到天上來;或者我用一朶香花供佛了,所以我生到天上來;
或者是我受持八關齋戒,我生到天上來;或者我以歡喜心,聽聞佛法。由這樣的功德,
死了以後生到天上來。他知道了生到天上的原因之後,他就會立刻地來到人間拜佛。
他若一拜佛,再聽佛說法,多數是得須陀洹果。所以這個須陀洹果,有的人是在人間
得,有的人是用天的身份得的。色界天、無色界天沒有這回事。
得了須陀洹果之後,他還要繼續修行。繼續修行,佛的大智慧,他把我們欲界眾
生的煩惱分成九品,上三品,中三品,下三品,加起來就是九品。須陀洹果他要繼續
地斷這九品煩惱,他斷了六品,還有三品,這個時候就叫做斯陀含果。
這三個煩惱的存在,能使令他一來人間一往天上,所以叫一往來。能使令他再受
兩番生死,生到人間,在人間還要死,再生到天上,這是個生,又要一死,就是兩番
生死,所以叫做一往來。就是在欲界還要受兩次的生死,這時剩下來的三品煩惱沒有
了,所以叫做斯陀含。
斯陀含說他還有三品煩惱,如果他精進用功地修行,他修四念處觀,把這三品煩
惱斷掉了,他就只受一番生死,他不受兩番生死。他死了以後,他就生到色界天去了,
就不在欲界了。
「或得阿那含果」,阿那含果翻中國話就是不來。我走了以後,我不回來了,所以
叫不來。斯陀含果的聖人,他用功修行,斷了後三品煩惱,斷掉了,他死了以後,他
就生到色界天上去,不回來了,所以叫做不來。阿那含果叫不來。
所以眾生在生死的世界,來了又去,去了又來,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我們的煩
惱,使令我們有來有往,如果沒有這煩惱,就沒有這個往來。除非大菩薩,他有的時
候來到人間,有時候他又走了,那是慈悲心的作用,不是煩惱。如果他沒有慈悲心,
就是不來了。在生死的世界,一來一往,一往一來,就是兩個原因,一個是煩惱,一
個是慈悲。
「或得阿羅漢果」,阿羅漢果翻作無著,或者翻作無生。「無著」就是阿羅漢的心,
他這個心和我們凡夫心不同,我們凡夫的心,遇見什麼境界都是著,這個「著」就是
黏,黏上了。天氣冷,我們的心也感覺冷,我們就執著這個冷;天氣熱,我們的心接
觸這個熱的時候,也就執著這個熱。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80
阿羅漢不是,冷也好,熱也好,他心能捨,他心不著在這上面。我們心裡面著,
心裡就有反應,有的時候如意,有的時候不如意,有這些分別。阿羅漢他也是知道這
些事情,但是因為不著,他心裡面不動,心不隨境轉,他心裡面很自在,所以叫做無
著。無著就是聖人的境界。
無生,就是當父母所生的身體死掉了以後,他不來三界裡受生死了,所以叫無生。
在小乘佛教裡邊,阿羅漢果是最高的境界。
這四個聖人,初果到阿羅漢果,不過有的地方說八個,就是初果、初果向。向就
是向初果,就是他現在這個修行的境界,決定不向於凡夫,一定是向到初果那裡去。
這有兩種解釋,就是他修行的時候,在他的內心裡邊,忽然間太陽出來了,忽然間這
個無我的智慧現出來了,一剎那現出來。要十六剎那,這個初果的境界才圓滿。
十六剎那,第一剎那這個時候,第二、第三到第十五剎那,這都叫做初果向,都
是向於初果的,向第十六剎那。這樣說,這個初果向也是聖人。因為無我智,這個光
明的智慧出現了,所以也是聖人。
有的地方說,在前面,煖、頂、忍、世第一。這個煖、頂、忍、世第一叫內凡。
凡夫有外凡,有內凡。就是初開始相信佛法的人,都是外凡,是凡夫。這個外凡什麼
意思呢?就是這個心還是向外攀緣,雖然是相信佛法了,但是他不能夠與無我的真理
相應,他心裡面向外攀緣,就是凡夫境界。
但是向外攀緣並不是完全不對,譬如我們到大殿裡,大殿裡有佛像,我們對佛生
恭敬心而禮拜,這也是向外攀緣;我們看見經書,我們生歡喜心而讀誦,也是有執著,
但是這還是對的,不能說不對,可是還是有執著,還是向外攀緣的。
不與無我的真理相應,所以叫做外凡。內凡就不是了,他不向外攀緣了,他觀察
自己的色受想行識,是無常、苦、空、無我。無論什麼境界不能擾亂他,他所有接觸
的境界,都能向道上會,所以就叫做內凡。內就是理,內者理也,就是向無我的真理
去體會。外就是不是無我的真理,就是一切事,一切虛妄生滅變化的事,在這上面去
虛妄分別。
煖、頂、忍、世第一叫內凡,但是煖、頂這兩個階級,他有退的可能。就是他精
進用功修行,說我不願意修行,他退了,這不是初果向。忍,到忍位的位子,不退了,
決定是向前進的,所以這時候叫初果向。
不過這樣說初果向,他還不是聖人,他還是凡夫。所以初果向有不同的解釋。斯
陀含果也是,有斯陀含向,有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向,阿羅漢
果。向就是因的意思,因向於果。
這四個位次是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人,他發了出離心了。這個出離是什麼意思呢?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81
就是他感覺到人世間的事情,也有些如意的事情,不是沒有。有苦惱的事情,也有如
意的事情。苦惱的事情,我們是不歡迎,我們厭離它,避免這件事;如意的事情,我
們希望能追求,希望能取得。但是這件事就算是成就了,又會有很多很多的苦惱隨著
來,而且終究有一天又失掉了。
所以全面地觀察一下,我放棄,我不追求。那麼求什麼呢?求涅槃,求出世間的
聖道,求涅槃。這個涅槃是永久地安穩了,你若成就了以後,就永久地清淨、自在、
安穩,不會再反覆了。
所以這樣對比起來,他就發出來一個堅定的志願:這個世界上的事情,好的事情
也好,不好的事情也好,我都放棄了,我要解脫,我要出離,我不在這個地方生存了,
我要走了。這就是出離心,就是很堅定的,經過了一番的學習,然後發出來這樣誠懇
的願望。這種願建立了以後,就是走這條路了。這叫做出離心。由於有出離心,他繼
續努力地修行,就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羅漢了。這四種都是聖人,都是僧寶,
但是他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以下說的,「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這就是發了無上菩提
心,而入聖位的大菩薩,這和前面是不同了,和前面不一樣。不一樣,但是現在觀世
音菩薩,演說這個大悲神咒,一切眾會裡邊,或者有人得一地,得初地;得二地,得
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
我們若是從經論上看,你若想要從凡夫地,能得到初地,要多少時間呢?我們學
習佛法,我們對於佛法的信心,能夠堅定,對於佛法的信心能決定了,就是不會再變
了,最鈍的人要十千劫,十千劫就是一萬劫,要這麼長時間的修學佛法。是說最鈍根
的人,要這麼長的時間。
成就了這樣的信心以後,你繼續地修學佛法,到初地要一個阿僧祇劫,要這麼長
的時間才行的。現在這個地方說是,一切眾會,或得一地、二地,就是聽觀世音菩薩
說大悲神咒,他就得初地了,那麼他有可能是已經得到決定信心的人,他這一下子超
一大阿僧祇劫,所以他得了初地。得二地,得三地,得四地。由初地到第七地,這又
是一大阿僧祇劫。從七地再開始到第十地,又一大阿僧祇劫,所以加起來是三大阿僧
祇劫,三個阿僧祇劫才成佛的。
現在說是,聽觀世音菩薩說大悲神咒,他就獲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
乃至十地,可見大悲神咒的威力有這麼大。這真是不可思議!
這個世第一,我有心解釋一下。世第一的意思,就是這個修行人到了這時候,他
內心裡面那個清淨的境界,還是凡夫,但是在凡夫的世界裡面他是第一了。其他所有
的凡夫,無論你怎麼樣,你不如他。所以說他是第一,就是世界上,他是第一。再一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82
剎那,他就到初果向,就是聖人了。他是觀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法無我,就是這樣修行。修行到那個程度的時候,就是最第一的了。這個時間只是
一剎那,很短的。
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這一
段文,是觀世音菩薩說此大悲心陀羅尼以後,發出離心的人,或得須陀洹果,或得斯
陀含果,或得阿那含果,或得阿羅漢果。發無上菩提心的人,或得一地、二地、三地、
四地、五地,乃至十地,無量眾生,發菩提心。這是分兩個部份,說明得到利益的情
況。
出離心,就是沒有大悲心,他自己了脫生死,得涅槃,就是滿足了。發無上菩提
心的人,就是自己得涅槃,也願意無量眾生皆成佛道,他的大悲心非常地廣大,所以
叫做發無上菩提心。這樣的人,聽了大悲心陀羅尼咒,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
五地,乃至十地,得到這樣的利益。
得利益這件事,按一般的情形說,譬如說,煖、頂、忍、世第一。就是煖、頂這
兩種修行人,他若是聽到大悲神咒,他應該進一步得到忍,和世第一的功德。若是已
經成就忍、世第一功德的修行人,他聽聞了大悲咒,應該是進一步得一地;若已經是
一地的,應該是進步到二地。通常說應該是由一個位次,他不超越,不是超過了一個
位次,得利益的。只是由他現在的位次,進到上一個位次,他不超越。
譬如說是忍、世第一的人,他進一步得初果,他們是相連的,如果他得二果,就
是超越初果了。按通常的情形說,不超越,就是進一步,進到上一個位次。但是前文
說是,觀世音菩薩由初地就得到八地了,那是特別的情形。這裡邊,說一地、二地、
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這完全是聖位,在菩薩道裡邊的位次,他是屬於聖人
的階級,不是凡位。
菩薩有凡夫菩薩和聖位菩薩的不同。菩薩裡邊,當然有外凡的菩薩,有內凡的菩
薩,有這兩種。大意和小乘也應該是一樣的。由凡位入到聖位,聖位裡邊,一共是分
十個位次,就是一地到十地。可是這十個地裡邊,每一地都有名稱。
小乘佛法裡面的位次,聖位一共是八個地,就是初果向、初果、二果向、二果、
三果向、三果、四果向、四果。一共是四向四果,加起來就是八地。菩薩的位次,佛
把它分成十地,就是十個位次。當然菩薩的境界更廣大,所以位次也是多了。這十個
位次,通名為地。
這個地字怎麼講呢?地是譬喻的意思。大地能生長萬物,這些萬物都依止於地。
這就譬喻菩薩也是有地,能生長無量無邊的功德;生長了,又能攝持,攝持它不失壞,
繼續地增長廣大,圓滿無上菩提的。菩薩這個地,究竟指什麼說的呢?他在凡夫的時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83
候,經過長時期的修行,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就是由凡位入聖位了。入聖位,成就
了證悟真理智慧的時候,就是聖人了。
證悟真理的智慧,通常說,叫做無分別智。因為真理是沒有差別相的,所以見真
理的智慧,就不可能有分別,所以是無分別的。這叫做無分別智,因為他成就了無分
別智以後,他又能生出來通達一切有差別的緣起法的智慧,所以又名之為根本智。他
所生出來通達緣起法的智慧,就叫後得智。
在《攝大乘論》上,又有一個名字叫如理智,和如量智。根本智就是如理智,就
是他這個智慧,能如理地通達真實相,所以叫如理智。如量智,「量」就是數量,有種
種差別相的,這就是緣起的意思。由一切染污的緣起,也有清淨的緣起,他能夠如量
的通達,沒有過,也沒有不及。
現在這裡說入聖位,是因為他成就了見真理的無分別智。見真理的無分別智,這
地方有兩件事,就是一個真理,加上無分別智。無分別智與真理相應了,在這樣的境
界裡邊,會生長出來種種的功德。所以這個地方就叫做地。
可是從大乘佛法修行人,小乘佛法的學者,去分別的時候,又有一點不同。就是
大乘佛法的學者,就是菩薩,他在證悟真理的時候,成就無分別智的時候,其中也有
大悲心在裡邊。大悲心與無分別智和合在一起。
所以這個地,在這個地方,就是有三樣事,一個大悲心,一個無分別智,一個真
理。這三法和合,名之為地。就是菩薩成就了初歡喜地的時候,就是入聖位的時候,
成就了這三種功德。由此三種功德,逐漸地自己去親近無量諸佛,廣學無量佛法,廣
度一切眾生,成就了種種種種的功德,所以名之為地,通名為地。不管是初地也好,
二地也好,他們都是以此為地的,以此為依止的,所以叫做地。這是通名。
現在解釋別名。第一個地叫做歡喜地。鳩摩羅什法師翻作歡喜地,玄奘法師翻作
極喜地,就是歡喜到了極點了,特別的歡喜。這個「極」字,比「歡喜」形容得更殊
勝了一點。
初歡喜地這個菩薩,他就是由凡位入聖位,初開始得到聖境,得到聖人的境界。
他能夠見到我空、法空,有大悲心,所以能夠自利,又能利益一切眾生,他具備了這
樣的能力,所以他生出極大的歡喜,所以叫極喜地。
這個極字在這個地方,和小乘佛教的須陀洹果來比較,須陀洹果只可以說歡喜。
像七覺支裡面也有個「喜覺支」,歡喜。但是大乘的初歡喜地,有個極喜,表示勝過初
果,有這個意思的。
初果須陀洹,他但見我空,對於法空不是那麼明顯。菩薩就不是,他能見我空,
也能見一切法空,所以是二空。這是和須陀洹不同的地方。須陀洹翻到中國話是入流,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84
入聖流。而大乘的菩薩初歡喜地,也是入聖流,也是由凡入聖,但是不名為入聖流。
他與須陀洹果的入聖流有什麼不同呢?
就是須陀洹果的這種聖人,他厭離生死的心,是非常切,他這個厭離心很強很強
的,他歡喜安住在聖道的境界裡邊,對於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這個生死流轉的事情,
他觀察它是苦,是無常,是不淨,心裡面厭離,很憎惡。對於廣度眾生的大悲心,他
很軟弱。
初歡喜的菩薩不是,他觀察五蘊、十二入、十八界,都是如幻如化,都是畢竟空
寂的。他對於聖道,在染污法上就是聖道,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他不是像須陀
洹果那樣的厭離生死,厭離得沒有那麼重;也不是偏於自利,他還有大悲心,廣度眾
生,所以他不名為入聖流,和須陀洹果不同。
其次,他也不名為斯陀含,斯陀含果是一往來。這個菩薩,他因為有大悲心,他
要無量無邊地繼續在凡夫生死的世界度化眾生,所以他不是一往一來就不來了,他是
繼續要來的,要度眾生的。即使這個初得歡喜地的菩薩,往生到佛世界,但是終究有
一天,他還是要回到凡夫世界來度眾生,所以他不名為斯陀含。
他也不名為阿那含,阿那含就是不來了。阿那含,通常說,譬如得到色界天的四
靜慮,得到無色界天的四空定,他不來欲界了。得初歡喜地的菩薩,他也可能。這個
地方是不一定,他也可能得了色界天的四靜慮,得到無色界天的四空定,但是他還是
回到欲界來,他和阿那含的不來是不同的,所以他不名為阿那含。這是有這樣的情形。
阿羅漢是無生,無生這個地方有不同的說法。阿羅漢在菩薩的十地裡邊,和菩薩
的第六地是相契。第七遠行地就超過了阿羅漢。若是在第六地以前,還不能超過阿羅
漢,但是他(菩薩)的大悲心是超過阿羅漢了。若是他觀一切法空的智慧,不能說超
過阿羅漢,就是有同,有不同。這是初歡喜地,和四果的對比是這樣子。
其次,初歡喜地,他一部分也和初果相同,就是決定不到三惡道去了,他不會因
為有罪,而到地獄、畜生、餓鬼去受苦,沒有這件事了。初果須陀洹也是這樣,初歡
喜地也是不到三惡道。
這個地方,就是也有可能,他在前多少生,無始劫以來,他也可能因為煩惱,他
造了很多的罪,這個罪能使令他到三惡道去受果報,去受苦的。但是這種罪,有的得
果報了,有的還沒有得果報。他現在若得到極喜地,得到歡喜地的時候,他墮落三惡
道的那種業力,因為受到歡喜地無相、無分別智的影響,他不發生作用了,不能夠使
令他到三惡道去了。
所以我們說到帶業往生的這個問題,說我們念佛,求生阿彌陀佛國,帶業往生這
個問題,是指什麼說的呢?有的人說,也帶善業,或者帶惡業,都叫做帶業。不帶惡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85
業,是帶善業,叫做帶業往生。其實這種說法是說錯了。
我這是說題外的話了,但是也可以講一段。譬喻說一個大修行人,他持戒清淨,
有種種殊勝的德行,他念阿彌陀佛,或者是修奢摩他、毗婆舍那,修四念處,或者修
六波羅蜜,種種的功德。他臨命終的時候,他願生阿彌陀佛國,正念分明,佛來放光
接引。我們對於這樣的人往生了,我們認為這是很合理的,我們並不會想:他是帶業
往生?還是消業往生?我們不會去想這個問題。
那麼什麼情形會有這個分別呢?就是有造了特別嚴重罪業的人,譬如說是一個作
大將軍的,他統領幾十萬軍隊作戰,他殺死了很多的人,造了很多的罪。但是後來他
退休了,種種各式各樣的因緣,他不作官了,他忽然間覺悟了,他信佛了。聽法師講
經,或者自己也讀佛教的經書,也念佛,臨命終的時候也有瑞相,也真就是往生了。
那麼我們就會想了,說這個人,怎麼往生了呢!他以前殺了很多的人,造了很多
的罪,這個罪是滅了呢?是沒有滅呢?古代的高僧就說:這個人是帶業往生。不能說
他消業往生。怎麼說他是帶業往生,不是消業往生呢?剛才這個初歡喜地,在這裡看
出來,你若沒有成就聖慧,你沒有成就聖人無我的智慧,沒有成就聖人見真理的無分
別智慧,你沒有受果報,三惡道的罪業不能消滅的。你不能消滅它的,就是還在你的
心裡面。
我們剛才說這個大將軍,他未必是得歡喜地,他也不會是得初果。只是有多少覺
悟,能夠一心念佛,他未必是修四念處觀,就是修四念處觀,也未必得初果。他沒有
得初果,他這個無我的聖慧沒有成就,沒有成就聖慧,這個三惡道的業力就不能滅。
不能滅,但是他往生阿彌陀佛國了,所以那就是帶業往生了。
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是還債。但是你殺了人的時候,我們看戒律上,佛就是這樣說,
你明白這個是人,你殺的是人,或者是畜生,但是殺人的罪過大。你明明白白地殺他
了,我殺人的時候,我還不知道是殺人,這個是沒有罪的。你殺人的時候,你心裡面
明白是殺人了,或者是你沒有親自去殺,但是你下個命令去殺,你同樣是有罪的。不
管你是還債也好,或者你現在開始殺人也好,你都是有罪的。佛沒有說,若是還債,
就是沒有罪,佛沒有講這句話。
在《五戒相經》或者是比丘的戒律裡邊,佛說犯殺戒那個地方,只是這麼說,你
殺的這個人,你知道這個是人,你把他殺死了,你就是犯了戒,那麼你就是有罪了。
沒有說:你欠他的債,殺他不犯罪的。沒有這麼說。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冤業,是沒有完的時候。你讀《十六觀經》,下品的三生裡
邊,還有這樣的證明,就是這個帶業往生的人,到了阿彌陀佛國,蓮華開了以後,要
由觀世音菩薩或者大勢至菩薩,為他說諸法實相的法門,他修這個實相法門來滅罪。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86
還有這麼一句話。那就是他把這個罪帶到阿彌陀佛國去了。不然滅什麼罪呢?
這樣說,帶業往生的人多得很,只要你沒有得初歡喜地,你沒有入聖位,大家都
是帶業往生。但是帶業往生這個事情就是不容易。就是你本身心裡面有罪,這個罪你
能帶它,就是你這個信願行,這個念佛的力量要強,臨命終的時候,這個業不使令你
心顛倒,你的罪業,不妨礙你有正念分明,你要有這樣的力量,你才能帶業往生。
若是你修行的程度不夠,雖然是想念佛,但是糊塗了,這個時候不願意念佛了,
就是你那個罪,使令你顛倒了。當然也可能有其他的因緣的引發,那就是不能帶業往
生了。所以說帶業往生,實在是很辛苦的事情,你要努力地修行才行,不然你不能帶
業。
所以這個地方,說到初歡喜地聖位的菩薩,他成就了無分別無漏的清淨智慧,把
三惡道的業力制伏了,滅了,不發生作用了,不能叫你到三惡道去。初歡喜地的人,
有這樣的境界,就是不起苦的作用。因為三惡道的業力,使令人受苦,要到三惡道去
受苦報。他這種罪業,罪業就是黑暗,他有無分別的無漏智,是光明,能滅這個黑暗,
這個業就沒有了。
不過另外還有一件事就是不容易滅,你如果是殺了人,那你還欠他一命的,這個
地方不能滅。就是這個菩薩到了阿彌陀佛國,他還要回來的,因為有大悲心,他還要
回來這個世界度眾生。度眾的時候,他以前欠誰的命,還是要還的。不過那就是和凡
夫不同了,我們凡夫因為有我見,有我愛,若是我還你一命,這是會受不了。
從阿彌陀佛國回來的那個聖人,那就是法身菩薩了,他還人一命,是不算一回事。
你用刀殺他,就像割土似的,就像割一支草似的,他沒有痛苦。這是初歡喜地能夠滅
三惡道的罪業。
第二件事,他滅除的煩惱,滅除什麼煩惱呢?初入聖位的菩薩,他滅除去很多的
煩惱,但是佛就是舉出來這三種,最重要的三個煩惱,一個是身見,一個是戒取,一
個是疑。
身見是什麼呢?就是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身體,在身體裡邊感覺有一個我,有
一個真常不壞的我,有個真常不壞的體性,這是我,這叫做身見。這個菩薩就是把這
種思想滅除去了。
第二是戒取,戒取是什麼呢?就是除了佛教以外,其他宗教所制定的一種修行的
法門,叫做戒取。這不是聖道,認為是聖道。這種知見,這種思想,初歡喜地菩薩沒
有了。譬如說我們是佛教徒,皈依三寶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三寶裡面
有個皈依法。若是我們只是隨順別人的意思說皈依,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皈依佛、皈
依法、皈依僧,這樣的人我們不說。就是自己也有學問,也學習多少年的佛法,也明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87
白什麼叫做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但是忽然間,我去學習非佛教的一些修行方法,
這就是違背了皈依法的意思。如果去相信了上帝,那就不是皈依佛了,就是皈依上帝
了。這就是違背了皈依三寶的意思。
現在說這個戒取,就是初歡喜地的這個聖人,他是皈依三寶的人,他不會再去皈
依外道了,他不會去皈依外道的法。所以這個戒取就取消了。
疑就是疑惑,佛說世間的因果,出世間的因果。世間上的善因得善果,惡因得惡
果;出世間修學戒定慧,能得涅槃,能得無上菩提,這件事他決定是不疑惑了。這就
是沒有疑。
菩薩斷除這三種煩惱,這裡面有什麼道理呢?譬如說一個人,他要到另一個地方
去,但是我不肯去,這是一個障礙,忽然間不肯去了。第二障礙就是走錯了路,這一
條路不是到你所要到的地方,你走了另一條路了,這也是個障礙。第三就是疑惑,這
條路是對的,但是又疑惑這條路不對,那麼也不能去。
現在這三種也表示這個意思,表示什麼呢?佛法講一切法無我,到涅槃那裡去的
時候,涅槃是沒有彼此的對立,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對立,也沒有凡聖的對立,是離一
切相的,那個地方是無我的。
無我的,而我們凡夫,哎呀!沒有我不行啊!那我不去了,我不到涅槃那裡去了。
所以這個身見有不發趣的作用,就是不肯努力修行,不肯到涅槃那裡去。
戒取,就是不是涅槃路,認為是涅槃路,去皈依外道了,那麼叫做戒取,這也不
能到涅槃那裡去。疑,就是對佛法有疑惑,也不能到涅槃那裡去。
現在這個初歡喜地的聖人,這三件事都沒有了,他斷除去這三種煩惱,他入了聖
位。初歡喜地,我就講這麼多。
第二個是離垢地。垢就是染污,染污叫做垢。這個垢是指什麼說的呢?就是犯戒。
這個地方,譬如說是我們受了戒,受了三皈、五戒,或者受八關齋戒,或者受比丘、
比丘尼戒,或者受了菩薩戒。受了戒,要學戒,怎麼叫做犯,怎麼叫做持,怎麼叫做
持戒,怎麼叫做犯戒。然後注意自己的身口意,遭遇一切境界的時候,日常生活裡面,
這個地方是犯戒,我不可以做,這個是持戒,我可以這樣做。要時時地注意,才能夠
持戒清淨,你若疏忽,就犯戒了。
犯戒有兩種,一個是明知道是不對,是犯戒的,也是做了,這是一個犯戒;第二
個是不知道,譬如你走路的時候,踩死一隻螞蟻,你並不是有意的去踩死,是無心的,
但是這也是不對,這就是無心的。
初歡喜地的聖人,他要特別注意的,才能夠持戒清淨,如果疏忽了,疏忽了就會
犯戒。他的身語意也會有這個問題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88
二地離垢地這個菩薩,沒有這個問題,他自然地是不犯戒,持戒是清淨了,所以
叫做離垢地。所以這個事情,初得無生法忍的初歡喜地的聖人,都還有問題。
第三是發光地,發光地這個菩薩,他決定成就了色界四禪、無色界四空定、四無
量心,他決定是成就了。他成就了以後,以這樣的禪定作依止,去修學佛法,聞、思、
修。以禪定為依止,於一切佛法,聞、思、修,成就了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
慧,有聞思修三種智慧的光明。由這樣的光明,他能通達一切佛法,所以叫發光地。
就是以禪定為依止,發出來聞思修的三種光明,通達一切佛法,這就是發光地。
我們在凡年地,現在的中國佛教,就是一個人,或者是在家居士,或者有心出家,
或者沒有心出家。或者是已經出家了,然後就到佛學院。出家了,到佛學院還是不錯,
好過不去佛學院。到了佛學院,就是這個教授,教授你這是唯識學,這是中觀學,這
是天台宗,這是什麼...,全面的佛法,中國的佛法,藏密的佛法,巴利文的佛法,
乃至現在英文的佛法,歐美的佛教史,乃至印度古代的、現在的,全面的要學,在那
裡學習。這還是很好,肯學習還是很好。這是現在我們佛教的一種情況,其實這個也
不是始於今日,我看很久就有這種情形了。
現在我們看這個發光地,在這裡我們覺悟了什麼事呢?這裡面表示一件事,就是
初開始入到佛教裡的人,不是廣學佛法的,他只是學一個法門,學了這個法門的時候,
當然他要有師父,若按印度的佛教來說,就是戒和尚。印度的佛教,你跟這位比丘出
家,他是你的剃度師,他也是你的戒和尚。你受沙彌戒也是他,你受比丘戒也是他,
所以他是你的剃度師,又是你的戒和尚。
到我們中國佛教不是,中國佛教,你跟我出家,我是剃度師,但是你受戒的時候,
又是另一位法師了,不是一個人。受了戒以後,按佛的意思看,就是受戒以後,要學
戒,然後就學一個法門,其實就是修四念處。四念處就是禪。就是這麼修行,修行等
到入聖位以後,這時候才聞思修,去廣學佛法。
在經裡邊也看到,佛也有讚歎,說是你能夠為人講解佛法,像《金剛經》上有說
到這個。你若能為人講解般若波羅密,功德無量無邊。也讚歎這件事。當然那個地方
也沒有一定分別,你是凡夫,你是聖人,也沒有這麼去解釋,只是說你若是能受持讀
誦,為人解說,功德無量無邊。這也就會意想到,喔,我雖然不是聖人,我也可以學
習佛法,也可以為人解說。也可以這樣去理會。但是按正常道來說,還是在凡位的時
候,不要廣學,你入聖位以後,你再聞思修。這可見發無上菩提心的人,到第三地才
成就四禪、四無量心、四空定,前二地還不決定,也可能成就,也可能沒有成就。這
是第三發光地。
第四燄慧地,燄慧地就是他的智慧特別殊勝,能夠燒滅一切的煩惱。因為菩薩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89
第六地,和阿羅漢齊。阿羅漢的時候,才把三界內所有的見煩惱、愛煩惱,全部地息
滅了,沒有到阿羅漢以前,還是有見煩惱,及愛煩惱的。現在說是第四燄慧地,他當
然也有這個事。所以這個在《成唯識論》上說,他就是把欲界的貪煩惱滅了。就是他
修四念處,把欲界的愛煩惱燒滅了,焚毁了,斷除去了。
在八背捨裡邊,八背捨也是大阿羅漢修學的法門。說是已經成就四禪的人,已經
得到四禪,他還要在禪定裡邊觀察欲界的不淨,還要觀察欲界色聲香味觸的不淨,就
是使令欲界這個欲的煩惱,徹底地息滅了。
說是已經成就禪定的凡夫,他是把欲界的愛煩惱息滅了,然後才能得到色界的初
禪、二禪、三禪、四禪的。但是這種修行人,如果他不謹慎的時候,他還會把他的愛
煩惱表現出來,還會有這個問題。你讀《大智度論》,提到的獨角仙人就是這樣子,就
是這麼回事。
第三發光地他已經成就了四禪、四無量心、四空定這種高深的禪定了。但是到第
四地燄慧地的時候,他用清淨的四念處,三十七道品主要就是四念處,就燒毀了欲界
的愛煩惱,徹底地消滅他,所以叫做燄慧地。
第五難勝地,(※此處錄音帶缺錄一段)。第二種觀,就是觀察一切法是緣起,是
如幻如化的。這個如幻如化的境界是有,是如幻有。觀一切法空,無我無我所,是畢
竟空。畢竟空,如幻有。畢竟空是空,如幻有是有,空和有,你不容易融會,觀空的
時候,就不能觀它有,觀有的時候,不能觀察空,空和有不能融會。
現在這一位聖人,他觀察空的時候,叫他和有相融合;觀察有的時候,叫他和空
相融合,不相違反,叫他能融合,就是入不二法門。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經過極
艱難的修行才能成就的,所以叫做難勝地。到這個時候,他這個清淨的智慧,不是初
地、二地、三地、四地能勝過他的。所以叫做難勝地。
他若是和遠行地比較來說,當然是(遠行地)勝過他了,那是更高的境界,能勝
過他。現在說難勝地,前面這四個是不能勝過他的。所以叫做難勝地。
或得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者,無量眾生發菩提心。十地,
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五地,現在從第六地開講。上一次講過,十地是聖的階級,從初地
開始就是聖人了,不是凡夫。入了聖位以後,一直到成佛,中間如果用時間來計算的
話,有兩大阿僧劫。要這麼長時間的修行,才可以達到佛的地位。
在佛之前,一共有十個階級,就叫做十地。十地,現在是說第六地。第五地是禪
波羅蜜最殊勝,現在是第六地,就是他的般若波羅蜜很高,所以叫做現前地。這個現
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出現。原來是沒有,他現在出來了,所以叫做現。現前地,出現
在當前。出現也是成就的意思,他以前沒有成就,他現在成就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90
譬如說是作醫生的,他原來沒有學習這種學問,那麼他沒有這種知識。他學成功
了以後,他才有這個醫的知識。有這種知識,但是這種知識,並不是時時地出現在他
心裡的活動上,他需要的時候才出來的。有病的人,請他看病,他診斷以後,他這個
醫學的知識才出現,喔,你是什麼病,你需要用什麼藥來治療。這種知識才出現的。
所以這個「出現」,有成就的意思,隨時可以用的。譬如我有什麼寶物,放在我的
褲袋裡,我隨時需要,隨時就可以拿出來,這就叫做現前。若說是你學習成就了,但
是用的時候不能用,那就是不現前,就是這樣意思。
這裡說是他的般若智慧,特別地殊勝,就是高過了前五地。這個般若的智慧,究
竟指什麼說的呢?就是指能夠見到真理的智慧,而這種智慧從初地就已經有了,但是
到第六地是最殊勝的,所以名之為現前地。而這個時候,他能入滅盡定了。前五地還
不能入這個定,前五地的菩薩,這個滅盡定還沒有成就。
小乘佛法的聖人,要到三果阿那含,才能入這個定的。在菩薩的十地裡邊,要到
第六地,第六地才能入這個定。入這個定,這個滅盡定,是什麼呢?就是心裡的活動
完全停下來了,但是並不是沒有心,還是有心,有心,但是不發生作用。就像人睡著
覺,他不出來活動。他不出來活動,並不是沒有這個人,有這個人,但是他不活動。
滅盡定的人,他的心裡也類似這樣子,就是完全休息了,所以叫做滅盡定。這個
定超過四禪八定之上,是很高深的定。到菩薩第六地,才能入這個定。有的經論上說,
菩薩第六地與阿羅漢齊,與阿羅漢是相等的。這是第六地大概的情形
第七遠行地。遠行地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走得很遠,就是他能超過阿羅漢的境
界,所以有遠行的意思。其次,用功修行這件事情,在我們凡夫的時候,我們想要修
行,必須加上一些力量,我要特別地努力,這樣子才能夠有修行的事情出現。如果我
們就是平淡的這樣子,就不行,就不能修行,這個修行的事情就辦不到,要加上一些
力量才行。
聖人的修行,由初地到第七地,也都需要努力,才能夠修行的,如果不努力,還
不行!努力,他才能夠使令自己的心清淨,使令這個煩惱不活動。聖人已經開始斷煩
惱,但是還沒有完全斷掉,還有煩惱的活動,他也需要加上力量,才能夠使令煩惱不
動,才能夠殺煩惱賊。
這個遠行地,就是到了要努力修行的最後邊,所以叫遠行地。就是過了第七地以
後的修行就不失了,修行就不需要特別努力,很自然地,就是修行。所以遠行地,有
這樣的意思在裡邊的。
剛才說,第六地是般若波羅蜜殊勝,到第七地,就是善巧方便的波羅蜜特別強。
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前面我剛才說,第六地是見真理的智慧特別強,第七地是善巧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91
方便,就是見到真理以後,引發出來的清淨智慧。對於世間上一切有為法,觀察的智
慧很強。
這個智慧,分兩部份說明他的善巧方便智慧。那兩部份呢?第一部份就是關於他
自己,修學佛法的智慧。在這一方面,他有六個善巧方便。
第一個就是對於世間上一切苦惱的眾生,他有慈悲心,他有這種功德,有悲憫心。
顧戀不捨,就是對眾生苦惱的境界,引起了這位菩薩的悲心,對於這個苦惱的眾生,
顧戀他,不棄捨他。他這個慈悲心,不棄捨這個苦惱的眾生。有這樣的慈悲心,就是
這個菩薩,能有這樣的悲心,他有這樣的功德。這也是一種方便。
第二個就是對於世間上一切的有為法,他能夠如實地辨知,能真實地認識世間上
這些如幻如化的境界。我們平常讀《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
電,應作如是觀」,我們應該這樣去觀察。這個分際,說得很分明。說我們應該這樣去
觀察,應該這樣去學習,並不是說你真能夠這樣觀察了。
觀察世間上一切有為的境界,如夢、如幻、如化,這是要到什麼境界的人,才真
實地看到了呢?要是聖人才行,凡夫不能的,我們凡夫只能這樣去學習,只能這樣去
思惟。我們還不認為這是夢,認為這都是真實的,我們凡夫的執著心,是很難去掉的。
現在說遠行地這位菩薩,他真實地這樣子認識了,能如實辨知,知道一切有為法
虛妄的境界,庥真實地認識了,真實地通達了。這是第二個方便。
第三個方便,就是對於佛的無上菩提,深心欣樂,就是
很深刻地仰慕、歡喜,不是很浮泛的。深心,就是他的心裡面很深刻,也就是不
可動搖的意思。說我現在歡喜這個房子,等到看到另外一個房子,又歡喜這個了。就
是我們這個歡喜心,雖然也是歡喜,但是還是能動搖的。
現在說是深心欣樂,就是不可動搖。對於佛的無上菩提的這種歡喜心,是決定了。
我們在凡夫的時候,我們從理智上的思惟,我們也可能會對於佛的無上菩提,有仰慕
心,但是還沒能夠深刻,沒能夠深心欣樂。到了聖人的境界,才能達到這裡。這位菩
薩,有這三種方便。
第四個還是從前面三個引起的,就是對於眾生,能顧戀不捨,所以這位菩薩,他
不捨生死。這位菩薩,照理說,他若想到佛世界去,他是很容易辦到的,因為他心不
顛倒,他若棄捨了這個身體,臨命終的時候,他心不顛倒,他能夠很清淨地去念佛,
去願生某一個佛世界,他就會成功,佛就會來接他去。
初地菩薩可能還沒有神通,二地、三地以後,可能會有神通。若有神通,也可能
直接能去,到了第七地的菩薩,他要到那個佛世界是很容易的。但是他不捨生死,有
生死的這個世界,就是苦惱眾生住的地方,他不離開這裡。因為什麼呢?就是這裡有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92
苦惱的眾生,他要去救護他們。所以他不捨生死,他有這樣的悲心。他有這樣的悲心,
也有悲心的行動。因為顧戀不捨一切苦惱的有情,所以他不棄捨這個生死的世界,他
不離開這個。這是第四個方便。
第五個方便,就是這一位菩薩,他的智慧對於世間上,這一切如幻如化的有為法,
他看得很清楚。所以他雖然在生死的世界裡居住,住在這裡,但是生死世界上的境界,
對於他沒有影響,他內心是清淨不染的。這又是一個方便。
第六個方便,就是他對佛的無上菩提,深心欣樂,所以他能夠熾然精進。因為對
佛的無上菩提的大智慧,非常地仰慕,所以他能夠勇猛精進地修學聖道,不懈怠。這
是他對於自己修證聖道的六個方便。
又有第二個六種方便,就是他慈悲一切眾生這一方面的事情。這一方面,第一種
方便,就是他能教化眾生,他能勸化眾生,以少善根,感無量果。小小地做一點善法,
就能夠招感來很大很好的果報,他能這樣教化眾生。
這十二種方便,就是兩個方便,是出在《瑜伽師地論》上面的。《瑜伽師地論》上
舉一個例,怎麼叫做以少善根,能夠成就很大的果報呢?他說,譬如說是你用慈悲的
心情,你拿一點食品,給狗吃,然後你就回向:願以此功德,使令我能得無上菩提。
你就這樣迴向的話,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
像《法華經》上說,我們面對佛像的時候,能夠一低頭,能夠一合掌,或者磕個
頭,將來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小小一點善根的栽培,就能得到很大很大,很不可思
議的果報。菩薩能善巧方便地教化眾生,這樣栽培自己。這也是菩薩的一種方便。
第二種是他能夠勸化眾生,少用功力,就能夠引攝廣大無量無邊的善根。剛才說
的是從褔報上說的,是從求福這一方面說的。現在這一個方便,是從智慧說的。就是
你能夠在佛法裡面,小小的地讀一點佛法這麼一四句偈,你能夠有一點歡喜心去思惟
觀察,你將來就不得了!你慢慢地就可以得無上菩提。
《瑜伽師地論》上,他舉一個例,就是說有外道,他們邪知邪見,說是一個月不
吃東西,或者是多久不吃東西。菩薩能引導他去受持、學習佛法的八關齋戒。八關齋
戒就是一日一夜,不是很久,不是很難做的事情。那麼你八關齋戒的功德就不可思議!
這是第二個善巧方便。
第三個就是有的人,對於佛法,於佛聖教,憎背有情。就是對於佛法,心裡面憎
惡,不高興,若看見廟,就不歡喜;看見佛教的經書也不歡喜;看見佛教徒也不歡喜。
菩薩能善巧方便地除掉他的穢惡,令他心情平靜,不要對三寶不歡喜。這是第三個方
便。
第四個就是於佛教聖教,處中有情。就是對於佛法,他的情,不歡喜,也不討厭,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93
這樣的人。這樣的人,菩薩能引導他來到佛教裡,令他有信心。這是第四個方便。
第五個,已經來到佛教裡面的,他學習佛法,有了信心,繼續栽培善根,菩薩能
令他成熟。能夠善巧方便地教導他,使令他這個善根能成熟。
成熟這句話怎麼講呢?成熟的意思,就是他對於見到真理,有堪能性,於見真理
有堪能性;或者說於證聖道有堪能性。就是對於他能斷煩惱,能得到般若智慧,能見
到法性的真理。對於這件事,他有堪能性,就是有這個能力,但現在還沒見真理,但
是他有這個能力了,這叫做成熟。就像我們種的生果,或者一棵蘋果,或者一棵橙子,
熟了,就是可以吃了,那麼就叫做成熟。
現在這個第七遠行地的菩薩,他善巧方便地教化眾生,這個善根沒有成熟的人,
他能方便教化他,能叫他善根成熟,這個菩薩有這個能力,所以這也是一種方便。這
是第五個方便。
第六個就是已經成熟的人,菩薩能夠善巧方便教化他,令他得解脫,就是見真理
了。我們口頭上講,什麼叫做真理,這樣講,那樣講,講和沒有講一樣,還是原來的
老家風,是凡夫境界。
佛法裡面說見到真理,見到真理是聖人了,那是大解脫境界,這不是凡夫了。菩
薩能夠善巧方便教化善根成熟的眾生,令他見到真理,得大解脫。這是第六個方便。
加起來就是十二個方便。現在說的第七遠行地這位菩薩,他這個善巧方便的智慧
很強,就是高過了前六地的菩薩。這是第一種差別。
其次,這個第七遠行地的菩薩,他有一個不同的地方。修行的事,還有一個事情。
就是有相行與無相行的差別。有相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修行的時候,不管是奢摩他
也好,毘缽舍那也好。他現在的內心,是在有相的境界上活動。譬如說他是觀察佛像,
觀察、思惟佛的功德。這都是一個有相的境界;或者說是觀察阿彌陀佛國依報的莊嚴,
他那裡有七寶池,有微妙香潔的蓮華。你心裡面作這樣的觀察,這時候是有相的境界。
或者種種的這些因緣生法,都是有相行。
其次是無相行,無相行就是觀察一切有相的境界,都是因緣生的,是畢竟空的,
是無相的,相不可得!這是兩種行。奢摩他也是有這兩種不同,毘婆舍那也有這兩種
不同。
從初地菩薩開始,因為他見到法性理了,他的心能入於無相的境界,能安住在畢
竟空裡面不動,這就是無相。但是他不能夠長時期安住在那裡,他還要出來,從那無
相的境界出來,出來還要思惟這個有相的境界。
在《阿含經》上說初果聖人,也要修不淨觀。觀察色受想行識是不清淨的,也修
白骨觀這些法門。當然也可以修慈悲喜捨的這些觀。這都是有相。就是有的時候是無
94
相行,有的時候是無相行,這樣修行的。二果、三果乃至到四果阿羅漢,也還都是這
樣子。
菩薩的位次,從初地、二地、三地,到第七地的時候,這裡面有點不同。就是由
初地到第五地,都是有相行的境界多,無相行的修行少。到第六地時,無相行多,有
相行少;到第七地就是完全是無相行,他沒有有相行了。
在無相的境界這麼修行的時候,他要加行。加行這句話就是努力的意思。就是要
努力,他就能保持這個境界。這是第七遠行地一個大概地情形。
第八地是不動地,第八不動地就是又高過了第七地。他也還是無相行,一直到佛
的境界都是無相行,不過到佛的境界才圓滿。
第八地的無相行,和第七地的無相行有什麼不同呢?第八地就是不需要加行,不
需要去努力,他就是任運地就是無相行了。就像船在大海裡,舊時代那個船,在大海
裡邊,它就是任運地就能向前進。
《華嚴經》對第八地有這樣的譬喻,說是到第八不動地的菩薩,他修行的時候,
不需要特別去努力,他就能向前進步了,而且還是特別地快。所以第八地叫做無功用。
但是這種無相行的境界,經上就是大概地這麼介紹,我們也很難去思惟這件事的。
第八地菩薩他得到十種自在的境界。第一個是命自在,就是他來到眾生的世界,
這個第八地菩薩,他是法身菩薩了。他自己這個真實的面貌,不是凡夫的有漏境界,
是無漏,是聖人的世界。他那個身體就是無量壽,盡未來際也不老病死。
現在這個命自在,就是他來到眾生的世界,度他眾生的時候,他的壽命是自在的,
他願意壽命有多長,就是多長。隨他自己的歡喜,他願意隨時要走,就能隨時走。說
是不走,要繼續地生存在這裡,也可以,就是他有這個自在力。
第二個是心自在,心自在就是禪定。他有高深禪定的境界,也是非常自在的。世
間上的人,凡夫的禪定,都是不能勝過他的,世間上無論什麼境界,也不能影響他的
心,他的心是很自在的,就是沒有壓力。
第三個是財自在,就是他在世間上行菩薩道,這個財也是自在的。他需要有多少,
就是有多少,不會有所不足。
第四個是業自在,這個業就是他有什麼行動,說這件事很難做,在他來說,沒有
這件事。他要這樣做,就能做到,他是業自在。
第五個是生自在,生自在就是他這時候,他願意生到什麼地方,就能到什麼地方
去;他願意到那個世界,就能到那個世界;他願意作國王,就能作國王;他願意作乞
丐也可以;作男也可以,作女人也可以,作小孩子也可以,作老年人也可以。就是不
管是什麼身,他都是隨心所願。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95
第六個是願自在,願自在就是他的計劃,他現在為了度化眾生,這個時代之內,
這個地區的眾生,他作一個計劃,他也就會做成功的。
第七個是勝解自在,勝解自在是什麼呢?就是他現在為了度化眾生的需要,他就
觀想:這個地方是七寶莊嚴的世界。那麼這就是七寶莊嚴的世界。本來這是凡夫的一
個瓦礫、草木,是個很平凡的世界,但是他為了需要,當然這個人都是在禪定裡,我
們看他有行住坐臥,也可能看他有睡眠的時候,但是在他本人,常是在禪定裡邊的。
他就能夠勝解自在。他說這個大地是黃金,它就是黃金。就是外面一切境界,隨他的
心力轉變,境隨心轉,勝解自在。
第八個是神通自在,他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他的神通
也是自在的。其他人的神通不能夠改變他的。
第九個是法自在,他若是為了度他眾生,看見這個眾生需要某一種法門,他就能
演說這個法門。說是需要講《華嚴經》,他就能講《華嚴經》;要講《法華經》,就能講
《法華經》。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他都有自在力。
第十個是智自在,這是最重要的。就是他那個大智慧境界,是自在的。其實這個
智自在是總說的,所有的事情,都是由智慧來決定,沒有智慧,什麼都談不到。
這個第八不動地的菩薩,他成就了這十種自在。這十種自在,由第八地開始成就,
到佛才圓滿的,到佛地是最圓滿的。這是第不動地。
不動這句話,就是因為他用功修行,也是很任運的,不需要特別努力,所以這也
是不動地。世間一切有為、無為,一切行相的境界,也不能動搖他;一切煩惱的境界,
也不能動搖他,所以叫做不動地。這是第八地。
第九是善慧地,善,在這個地方就是說,有很微妙的智慧的意思,是讚歎這個智
慧很好,他有很好的智慧。這個地方說他有什麼智慧呢?就是他具足了四無礙辯,他
能夠在十方世界,善為眾生演說佛法,所以叫做善慧,善慧地。
這四種無礙辯才,第一個是法無礙辯,就是剛才說,無量無邊的佛法,他能通達
無礙,這是法無礙辯。
第二個是義無礙,就是無論那一個法門,它裡邊都有義,對這個義,他也是無障
無礙的。法,就是能詮顯義的這些語言文字,乃至鳥鳴、花笑也是法,它也能表詮義,
所以不限於語言文字。
第三個是辭無礙辯,辭無礙辯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有無量無邊的眾生,也有無
量無邊的語言。這位菩薩他完全能通達,他能用無量無邊的辭,去演說無量無邊的佛
法。這可見我們凡夫有語言的問題,我只能說自己的語言,有的人說兩種、三種、四
種,或說幾十種語言,但是也只限於這個時代,這個地區。要是他方世界的眾生,又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96
說不同的語言,那我們也不行。
我們凡夫有語言的問題,聖人也是有這問題。他要是發了無上菩提心,悲憫有情,
教化眾生,要通達各式各樣的語言,所以有了他心通的人,有了天耳通,對於你不懂
的語言,就是聽不懂,所以這裡面也有很多問題。
我們當前的境界,要費很多的精神去學習,可能會感覺不錯,如果你有了天耳通
的時候,會感覺到自己所知道的太少了。到第九地的菩薩,他這個辭是無礙了,他的
語言是無障礙的了,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他這個辭完全都通了。
第四個樂說無礙辯,就是他能夠對於法和義和辭,這些條件都具足了,他用大悲
心,很自在地為一切眾生演說佛法,能夠契機又契理。這就是樂說無礙辯。這是到第
九地的菩薩,達到了這樣的程度。這是九善慧地。
第十是法雲地,法雲地的這位菩薩,這是到了菩薩的最高境界了,再進一步就是
佛的境界。法雲這兩個字怎麼講呢?這個法字,是說這位菩薩,他能夠通達無量無邊
佛法的智慧。雲是一個譬喻,雲裡邊有水。這位菩薩通達一切法的智慧裡邊,他含藏
了無量無邊的功德。這個智慧裡邊,有無量無邊的三昧,有無量無邊的禪定,有無量
無邊的陀羅尼,還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有無量無邊的神通道力,都在他那個清淨無分
別的智慧裡含藏著。就像大雲,裡邊有無量無邊的水似的。這是一個解釋。
其次,無量無邊的雲,週遍了虛空,這個虛空就不見了,就只看見雲了。這是說
法雲地的菩薩,他那個清淨的智慧,能夠息滅了無量無邊的煩惱。煩惱障、所知障這
兩種煩惱,由他的智慧力量,都能息滅了。
第三個意思,就是無量無邊的虛空,譬喻這個法性的真理,是遍一切處的。我們
凡夫雖然沒有修行,是平常人,但是也有這種真理的存在,可是由惑業苦,我們很多
很多的煩惱、業障、苦惱的境界,同這個法性理在一起,是不莊嚴的,很醜陋而不莊
嚴!
這個菩薩,他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或者說無量劫的修行,把無量無邊的惑業苦都
息滅了。他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來莊嚴這個清淨的法性。雲遍滿了虛空,就表示
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法性。這些事情,都在這個菩薩的清淨、無分別的智慧境界裡
邊,所以也叫做法雲地。
這個法雲地,像第九善慧地,只是舉出來四無礙辯。這個法雲地就是總說無量無
邊的功德成就了,是這樣的意思。但是他猶有一點微細的煩惱作障礙,還需要繼續地
修行,再進一步,才是佛。所以他還是菩薩,還不是佛。這是表示大悲心陀羅尼殊勝
的意思。
無量眾生發菩提心,這可以分兩個解釋。第一個解釋就是在十地之前,他還沒能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97
入聖位。就是有些人,聽了觀世音菩薩演說大悲心陀羅尼,他就發了無上菩提的願,
願得無上菩提,所以叫做發菩提心。心就是願的意思,發了菩提願,他建立了願得無
上菩提的願,所以叫發菩提心。或者說發菩提心,就是無量眾生,得一地、二地、三
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這叫做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有兩種,第一種是世俗菩提心。就是我們還是凡夫,但是從理智上說,
喔,我們立一個志願,願得無上菩提,很好。那麼就從自己的分別心裡面,建立了無
上菩提的願,但是還是凡夫,所以這就叫做世俗菩提心。
另一種是勝義菩提心,就是得了一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乃至十地的聖
人。聖人他斷了染污的煩惱,使令他內心特別地清淨莊嚴。這是一個特別的境界,所
以叫勝義,這個義,有境界的意思。勝就是特別的意思。勝過了世俗的境界,超越了
世俗的境界,達到一個特殊的境界,那叫勝義。這些聖人,都是發勝義菩提心的人。
若這樣講,就是無量眾生發菩提心,就是總結前面十地菩薩的境界。
這段一文是說觀世音菩薩說完了大悲心陀羅尼,法會大眾得到了這樣殊勝的利益。
爾時大梵天王,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觀世音菩薩言:「善哉
大士,我從昔來,經無量佛會。聞種種法,種種陀羅尼,未曾聞說如此無
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惟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我
等大眾,願樂欲聞」。
前面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心陀羅尼的章句之後,大地六種震動,天雨寶華這一段,
就是聽聞大悲咒的人,一切眾會皆果證,或者得四果,或者得菩薩的十地,無量眾生
發菩提心。這一段文說完了,「爾時」,那個時候,「大梵天王從座而起」。大梵天王是
天上的一個人。天有欲界天,有色界天,有無色界天。現在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禪天裡
面的一位天。
梵,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是淨字,是清淨的意思。怎麼叫做清淨呢?這是對我
們這個世界上的欲來說的。有欲界,有色界。欲界裡邊的人,都是有欲的,有欲的人,
不能往生到色界天上去。到色界的人,他就是沒有欲了。有欲不能去,沒有欲才能去,
所以欲就是不清淨,沒有欲了,所以是清淨。色界天上的人,都是沒有欲。而沒有欲
的人,也一定是有禪定的。
在初禪天裡邊,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有這三種天。梵眾天就類似我們人
間一般的人民,梵輔天就好像我們政府的官員似的,是輔佐的。大梵天王就類似人間
的國王,所以稱他為天上的王,也稱他為大。稱他為大,天上的人,都是有禪定的工
夫,但是這個天王,他在禪之中,又增加了慈悲的功德,所以稱之為大梵,所以他能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98
夠為天之王。
這個天王,他也是佛教徒,他相信了佛法。據別的經上說,他已經得到阿那含果
了,得到三果,是三果聖人。這一次大悲心陀羅尼經的集會,他也來參加。觀世音菩
薩說完了大悲心陀羅尼咒,之後,他從座而起,就是從他的座位立起來。
「整理衣服,合掌恭敬」。我們人間的人,這個衣服要經過裁縫,裁、縫,還要製
作,有的時候壞了,又要重作,重新作一件衣服。人生來的時候,這個身體是沒有穿
衣服的。母親慈悲,給他作衣服,給他穿上去。天上的人,生來就有衣服穿。大梵天
王生他生來就有衣服。現在為了請法,表示恭敬,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
這也是一種禮貌。
「白觀世音菩薩言」,就是對觀世音菩薩有所請求。「善哉大士」,第一句話先讚歎,
讚歎觀世音菩薩是大人,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成就,所以稱之為善哉。
「我從昔來,經無量佛會」。大梵天王的壽命,據《俱舍論》上說,他是一劫半。
一劫是一大劫,成住壞空是一大劫。半劫再加上成、住,他的壽命這麼長。他說他從
過去以來,經過無量佛會,參加過很多佛宣揚佛法的集會。
我們若讀《法華經·化城喻品》。我們知道這個大梵天王,他在他自己住的世界,
又能到他方的世界去。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位佛,三千大千世界之外,十方世界
還是有佛的。他能夠到很多很多的世界去,所以說他能經無量佛會。能親近很多的佛,
從佛聽法。
「聞種種法」,聽佛演說各式各樣的佛法,很多的法門。「種種陀羅尼」,也是很多
很多的陀羅尼。陀羅尼翻到中國話就是咒。呪這個字,佛法沒有來到中國之前,中國
也是有咒的。我們讀《論語》,《論語》上面說到「巫」,這個巫術裡面就有呪。這個巫
術,好像在中東一帶有,就是南洋一帶,馬來亞、新加坡 這些地區,很多地方都有這
種巫術,也就是都是有呪,這是由來久矣。咒也有對人有利益的呪,也有對人有傷害
的呪。就看念咒的人,他是善心還是惡心來決定。
佛法來到中國以後,佛教裡邊也有這個陀羅尼。陀羅尼也類似咒,但是是對人有
利益的,不是傷害人的,所以和巫術又不同,有一點類似,所以就翻作咒,我們通常
說大悲咒。但是按印度話來說,就是陀羅尼的意思。
陀羅尼也翻作真言,也翻作總持,也翻作明。翻作總持,譬如說有一種陀羅尼叫
做聞持陀羅尼。這個聞持陀羅尼是什麼呢?就是你有一種特別強的記憶力,記憶力特
別強,但是在佛法裡面,這個話叫做念慧。念就是記憶力,能夠明記不忘。佛說的《華
嚴經》,翻成漢文。譬如說是唐譯的《華嚴經》八十卷。得聞持陀羅尼的人,就是讀一
遍,就能完全背下來,以後永久也不忘,隨時就可以誦。這就叫做總持,就是全部能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99
夠攝持,受持不忘。這是聞持陀羅尼,所以也叫做總持。
也有一種叫做真言,剛才說是聞咒陀羅尼,譬如說是《華嚴經》,或者是《法華經》,
或者是《般若經》,你能完全總持不忘,這叫聞持陀羅尼。但是另外一種叫咒陀羅尼,
就是念大悲咒,或者是念楞嚴咒,還有很多佛法裡面的咒,這也叫做陀羅尼。這個陀
羅尼和聞持陀羅尼又不同了,就是各式各樣的陀羅尼。而這個是佛菩薩,及一切聖人
的真言。它真實地是有語言的,它有不可思議的靈驗。
古代的人,對於這個咒、陀羅尼,有特別的受持,譬如說大悲咒,念一百萬遍,
或者念十萬遍,或者念一百萬遍;或者是不計數,一念就念三年。然後就會有不可思
議的作用,其他的咒也是一樣。這件事在古代的人,我們從《高僧傳》上看出來,有
些高僧專門的誦持咒,就會像經典裡面所說的,那些不可思議的作用,都可以顯現出
來的。
而這件事在現在來說,似乎是容易明白一點。為什麼這個咒會有這種作用?這件
事在經論裡面解釋,就是最低限度要是得禪定的人。我們這個散散亂亂的人,沒有禪
定的人,不行。要有了禪定以上的人,當然最好是聖人,有禪定的聖人,或者法身菩
薩,或者是佛。由他的清淨心裡面,大慈悲心裡面,說出來一種咒。那麼這個咒,是
有什麼作用,就是由佛菩薩那個慈悲心的大智慧來規定它。說這個咒,能令人發財,
假設他願意這樣的話,他就用慈悲心賦予這個章句力量,但是多數也要有條件,沒有
說是無條件的只要你念呪就能發財。
譬如我有病,念這個咒,病痛能夠好,它也是有條件的。像大悲咒,讀《大悲心
陀羅尼經》就會知道.他是有條件的。就是他規定一個條件,你若照這樣辦,然後就
會滿你所願。這件事就由說咒的聖人,賦予它。現在的人歡喜說加持,就是那樣的人,
用他的清淨心、大悲心、大智慧來加持這個章句,使令他有這個力量。這樣子,我們
在受持讀誦的時候,只要你不違犯它這個條件,你具足了他的條件,你就能滿願。
現在這裡面說的陀羅尼,這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大悲心陀羅尼。大梵天王他說:「我
從昔來,經無量佛會。聞種種法」,聽聞了很多很多的佛法,六波羅密、三十七道品;
或者是《阿含經》,或者是《般若經》,聽聞了很多很多的佛法。也聽聞了很多的陀羅
尼。
「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這一個陀羅尼我還沒聽說過,如此無
礙,無礙就是沒有障礙。我們念一種陀羅尼咒,希望它滿我所願,都是有障礙的,因
為我們凡夫有很多的煩惱,有很多的業障,會造很多的罪,這些事都是自己的障礙。
但是你若念了大悲心陀羅尼咒,就沒有障礙了,所以叫無礙。
大悲心,這個咒是由大慈悲心說出來的,所以他能對人有利益,不是用惡心說出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00
來的。凡夫修行最好是先斷煩惱,斷了煩惱,人就沒有惡心了。若是沒有斷煩惱,而
有神通的時候,有的時候會利益人,有的時候也會傷害人。因為他有煩惱,他的煩惱
若動了,就會傷害人。佛法不是從表面上說的,是從你內心裡面說,你要有同情心,
你先要具足愛人的心,不要有傷害人的心,所以叫做大悲心。所以這個咒也叫大悲陀
羅尼。
神妙章句,就是有不可思議的作用。你看上去是白紙黑字,一句一句的,但是這
裡面有不可思議的作用,所以叫神妙章句。剛才說要佛菩薩這個聖人,他說出來的咒,
他規定出來什麼條件,是決定靈驗的。如果是凡夫,不是聖人,得了禪定,雖得禪定,
你還是凡夫,你說出來的咒靠不住,不是決定靈驗的。
「惟願大士,為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我希望菩薩,指觀世音菩薩說的,你為
我解釋此陀羅尼的相貌。「我等大眾,願樂欲聞」,我們大眾都歡喜聽。這個大悲呪它
是什麼面貌?它的相貌是什麼樣子?我們沒有看見過它的相貌,請您給我們介紹一
下。譬如說我們聽說一個人,他有道德,怎麼怎麼好,但是我沒有看見過,請你介紹
一下。
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作如是問。汝今善聽,
吾為汝等略說少耳」。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
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是,無見取心是,
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
「觀世菩薩告梵王言:『汝為方便利益一切眾生故』」。觀世音菩薩回答他的問題,
就說你為了方便利益一切眾生,你為了眾生得利益的方便。成就一件事,不是突然間
這件事就成就的,一定要有一個方便。像拜大悲懺,只是這麼一句話,真實要做這件
事,要有很多的方便,譬如說還要有桌,還要有地點,很多很多的因緣,都叫方便。
假藉這些方便,才能夠有所成就的。這上面說,為了種種的方便,能利益一切眾
生故。「作如是問」,你來問這件事。這是大梵天王為利益一切眾生,而提出這個問題。
這等於是讚歎他的意思。
「汝今善聽」,你好好地注意聽。「吾為汝等略少耳」,大悲陀羅尼咒的面貌,那裡
邊的事情也是很多,但是我現在簡略地為你解釋,不能說太多。
「觀世音菩薩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無為心是,無染著心是,空觀心是,
恭敬心是,卑下心是,無雜亂心。無見取心是,無上菩提心是。當知如是等心,即是
陀羅尼相貌。汝當依止而修行之』」。觀世音菩薩這樣回答他,大悲陀羅尼咒的相貌就
是這樣子。這一句話就是,汝當依此而修行之。大悲咒是這樣的面貌,受持的人就這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01
樣去學習,要這樣的學習。這樣說,大悲咒的面貌,就是受持大悲咒那個人的面貌。
就是受持大悲咒的這個人,他的思想,他的智慧,他的行為,是什麼樣子呢?就是這
樣子。說是大悲呪的面貌,也就等於說是念大悲咒的人的面貌。所以從汝當依此而修
行之,從這一句話裡面,可以看出來有這樣的含意。
「大慈悲心是」。大悲咒是由千光王靜住如來說的,現在又由觀世音菩薩把它演說
出來。佛與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咒的時候,是用大慈悲心說的,所以大悲咒也是大慈悲
心。
佛法裡面有回向,佛教裡面說回向,這個意義還是很多的,但是現在我要解釋的
是祝願,祝願也有回向的意思。譬如吃飯,不管你是吃餅,或是吃餃子,或者吃饅頭,
不管你吃什麼。你吃飯的時候,你要祝願。譬如我們出家吃飯的時候,吃飯之前先要
合掌,有一段默然,其實就是祝願。其中有一個祝願是什麼呢?「為成道業,應受此
食」,要這樣祝願。如果你誠懇地這樣祝願,這個食物到了胃裡面消化,然後送到週身
各位分,他會發出來一種功能,這個功能就能夠順於你修行道業。為成道業,應受此
食。就把食的作用,把它祝願到這個地方來。
我們出家人這樣祝願,在家人怎麼祝願,為什麼要吃飯?在家人吃飯做什麼?他
也有一個想法的,就是把這個功能要做什麼用途,先祝願一下。我感覺到佛菩薩的智
慧是很微細的。出家人吃飯的時候,你不能拿過來就吃,不是這麼簡單,你要祝願一
下。佛法裡面,你若仔細地去讀經論,佛菩薩處處防範你的貪瞋痴,不要讓它活動,
你的貪瞋痴煩惱,不要動,漸漸地把它消除了。
現在說這個大悲呪,大慈悲心是。就是佛菩薩說這個大悲咒的時候,就是賦予它
這個功能,那麼這個大悲呪就是有慈悲的作用,它就是有這個面貌。這個慈悲,按我
們一般人來說,現在我有困難,說是我失業了,我要求菩薩慈悲,讓我找個職業,就
是某地方要請人,我也去聯繫一下,請他來找我,我拜菩薩,請菩薩慈悲,讓他能錄
用我。結果沒被錄用。沒有便錄用,我心裡就想:菩薩不慈悲我。按這樣的想法來說,
我們的想法,什麼叫做慈悲呢?就是我有需要,菩薩能滿我願,這是菩薩慈悲。按我
們的想法,就是這樣子。
但是若按菩薩的想法,菩薩的想法不是滿你的願,叫做慈悲。菩薩的想法,是對
你有利益才是慈悲,若滿你願了,但是對你有害,那就不是慈悲了,菩薩不願意這樣
做。你歡喜的事情,有困難,你希望菩薩滿你的願,但是菩薩接到你的消息時,知道
你希望的事情對你有害,菩薩若滿你的願,等於菩薩在傷害你。菩薩的慈悲心是不能
這樣做的,那就是不能滿你願了。
所以按我們的想法,要滿願的慈悲,而菩薩不一定滿你所願的。所以說這個慈悲,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02
大慈悲心是。這個地方就是不能按照滿願,不滿願來說是不是慈悲。就是這件事成就
了,是不是對你有利?對你有利益,這個菩薩才慈悲成就你,若對你有害,菩薩就不
幫忙。這裡面有這樣的意思。
但是在佛法裡面說,什麼事情是對一切眾生有利益的呢?什麼事情對我們有利
益,就是涅槃,《金剛經》上說:「皆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因為涅槃對眾生有利益,
其他的事情靠不住。譬如我們歡喜作國王,因為作王有無上的權力,舊時代是這樣子,
現在恐怕不行。我想怎麼的,就成麼的,感覺這個事情很好,所以我做功德的時候回
向:我將來能來到人間作國王,我希望佛菩薩幫忙。但是在佛菩薩來看,作國王不見
得對自己好。因為作國王,你的權力大,因為你還有煩惱,你有的時候,會利益老百
姓,有的時候就虐待老百姓。不高興的時候,隨時就會殺人,那麼就是造罪了。所以
我們凡夫的智慧,認為有利益的事情,佛菩薩的看法不同,不一定是同意我們的看法。
所以大慈悲心是,這裡面有很多事情。就是對我們特別有利益的,佛菩薩決定是
成就你,那叫做慈悲。
平等心是。這個平等心是,就譬如這個人是愚癡的人,是很笨的人;這個人是很
聰明的人,但是在大悲咒來說,他們是平等的。你聰明的人,念大悲呪有靈驗,笨的
人念大悲呪,也是會有靈驗的。貧苦的人,富貴的人,念大悲呪也是平等的。它就是
和佛菩薩的心一樣,都是平等的,不歧視任何人。你是佛教徒念,你念大悲咒靈驗,
你是非佛教徒,你若按大悲心陀羅尼經的規定,能念大悲呪,它也是靈驗的。
所以是平等的。
無為心是,這個無為怎麼講呢?「為」,通常說是有所作為。在事實上就是種種因
緣和合的變化,都叫做為。或者說有生有滅,這件事成就了,然後又壞了,成就了,
又壞了。有這樣變化性的一切事物,都叫做為。無為,就是沒有這樣生滅變化。
現在這底下加個「心」,就是無分別的意思,沒有分別心。沒有分別心是什麼呢?
就譬如大慈悲,佛菩薩對一切眾生是大慈悲,但是佛菩薩沒有這個分別心,喔,我對
一切眾生大慈悲了。佛菩薩沒有這個分別心。佛菩薩是平等地愛護一切眾生,但是佛
菩薩也沒有這種分別心:我是平等慈悲的,沒有這個分別心。我們凡夫是這樣子,凡
夫做了一件事,「我慈悲你」,「我是平等的,對你們都是這樣子」,凡夫就是會有這麼
一個分別。但是佛菩薩沒有這種想法。
有的時候佛菩薩利益你,你還不知道是佛菩薩利益你。佛菩薩還有這種境界,所
以說無為心,佛菩薩的心情,是無分別的境界。
無染著心是。說這樣的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這個境界說得太高了。這個
地方說:「汝當依此而修行之」,我們凡夫實在是很去這樣做,很難學得來,這個不容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03
易。譬如這一棟樓,沒有電梯,又沒有台階,你很難上去,你上不去的。
所以這底下說得稍低一點,無染著心是,這個我們容易明白一點,不要染著。就
是我們的貪心、瞋心、愚痴心,邪見心、高慢心,疑惑心,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沒有了,
那個時候就叫做無為心,就叫平等心,就是大慈悲心,沒有這些染著心。
我們對於可意的境界,對於滿意的境界,心裡面不貪,不生歡喜心;對我有傷害
的事情,我不憤怒,這就叫無染著,心裡面還是平靜的,不波動,這就是無染著。這
樣說就比前面的無為心,我們還容易明白一點,但是我們還是很難做,也是不容易做
的,這個無染著心,不容易!有可愛的境界,叫我不貪,這是很難。說是有不如意的
事,你叫我不憤怒,都是不容易。並且這個染著心,這個執著心是很微細很微細的。
有粗有細,我們自以為沒有貪,其實已經貪了;說我還沒有憤怒,其實已經憤怒了。
你自己有的時候注意自己,各式各樣的境界來剌激你的時候,你反省自己的心,看看
自己的心,慢慢地,慢慢地,你就會知道這個染著心是很微細很微細的。
說是我沒有什麼愛心,我對這個人雖然沒有不高興,但是我也不感覺到我愛他。
譬如說你所愛的這個人,平常的時候,感覺不是愛,但是若是你愛的這個人,他苦惱
的時候,你的心也隨著苦惱,那麼就證明你是愛他的。他若離開你,走了,你心裡面
有點難過,那就是表示你是愛他的。平常的時候,自己還不知道,一旦變動的時候,
才知道。所以有愛,而還不知道是愛,這就是因為我們觀察力不夠。
現在這裡說這個無染著心,這是聖人的境界,是阿羅漢以上的人的境界。從《涅
槃經》看出來,阿羅漢也有染著心,不過不是三界內污染的境界,是更高一層的境界。
空觀心是,這句話我們就比較容易明白。無染著,怎麼能無染著呢?就是觀察一
切染著的境界,都是空的。這個觀就思惟的意思,要根據經論上說的佛法,經論上告
訴你這樣觀察,你就這樣學習、觀察。不要自己想出一個花樣,不要那樣子,就是要
根據佛菩薩的法語,你那樣去思惟,去修行比較好。所以這個無染著,實在來說,這
是凡夫修行佛法,已經成就的一個現象。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的人,叫我不染著,這
是不容易。
怎麼辦才能不染著呢?空觀心是,就是觀一切法空,是這樣無染著的一條道路,
你從這條道走過去,你慢慢地就能不染著了。所以空,思惟,觀就是思惟、思想,思
想一切法都是空的。觀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就
沒有可染著的了。
恭敬心是。我們初開始念大悲咒,我們可能還不感覺到有什麼特別,如果你每一
天念五百遍大悲咒,並持續念三年,假設你能辦得到,三年成功以後,不得了!你的
功德,不是說神通,你那種作用,是不可思議的。成就了這個功德的時候,又有一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04
問題,就是瞧不起任何人。你們都不如我,我不得了,就瞧不起別人。所以這個地方
說:恭敬心,你有成就的時候,對所有的人都恭敬,要有恭敬心,不要瞧不起人,對
所有的人,都發恭敬心。說是這個人有病痛,醫生治不好,很苦惱,你對他要發恭敬
心。你念大悲咒,以大悲咒水一用,他的病就好了。但是你對這個人要有恭敬心,不
能輕視他,不可以輕慢他。如果你輕慢他,那就不是大悲咒的相貌,也不是念大悲咒
人的相貌,你失掉了大悲咒的相貌。
卑下心是,你有很高的成就時,你要卑下,自己要謙虛,恭敬別人,你要卑下,
要有卑下心。到初果聖人、二果、三果聖人,都還有這個問題,就是多少有一點高慢
心,要到阿羅漢,才能夠沒有高慢心。我們凡夫多數也是有慢心,我有學問,這也是
高慢心;我的氣力壯,我的胳臂粗,我有高慢心。只要有一點優點,高慢心就生起。
世間上的人,如果能學學老莊的學問,高慢心也可能會打折扣,會輕一點。若是
沒有學習過這種學問,他的高慢心是很明顯的。
佛法裡面,佛菩薩慈悲,在你開始學習佛法時,就指出不要高慢。這樣會好一點,
但還是會有。會有,像初果、二果、三果聖人也會有高慢心,但是他很快地就能反省,
很快地把這個高慢心息滅。但是有因緣的時候,又會再起,一直到阿羅漢的時候,沒
有了高慢心。
所以這個地方,卑下心是。我們能夠受持大悲咒,有了靈驗,不要高慢,要卑下。
無雜亂心,這個無雜亂心,就是心裡面沒有雜亂。雜是間雜。念大悲咒的人,他
心裡也有清淨心,但是又有煩惱滲雜在裡邊,所以叫做雜。亂,就是忽然間想這個,
忽然間想那個,不寂靜,不寧靜,那就叫做雜亂心,就是心不清淨,不寂靜。念大悲
咒的人,應該常常靜坐,使令心明靜不亂。念大悲咒的時候也不要亂,不可以有妄念,
心裡很清楚的,一個音一個音很清楚地念下去。當然你念多了,時間久,他會念得快,
但是還是很清楚。所以要不雜亂,這也是大悲呪的相貌。
無見取心是,《大悲心陀羅尼經》一定和《大品般若經》是同一個學派的,可以從
這段文上看出來。見取這句話怎麼講呢?「見」就是思想,你有一種思想;「取」是執
著,執著這個思想是最殊勝,是最好的,我的這個想法是最妙的,這叫見取。
這個想法究竟是什麼呢?其中有幾種,第一種是我見。我見是什麼呢?就是在我
們這個生命體裡邊,這個生命體裡有色、受、想、行、識,或者說眼耳鼻舌身意。在
這個色受想行識裡邊,色受想行識是有生滅變化的,有新陳代謝的變化。但是在變化
裡邊有個不變化的,有個沒有生住異滅變化的一個常恆住、不變異的一個理性;或者
說是一個常住真心,這個是我。
我們不靜坐的人,或者靜坐還是迷迷糊糊的人,只可以從文字上這麼想,經論上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05
這樣說,或者某一個這樣講,知道這個生命體是生滅變化的,在變化裡面有個不變化
的常住真心,這個是我,這就叫見取。這還只是在文字上分別,可能還沒有取,你有
這個看法,但是還沒有執著,不能說見取。這要什麼樣的人,才能夠有見取呢?就是
沒有接觸佛法,而常常靜坐的人。常常靜坐,多少有些境界的時候,不感覺到有身體,
身體好像有若無,但是感覺得心裡面有個靈明喜足。就是由現前的這一念心,特別靈
明,非常地靈,而又特別地明,他是不變異地住持下去的。說是有的靜坐功夫好一點
的人,這個境界就出現了,不感到有身體,這個物質的身體不在了,不感覺有身體的
存在,只有一念靈明的真性在那裡,常住不動,寂然不動。
若是你沒有佛法《大品般若經》的思想、智慧,你沒有受過《阿含經》的教授,
你沒有這些教授的時候,要是這樣靜坐的時候,就很容易會知道這個身體是生老病死,
但是有個不生老病死的,靈明的真性在那裡,那就是我,很容易就會體會到這裡,那
就叫做見取。常常靜坐的人,就是那樣子
佛教徒常常靜坐,當然這是一個事實。你常常靜坐,有的時候,有的時候不感覺
到有這個身體,就只是這一念靈明的心在那裡不動,這是個事實。不管是不是佛教徒,
你只要肯用功,這個境界就會出現。出現時,若佛教徒對於《阿含經》,或者對於《大
智度論》、《金剛經》,你有深入的認識,你就不會有這個見取。同樣的事情,可是不同
的看法。就是沒有見取了。這裡面也有其他的意思,我們就講這一樣。
無見取心是,現在這個大悲心陀羅尼咒的面貌裡邊,沒有這件事,無見取,不執
著有我、我所。如果你要是念大悲咒念久了,也和靜坐差不多,不得了!一念咒,念
得功夫深了的時候,這個身體也沒有了,是不可思議的。不要說是我們念咒、靜坐,
就是拜佛,你拜久了,這個境界就會出現,這是不可思議。所以無見取心是,你念大
悲咒念久了,出現各式各樣的境界,現在觀世音菩薩預先說出來:不要取著我、我所。
這個和《楞嚴經》就不同了,《楞嚴經》說:七處徵心,十番顯見。顯見這個時候就是
見取。按照《般若經》的思想來看,那就是見取。但是站在《楞嚴經》的立場,是你
的真心顯現了。這就是思想的不同。當然這裡邊還有問題。
無上菩提心是,念大悲咒的人,你要有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這個心,在這裡
就是願,你願得無上菩提,願得佛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要說是念大悲咒,得到
種種殊勝境界,而你停留在那裡,不應該,你要願得無上菩提。這樣講,這個「心」,
當「願」字講。
其次,念大悲咒念久了,這裡邊會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連見觀世音菩薩都是
很容易的事情。我們要是見觀世音菩薩,要到普陀山 梵音洞的大石頭縫上看觀世音菩
薩。眾生那樣見到觀世音菩薩也是好,但是你大悲咒念成功了,不是那樣。那是在大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06
寶樓閣,大寶蓮華上見到大悲觀世音菩薩,不是在石頭縫裡看到。見到觀世音菩薩的
時候,這個境界就是不可思議。這樣講無上菩提心,就是得無生法忍了,這叫無上菩
提心了,那就不同了。
「當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羅尼」的「相貌」。「汝當依上而修行之」,以上是十個心,
依此去修行。
大梵王言:「我等大眾,今始識此陀羅尼相貌。從今受持,不敢忘失」。
「大梵王言:『我等大眾,今始識此陀羅尼相貌』」。我們今天才認識大悲陀羅尼的
相貌。「從今受持,不敢忘失」,現在我受持大悲咒的時候,我不敢忘失大悲呪的相貌。
觀世音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誦持此神咒者,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
眾生。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莫令斷絕。住於淨室,
澡浴清淨,著淨衣服。懸幡燃燈,香華百味飲食,以用供養。制心一處,
更莫異緣。如法誦持。是時當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與無量神仙,來為
作證,益其效驗」。
上一次講的一段文,是大悲心陀羅尼的相貌,也就是誦念大悲陀羅尼成功了的人
的相貌。以下的文,是說念大悲咒的方法,和念大悲呪的效驗,是說這兩個意思。「觀
世音菩薩言」,觀世音菩薩說完了大悲陀羅尼的相貌之後,又繼續開示說:「若善男子、
善女人」。若是一個有良心的男子,或女人。良心就是受持三皈五戒的人,就可以稱之
為善了。當然這裡邊說善男子、善女人,也包括出家人在內,不但是在家居士。
「誦持此神呪者」,他能夠把大悲神咒誦下來,不是照本讀,能背下來。也能持,
不斷地念,叫持。不持就是不誦了,不誦就是失掉了,那就是不持了。就是他能夠誦,
又能持此神呪的人。這個人,「發廣大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這兩句話,就是重覆
前面發的那十個願,「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
一切眾」,那兒一共有十個願。是重覆那十個願。
發廣大的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廣大菩提心,是願得無上菩提的心,叫廣大菩
提心,就是上求佛道;誓度一切眾生,就是下化一切眾生。要有這樣的菩提心和大悲
心,誓度一切眾生是大悲心。有了大菩提心,又有大悲心,念大悲咒的人,要有這樣
的清淨心。
「身持齋戒」,你的心是很慈悲,但是另外你的身語,發大菩提心,發大悲心,是
內心的清淨;而身口又要受持齋戒的。「齋戒」的這個齋字,在佛法裡邊的意思,是過
午了中午以後,就不吃東西了。通常有的時候,誤解了這個字,認為素食叫做齋,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07
實這個齋不是這個意思,齋是過午以後,就不吃東西,叫做齋。
可是我們通常說,吃素食叫做齋,也是很好。身持齋戒,這個戒,通於在家居士
的戒,也通於出家比丘、比丘尼的戒,及一切的菩薩戒,都包括在內了。
「於諸眾生,起平等心」。這個受持齋戒的人,他對於一切貧苦的眾生,和富貴的
眾生;或者是有道德的、不道德的一切眾生,都要起平等心,你不要有厚薄的分別心。
「常誦此呪」。這可見誦大悲咒,要有菩提心,要有大悲心,還要受持齋戒,於一
切眾生起平等心,你要有這樣的條件。常誦此呪,要長時期的,不間斷地誦念此大悲
神咒。「莫令斷絕」。這又是一個常。
「住於淨室」,誦大悲咒的地點,要在一個清淨室,清淨的房子,這個房子,你打
理得很清淨,沒有什麼過失的地方。「澡浴清淨」,身體要常常的沐浴清淨。「著淨衣服」,
要穿上清淨的衣服。這個新的衣服,就是新的服衣,或者舊的衣服洗清了也可以。
「懸旛燃燈」,念大悲咒,當然要供觀世音菩薩像。在淨室裡邊要懸上旛。你看寺
廟裡,那個大殿裡面,懸著扁形的叫做幡,圓形的叫幢。燃燈,還要燃燈,裡面要有
光明。有電燈,當然就是燃燈了。
「香華百味飲食」,另外還要有香,還要有華,還要有百味的飲食,「以用供養」,
就是供養觀世音菩薩。「制心一處,更莫異緣」,你誦大悲咒的時候,要制伏你的心,
你的心就只緣大悲咒這個地方。「一處」就是大悲咒。更莫異緣,你不要再去思惟其他
散亂的境界。異緣就是其他不同的境界,就是不要有妄想,一心不亂地誦念大悲咒。
「如法誦持」,前面這些,如果你能這樣做,那就是合法的誦持大悲呪了。「是時
當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與無量神仙」。你能如法地念大悲咒,會有什麼形相呢?這
個時候會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這兩位大菩薩。這兩位大菩薩,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
的大弟子。與無量神仙,還有很多的神仙,就是得到了四禪八定,而不是在色界天、
無色界天的這些人,這些人都是神仙。得了四禪八定,又有五種神通的這些人。
「來為作證,益其效驗」。他們就來到你念大悲咒的地方,給你作證明。怎麼樣叫
做作證呢?益其效驗,就是增加你念大悲咒的功效、靈驗。你若有所求,就一定會滿
願的。
我時當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從是以往,所是世間經書,悉能受持。一
切外道法術,韋陀典籍,亦能通達。
「我時當以千眼照見,千手護持」。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無量神仙來為你作證,
那麼觀世音菩薩又怎麼樣呢?說我當時,這個「我」就是觀世音菩薩自稱,以千眼照
見。觀世音菩薩以千眼來注意你,以千手來保護你。你若如法誦持大悲咒,會出現這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08
樣殊勝的境界。
「從是以往,所是世間經書,悉能受持。一切外道法術,韋陀典籍,亦能通達」。
你能這樣如法誦持大悲咒,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無量神仙,還有觀世音菩薩這樣
照顧你,這是很殊勝的,但是你的功德還不只於此。從這麼以後,所有世間上的經書,
你都能夠受持,能夠閱讀世間的經書,而又能不忘。你看過的經書,你能明白它的文
和義。一切外道的法術,就是佛法以外的法術。外道的法術,我看就是是指巫術。巫
術是自古以來就有的。這一切的法術,那些術也是很厲害的。韋陀典籍,韋陀也叫做
吠陀,就是印度外道之一,他們有很多的典籍,有很多的書,也有一大套的理論。韋
陀翻到中國話叫做智論。韋陀典籍,亦能通達,就是世間上的經書,能受持;外道的
法術,韋陀的典籍,你也能夠通達的。誦咒的人,不但是能通達佛法,對於世間上一
切的知識,也都能受持通達的。
誦持此神咒者,世間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無不差者。
「誦持此神呪者,世間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你能如法地念大悲咒,世間上
的八萬四千種的病痛,你都能夠治療,都能治好他的病。不論他有什麼病,你念大悲
咒,就能把他的病治好。「無不差者」,沒有不治好的,所有的病,都能治好的。
一個年輕人到學校讀書,到了大學的時候,他願意學醫,學醫可以為人治病,這
是很好的一個職業,也是我們人類裡智慧的事情,也是特別需要的。但是事實上就是
有很多的病治不好。現在大悲心陀羅尼經有這樣話,就是「誦持此神咒者,世間八萬
四千種病,悉皆治之,無不差者」。差,這個是差(ㄔㄚ),或者念(ㄔ),或者念(ㄔ
ㄚˋ)。但是在古書上,瘥這個字和這個差,是通用的。
這麼多的病都能治好,這件事,我們讀到這個文,心裡怎麼想?有《金山活佛》
這麼一本書。這個金山活佛,他是在金山寺的藏經樓上,念大悲咒三年。念大悲呪三
年,他就從樓上一下子跌到地面上,跌到地面上,別人看見,以為這下子他一定摔害
了,結果他起來,沒有什麼事。從那麼開始以後,他就不是太正常,就是好像有一點
不守規矩。他有的時候,看見有女人來,就抱著這個女人,說是你是出家人,怎麼抱
著女人?金山活佛說:「她是我的母親」。
有人有病時,醫生治不好,大概就是身上生瘡,流膿、流血,醫生治不好,或者
叫做漏,或者是什麼病,這個病治不好。說是金山活佛,您慈悲給他治一治,他就是
用口來吸這個膿血,他一吸,那個人病就好了。
我在香港遇見一位寬沐法師,他看過金山活佛。有一次,不是在寺院裡,他領著
一群人念佛,他和我們念佛不一樣,他加個「誰念」兩個字,就是「誰念南無阿彌陀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09
佛」,「誰念南無阿彌陀佛」,就這麼念佛。這位活佛有很多超出常情的事情,所以從那
麼以後,他所有的境界,大家都是恭恭敬敬接受,不敢用一般的凡夫境界去思量他的。
有這種事情。
那麼現在上面說,八萬四千種病,悉皆治之,無不差者。在古代的《高僧傳》裡
面,也有念大悲咒,為人治病的高僧。不過那是書本上寫的,我們可能會相信,也可
能不相信。金山活佛是近代的事情,現在台灣還有一些法師見過他的。
亦能使令一切鬼神,降諸天魔,制伏外道。若在山野,誦經坐禪。有諸鬼
神,降諸天魔,制諸外道。若在山野,誦經坐禪。有諸山精雜魅魍魎鬼神,
橫相惱亂,心不安定者。誦此咒一遍,是諸鬼神,悉皆被縛也。
「亦能使令一切鬼神」。大悲神咒不但是能治病,前面是說世間經書能受持,外道
法術,韋陀典籍亦能通達,這是說能令你有學問,有知識。這底下又說你能治病。下
面說你誦持大悲呪,能使令一切的鬼神,就是鬼神聽你的命令。你叫鬼神做什麼,鬼
神就會聽你命令,他就會去做,他有這種威力。
「降諸天魔」,不但是世間的鬼神聽召呼,聽命令,天上的魔王,也能降伏。「制
諸外道」,佛教以外的這些道門,念大悲咒的人也能制伏他,有這種力量。「若在山野,
誦經坐禪」。說是治病,及做學問這個事情,我沒有興趣為人治病,我歡喜誦經,歡喜
坐禪。念大悲咒也對你能有幫助。怎麼說呢?假設你這個人在山野裡邊,不是在城市
裡,你能夠誦《法華經》,誦《般若經》,誦《華嚴經》,你在那裡誦經;或者是在那裡
坐禪。
「有諸山精、雜魅、魍魎、鬼神」,有這個山精、海怪,有這些東西。「橫相惱亂」,
橫就是不講道理,他們不講道理,來惱亂你。你誦經,他偏要打擾你;你在坐禪,他
撓你的臉,或者是他搞你,叫你心不安定,不能誦經、坐禪。那怎麼辦呢?「誦此呪
一遍」,這個在山野裡面誦經、坐禪的人,你能誦此大悲神咒一遍,「是諸鬼神,悉皆
被縳」,就被綁住了,他不敢再惱亂你。
若能如法誦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者。我時當勅一切善神、龍王、金剛
密跡,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己命。
「若能如法誦持,於諸眾生,起慈悲心者」。這底下觀世音菩薩又繼續說,受持大
悲咒得到的殊勝境界。若是能夠如法誦持,就像前面所說發大菩提心,身持齋戒,起
平等心,住於淨室,澡浴清淨,著淨衣服等這些事。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裡面是
什麼意思呢?起慈悲心,就表示沒有一點私心,就是完全無條件要利益一切眾生,沒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10
有私心。這件事很重要。你要沒有私心,你去利益人,那就叫慈悲心。說我利益你,
我還希望你報酬我,那就不是慈悲心。所以這個地方,一直地重覆這句話,你要發大
菩提心,誓度一切眾生,就是不要有私心,不要有我見。
這樣你誦持大悲咒的話,「我時當勅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密跡」。觀世音菩薩自
稱,就是我觀世音菩薩說,這個時候我就命令一切的善神。神裡面也有惡神,惡神那
又是另一回事了。觀世音菩薩命令一切善神,還有善的龍王,還有金剛密跡。金剛密
跡就是夜叉鬼。夜叉鬼,他手裡拿著金剛,像我們現在大的寺院裡面,韋陀菩薩手裡
拿一個金剛杵,那就叫金剛,就是一個武器,所以叫金剛。
這個「密跡」是什麼意思呢?夜叉神,他們的身語意的活動,都特別地迅速,他
說話也非常地快,他內心的思惟,也是非常迅速的。諸天對於他們心裡面怎麼想,怎
麼說話,都不大容易懂,難可了知,不容易明白他在說什麼,不明白他在想什麼,難
可了知,所以叫做密。
「跡」,有的書上說,梵文沒有這個「跡」字,是翻譯經的人,就是推那個意,加
上這個字的,有這麼一件事。金剛密跡,這個夜叉神是怎麼回事呢?他就是發願為佛
作護法,他常在佛的身前。譬如佛若是在大集會的時候,若是有人,或者什麼鬼神,
或者是什麼外道,或者是什麼,他向佛問難的時候,佛反問他時,他若不回答,如果
超過了三次,這個金剛密跡就拿這個杵,杵碎他的腦袋,有這個事。在《阿含經》裡
面也能看到這個記錄。所以叫做金剛力士。
這個密,在《大寶積經》上也有說,就是他常在佛的身邊,能聽聞佛所說的密意
的事情,所以就叫做密。有這麼解釋。這個金剛密跡,也叫做金剛力士,就是佛教裡
面的護法神。觀世音菩薩說,你能夠如法誦持大悲咒,於諸眾生還起慈悲心的話,我
就會命令一切的善神,一切的龍王,一切的金剛力士,「常隨衞護」,常隨逐你,來保
護你,保護你的安全。「不離其側」,不遠離你的身邊,能保護你。「如護眼睛」,就像
人保護自己的眼睛那麼重要。「如護己命」,就像保護自己的生命那麼重要,保護著你。
我在一九八九年去香港的時候,遇見了以前認識的居士,他感覺到有鬼神常惱亂
他,讓他不得休息。我說是:你念大悲咒,或者是念經,都可以解決鬼神的問題。他
說:「我有念,念,也是有效。一念大悲呪,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但是我又不能常念,
不念的時候就有問題,鬼神還會來搗亂」。
他就又念《藥師經》。《藥師經》裡面有十二神將,也的確來
保護他。我說那也是有效,他說還是不行。因為這些神將,他自己也有事情,他
不能二十四小時常在這裡保護你。
那個時候我在想:這個文上說:「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己命」。
111
那麼這個怎麼講法呢?我在想,他念大悲呪,不是太如法,這個還有點問題!他是不
是於諸眾生,起慈悲心,這也是個問題。
說偈勅曰
「說偈勅曰」,觀世音菩薩說:「你能夠起慈悲心,如法誦持大悲呪,我會命令這
些善神、龍王、金剛密跡,常隨衛護,不離其側。如護眼睛,如護己命」。說偈勅曰,
觀世音菩薩這時候下了命令,用這個偈來下命令。
我遣密跡金剛士、烏芻君荼鴦俱尸、八部力士賞迦羅,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摩醯那羅延、金毗羅陀迦毗羅,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婆馺娑樓羅、
滿善車缽真陀羅,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薩遮摩和羅、鳩闌單吒半祇羅,
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畢婆伽羅王、應德毗多薩和羅,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梵摩三缽羅、五部淨居炎摩羅,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釋王三十三、
大辯功德婆怛那,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提頭賴吒王、神母女等大力眾,
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毗樓勒叉王、毗樓博叉毗沙門,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金色孔雀王、二十八部大仙眾,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摩尼跋陀羅、
散支大將弗羅婆,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難陀跋難陀、婆伽羅龍伊缽羅,
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修羅乾闥婆、迦樓緊那摩睺羅,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水火雷電神、鳩槃荼王毗舍闍,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密跡金剛士、烏芻君荼鴦俱尸、八部力士賞迦羅,常當擁護受持者」。這一
段文一共有二十八種,這裡面有善神,也有龍王,也有金剛密跡,有二十八個部分;
或者說是二十八個團體。我遣密跡金剛士,我就派遣金剛密跡,金剛力士。金剛密跡
是誰呢?
第一個就是烏芻君荼鴦俱尸,我沒有看見怎麼翻譯的,這就是金剛密力士的一個
名字。第二是八部力士的賞迦羅。這個八部我們在其他的經論上看,就是天龍八部:
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等,一共有八部。這是八部的金剛力士賞迦羅這一位神,
常當擁護受持大悲呪的人。「我遣摩醯那羅延」,這是第三個金剛力士。「金毗羅陀迦毗
羅」,這是第四個,「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婆馺(ㄙㄚˋ)娑樓羅」,這是第五個。
「滿善車缽真陀羅」,這是第六個。「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薩遮摩和羅」,這是第七
個。「鳩闌單吒半祇羅」,這是第八位金剛密跡。「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畢婆伽羅王」,
這是第九名。第十是「應德毗多薩和羅」。「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梵摩三缽羅」,這是第十一位。第十二位是「五部淨居炎摩羅」。這個「五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12
部」,我不明白怎麼說。在色界天第四禪之上,有五淨居天,那都是聖人,是三果聖人
以上的。現在這個就不明白是指什麼說的,當然這也是金剛密士。「常當擁護受持者」。
「我遣釋王三十三」,「釋王」就是欲界第二層天,就是釋提桓因那裡一共有三十三天。
這裡應該是指那個說的。「大辯功德婆怛那」,這是第十四位金剛力士。「常當擁護受持
者」。「我遣提頭賴吒王」,這是第十五位。
「神母女等大力眾」,這是第十六。「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毗樓勒叉王」,這是
第十七位。「毗樓博叉毗沙門」,這是第十八位。「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金色孔雀王」,
這是第十九位。「二十八部大仙眾」,這好像不是一個人的名字。這是第二十。「常當擁
護受持者」。
「我遣摩尼跋陀羅」,這是第二十一位。「散支大將弗羅婆」,這是第二十二位。「常
當擁護受持者」。「我遣難陀跋難陀」,這是兩位龍王,這是第二十三。第二十四「婆伽
羅龍伊缽羅」,伊缽羅龍是在比丘戒裡面說到這位龍王,他是第二十四位。「常當擁護
受持者」。
「我遣修羅乾闥婆」,這是第二十五。修羅應該是阿修羅,乾闥婆是帝釋天的作樂
神。「迦樓緊那摩睺羅」,這是天龍八部裡面,迦樓就是金翅鳥。緊那摩,翻作疑神。
因為他的頭上長一個角,長一個角,一看見他的人就說:你是人呢?還是你是神?就
生疑惑心,所以叫做疑神。「常當擁護受持者」。我遣水火雷電神、鳩槃荼王毗舍闍」,
這就是鬼了,這是二十七、二十八。「常當擁護受持者」。
這是觀世音菩薩用頌來下這樣的命令,命令他們來護持誦持大悲咒的人。
是諸善神,及神龍王、神母女等。各有五百眷屬大力夜叉,常隨擁護誦持
大悲神呪者。其人若在空山曠野,獨宿孤眠。是諸善神,番代宿衞,辟除
災障。若在深山,迷失道路。誦此呪故,善神龍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
若在山林曠野,乏少水火。龍王護故,化出水火。
「是諸善神,及神龍王、神母女等。各有五百眷屬大力夜叉」。這上面列出來的名
字,並不是說只有他一個人,他還有五百眷屬大力夜叉。所以說二十八部,實在來說
就是二十八個團體,那麼是很多的。「常隨擁護誦持大悲神呪」的人。「其人若在空山
曠野,獨宿孤眠」,若一個人在空山曠野睡眠。「是諸善神,番代宿衞」,他們大概是輪
班,到時候來一班,到時候一班,駐在那裡宿衞,就是駐在那裡保護他。「辟除災障」,
就是破除去一切災難、一切障礙。
「若在深山,迷失」了「道路」,「誦此咒故,善神龍王,化作善人,示其正道」,
告訴你那一條是安全的道路,你可以走回去。「若在山林曠野,乏少水火」,沒有水飲,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13
需要火沒有火。這時候,「龍王護故」,龍王會來保護你,就化出來水,化出來火,來
供養你。
觀世音菩薩復為誦持者,說消除災禍清涼之偈。
前面說到觀世音菩薩,派遣了很多的護法善神、天龍八部,護持誦持大悲神咒的
人,這底下也還是這樣的意思。「觀世音菩薩復為」,又觀世音菩薩又為誦持大悲呪神
的人,演「說消除災禍清涼」的法語。
若行曠野山澤中,逢值虎狼諸惡獸,蛇蚖精魅魍魎鬼,聞誦此咒莫能害。
若行江湖滄海間,毒蛇蛟龍摩竭獸,夜叉羅剎魚黿鼈,聞誦此咒自藏隱。
若逢軍陣賊圍繞,或被惡人奪財寶;至誠稱誦大悲咒,彼起慈心復道歸。
若為王官收錄身,囹圄禁閉杻枷鎖;至誠稱誦大悲咒,官自開恩釋放還。
若入野道蠱毒家,飲食有藥欲相害;至誠稱誦大悲咒,毒藥變成甘露漿。
女人臨難生產時,邪魔遮障苦難忍;至心稱誦大悲咒,鬼神退散安樂生。
惡龍疫鬼行毒氣,熱病侵陵命欲終;至心稱誦大悲咒,疫病消除壽命長。
龍鬼流行諸毒腫,癰瘡膿血痛叵堪;至心稱誦大悲咒,三唾毒腫隨口消。
眾生濁惡起不善,厭魅咒咀結怨讎;至心稱誦大悲咒,厭魅還著於本人。
惡生濁亂法滅時,婬欲火盛心迷倒,棄背妻壻外貪染,晝夜邪思無暫停;
若能稱誦大悲咒,婬欲火滅邪心除。我若廣讚咒功力,一切稱揚無盡期。
「若行曠野山澤中,逢值虎狼諸惡獸、蛇蚖精魅魍魎鬼,聞誦此呪莫能害」。我們
這個世界上,不但是人,還有地獄、餓鬼、畜生,和我們人同在這個世界上居住。這
些餓鬼和畜生,有的時候會擾亂人的安全,所以人有很多的恐怖。若是這個受持讀誦
大悲咒的人,他行於曠野、山澤之中的時候,他遇見了虎,遇見了狼等諸惡獸;他遇
見了蛇,還有蚖,這個蚖也是一種毒蛇。還有精魅,精魅就是木石的鬼怪,就是附在
木上,附在石頭上的一種怪,其實就是惡鬼。魍魎也還是鬼,就是山裡面的一種精靈。
人有各式各樣的人,鬼也同樣的,有各式各樣的鬼。這些鬼有的時候擾亂人,若是他
聽見了你誦此大悲咒,莫能害,就不能傷害你。所以大悲呪有這樣的作用。
「若行於江湖滄海間,毒蛇蛟龍摩竭獸」,若是誦持大悲呪的人,行於江湖、滄海
裡面。滄就是海。這個海水一望無際,就之為滄海。遇見了毒蛇,遇見了蛟龍。蛟龍
是龍的一類,龍裡邊也有很多的惡龍,也會傷害人,蛟龍也會吃人的。魔竭獸,魔竭
是海裡面的大魚,翻作中國話翻作鯨,就是鯨魚。鯨魚也是能吃人。
「夜叉羅剎魚黿鼈」,這個夜叉鬼,玄奘法師翻作藥叉,本經上翻譯的人翻作夜叉。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14
這個夜叉鬼,翻到中國話翻作捷疾,就是他走得非常快。有陸地的夜叉鬼,有空中的
夜又鬼,有天上的夜叉鬼。這個夜叉鬼也是能害人的。
還有羅剎,羅叉翻作暴惡鬼,或者翻作可畏鬼。其實這個夜叉、羅剎,就是一切
惡鬼的總名,叫做夜叉、羅剎。魚,就是海裡面的魚。還有黿、鼈、黿就是大的鼈,
這些東西也對人不利的。「聞誦此呪自藏隱」,這些毒蛇、蛟龍、摩竭魚,夜、羅剎、
魚、黿、鼈,聞誦此自藏隱,那麼我們就得到安全了。
「若逢軍陣賊圍繞」,前面是說鬼和畜生,對人的不安全。念大悲呪可以解除這些
困難。若是在人世間,你遇見了軍陣圍繞著你,或者是遇見了賊圍繞著你。「或被惡人
奪財寶」,被惡人奪你的財寶,你能夠「至誠稱誦大悲咒」。「彼起慈心復道歸」,你能
夠念大悲呪,這個軍陣也好,賊也好,惡人奪財寶也好,他們就會生起慈愛的心腸,
他就按原來的道路回去了,那麼就沒有事了。
「若為王官收錄身,囹圄禁閉杻枷鏁;至誠稱誦大悲呪,官自開恩釋放還」。若是
念誦大悲咒的這個人,為王官,就是政府的官員,或者是警察,或者是什麼。收錄身,
他把你拘捕,抓去了。囹圄,就是關在牢獄裡。禁閉,怎麼樣禁閉法呢?杻枷鏁,就
是有一些刑具放在手上面,有的放在脖子上面,叫做枷,把你鎖起來。這樣子,你若
能至誠地稱念大悲呪。官自開恩,政府就開恩了,因為你是無罪的,就把你釋放了。
「若入野道蠱毒家,飲食有藥欲相害;至誠稱誦大悲呪,毒藥變成甘露漿」。若入
野道蠱毒家,野道、蠱毒,天台智者大師說的《摩訶止觀》裡面,有野巫這一句話。
這裡面這句話:若入野道蠱毒家,就是把「野巫」這個詞,把它說得更詳細了一點,
所以叫做野道蠱毒家。野應該說是這個巫者居住的地方,這個野道應該是這樣的意思,
在草野處居住。蠱毒家,就是他的家裡面是做這種事情的。蠱毒是什麼東西呢?是說
用一百種有毒的蟲,放在一起,放在一起,牠們互相吞噉,最後存在的這個蟲,就叫
做蠱。用這個蟲去害人,叫做蠱毒。就是用毒藥,用特別毒的一種東西害人,做這種
惡事的人,叫蠱毒家。
飲食有藥欲相害,他請你吃飯的時候,在飲食裡面放了蠱,想傷害你。至誠稱誦
大悲咒,你能夠極誠懇地誦持大悲神呪,那個毒藥就會變成甘露漿。在《高僧傳》裡
面,說到天台智者大師有一個學生,他好像是拜《法華三昧懺》。懺《法華三昧懺》規
定是三七,二十一天為一期,圓滿的時候,他就到另一個地方,經過一個地方,吃飯
的時候,吃完了飯他就走了。這一家人,就想到這個飯裡面,飲食裡面有蠱,就拿著
藥要去解他的蠱毒,等到追上他的時候,他並沒有事。他是中了這種毒,但是什麼事
也沒有。所以拜《法華懺》也有這種功德,能夠解除毒的作用,毒藥變成了甘露漿了,
不能害人了。大悲呪有這種作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15
「女人臨難生產時,邪魔遮障苦難忍;至心稱誦大悲呪,鬼神退散安樂生」。這地
方還有這種作用,女人在生產的時候很難,什麼原因呢?就是有邪魔、鬼怪從中搗亂,
來遮,來阻礙,所以就不能生,那麼這時候,這個女人很苦惱。如果這時候,她至心
稱誦大悲咒,鬼神就退去了,便能安樂生產。
「惡龍疫鬼行毒氣,熱病侵陵命欲終」。這裡頭又有這種情形。龍裡面有護持三寶
的龍,也有破壞三寶的龍,也有做種種惡事的龍,現在說是惡龍。還有疫鬼,惡龍和
疫鬼做什麼事情呢?行毒氣,在一個地方放了很多有毒的氣,這個疫就是毒氣能令人
有病。有什麼病呢?就是熱病,這些熱病侵陵人直到命要死了。「至心稱誦大悲咒,疫
病消除壽命長」,大悲呪有這種作用,能治病。
「龍鬼流行諸毒腫,癰瘡膿血痛叵堪」。這個龍和鬼,他能夠流行出來很多的毒,
令人身體腫,或者是生癰、瘡、膿血,使令你痛得不堪,不能夠忍受。「至心稱誦大悲
呪,三唾毒腫隨口消」,你至誠地念大悲咒,大概是你口裡面含著水,就向毒腫的地方
噴它三次,這個腫就隨口就消除了,就沒有事了。
「眾生濁惡起不善,厭魅呪咀結怨讐;至心稱誦大悲呪,厭魅還著於本人」,這裡
又有這種情形。我們人世間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都有。有的很多的人,濁惡,就是
有很多不清淨的事情,做了很多的惡事。
厭魅呪咀結怨讐,什麼樣的惡事呢?厭魅、呪咀。這個厭魅是什麼呢?就是新死
的人,用咒來咒這個屍體,這個時候就有鬼附在屍體上,這個屍體就起來了,起來以
後,念咒的這個人,就命令這個鬼,去殺結怨仇的人,去殺有仇恨的人,這叫做厭魅,
所以也叫做厭魅鬼。咒咀(ㄐㄩˇ),有的地方寫這個字:詛,言字邊,那就念(ㄗㄨ
ˇ),呪詛。這個呪也包含著厭魅的意思,也有不包含厭魅的意思,就是單獨念一種惡
咒,傷害這個有仇恨的人,念一種惡呪來呪人。這樣的情形,如果你這個念大悲咒的
人,你若是得罪了人,正趕上那個人做這種事情,其實這就是巫術。這種巫術在前在
中國、南洋一帶還是有的,現在香港還是有這個事情。你能夠至心稱誦大悲咒,厭魅
還著於本人,這厭魅鬼他就不敢傷害你,他就回去了,回去傷害那個咒詛那個人。這
和《普門品》的意思一樣。
有一個小小的故事,有一位三皈五戒的居士,他供養一個阿羅漢,這個阿羅漢常
常到他家乞食,他就供養他。有一天夜間,這個阿羅漢來了,說是今天夜間你不能睡
覺,你就念:「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你一直這樣念,如果你不這樣念,你就會
有性命危險。這位優婆塞就遵照這個阿羅漢的囑咐,就這樣念。果然到夜間的時候,
就是有厭魅鬼,有起屍鬼就來了,來了,但是這個起屍鬼一看,這位優婆塞念:南無
佛,南無法,南無僧,他不能傷害他,他就回去傷害呪詛的人。有這樣的故事。這裡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16
正好也是這樣子,厭魅還著於本人。
「惡生濁亂法滅時,婬欲火盛心迷倒,棄背妻壻外貪染,晝夜邪思無暫停;若能
稱誦大悲呪,婬欲火滅邪心除」。說是念大悲呪,還有這樣的作用。惡生濁亂法滅時,
就是這個世界上的正法,沒有了;或者是一個地區,這個地區沒有正法。很多的惡事
發生,很不清淨,沒有正常的秩序,所以叫做亂。其中究竟指什麼說的呢?就是這個
地區的人,這個淫欲心就像火似的那麼盛,他那個心,迷惑顛倒。棄背了妻,棄了他
的壻,本來有妻有壻,但還不知足。棄背,背他的妻、壻,在外邊另外有所貪染。他
這欲火,這個婬欲心,晝夜,白天,夜間,這個欲心的邪思停不下來。若能稱誦大悲
咒,婬欲火滅邪心除,欲心就沒有了。可見這裡邊,就是欲心特別盛的人,他不知道
這是個錯誤,就隨他的欲心去活動,這是一種。另外一種,雖知道是不對,但是自己
作不得主。這樣的人,他有可能會相信佛法,念大悲咒來對治,來改造自己,如果不
知道不對,那就很困難了。所以這裡面說,若能稱誦大悲呪,婬欲火滅邪心除。
「我若廣讚呪功力,一切稱揚無盡期」。觀世音菩薩說:「我要是廣博地讚歎大悲
咒的功德力量,一切稱揚沒有窮盡的時候」。
爾時觀世音菩薩告梵天言:「誦此咒五遍,取五色線作索,咒二十一遍,結
作二十一結,繫項。此陀羅尼,是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說。彼等諸
佛,為諸行人修行六度未滿者,速令滿足故。未發菩提心者,速令發心故。
若聲聞人未證果者,速令證故。若三千大千世界內,諸神仙人未發無上菩
提心者,速令發心故。若諸眾生未得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羅尼威神力故,
令其大乘種子法芽增長。以我方便慈悲力故,令其所須,皆得成辦」。
「爾時觀世音菩薩告訴梵天言」,告訴梵天王說:「誦此咒五遍」,念大悲神呪念五
遍。然後「取五色線作索」,取五種顏色的線,作一條繩。就是念了五遍呪,作了五色
線的一條繩。「呪二十一遍」,然後再念二十一遍大悲咒,「結作二十一結」,就是念一
遍大悲呪,就作一個釦,念二十一遍大悲呪,就是作二十一個釦。繫項,就是把它戴
在自己的脖子上,就是做這件事。做這件事有什麼好處呢?「此陀羅尼,是過去九十
九億恆河沙諸佛所說」,「彼等諸佛,為諸行人」,為很多修行人。「修行六度未滿足者」,
修行六波羅密還沒有圓滿,譬如持戒沒有圓滿,施波羅密沒有圓滿,忍波羅密、精進
波羅密、禪波羅密、般若波羅密,都是還沒有圓滿。為這個人,「速令滿足故」,令你
很快地圓滿了這樣的功德,你作二十一個結,戴在脖子上,就能令你六波羅蜜得滿足。
「未發菩提心」的人,「速令發心故」,如果他對於世間上的苦、空、無常這些事
情還有所留戀,不能夠發出來修行聖道的志願,你若這樣念了二十一遍大悲咒,作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17
二十一個釦繫在脖子上,速令發心,你就會很快地發出來清淨心,就是發出來菩提心
了。
「若聲聞人未證果者」,聲聞人就是發出離心的人,他沒有得初果、二果、三果、
四果的人,「速令證故」,你若能夠誦持大悲咒五遍,取五色線作索,呪二十一遍,結
作二十一結,就能速令得證果。
「若三千大千世界內,諸神仙人未發無上菩提心者,速令發心故。若諸眾生未得
大乘信根者,以此陀羅尼威神力故,令其大乘種子法芽增長」。有這種作用。這個意思,
說這個人,他對大乘佛法的信心,還沒能建立起來。假設你能這樣做,你也能成就大
乘佛法的信心。這個信心能發出來大乘佛法裡面的種種功德,所以叫做根。這是此大
悲神咒,陀羅尼的威神力故,令他的大乘種子法芽增長。種子是一個譬喻,我們世間
上的植物,你種的麥,或者大豆、高梁,它都有種子。種子你種在地上,它就會發芽,
根、梗、枝、葉都長出來了。現在是對大乘佛法的信心,大乘就是種子。你念了大悲
咒,你作了二十一結,他這個種種功德的芽,就生長出來了。「以我方便慈悲力故,令
其所須,皆得成辦」,這裡又加上這麼一句,不但是大悲神咒的力量,也有觀世音菩薩
的方便、大慈悲心的力量,使令這個人他有所須的,都能夠成辦,都能成就。
又三千大千世界,幽隱闇處,三塗眾生。聞我此咒,皆得離苦。有諸菩薩
未階初住者,速令得故。乃至令得十住地故。又令得到佛地故。自然成就
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若聲聞人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修行書寫此陀羅
尼者。以質直心如法而住者。四沙門果,不求自得。若三千大千世界內,
山河石壁,四大海水,能令湧沸。須彌山及鐵圍山,能令搖動,又令碎如
微塵。其中眾生,悉令發無上菩提心。
「又三千大千世界,幽隱(的)闇處」,這個世界上,有的地方有光明,有的地方
沒有光明,太陽照不到,又沒有燈,這是幽隱的暗處。「三塗眾生」,就是地獄、餓鬼、
畜生。「聞我此呪,皆得離苦」,也能遠離一切苦惱的。大悲神呪,不但是對人有所利
益,對三惡道的眾生也有利益的。「有諸菩薩未階初住者,速令得故」。這是說修行人,
有很多發菩提心的菩薩,他修行六波羅蜜,但是還沒有登初住,他的程度還沒能夠升
到初住的階級。你若能念大悲咒,速令得故。「乃至令得十住地故」,不但是初住、二
住、三住,乃至到十住地都能成就。住和地怎麼講呢?住,入理般若名為住。般若就
是聖人清淨無分別的智慧,就是能見真理的智慧。你得到這個智慧了,你就能安住在
真理上不動,那叫作住。這就是入了聖位的時候,叫初住,這就不是凡夫了。
「地」是什麼意思呢?住生功德名為地。你安住在真理以後,你又能夠建立了很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18
多很多利益眾生及利益自己的功德,這時候,就叫做地。見真理,叫做住,又能夠生
出功德,叫做地。像大地能生長萬物,你見到真理了,能生出來種種功德,那麼叫做
地。住也有十種不同,地也有十種不同。這個地方我們不多說了。又令得到佛地故,
你常能受持大悲神咒,又能使令你得到佛的境界,就是一切功德圓滿了。
「自然成就三十二相」,自然這句話就是很容易的意思,很容易的,不是很難你就
成就了佛的相貌: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另外有八十種隨形,這個隨有普遍的意
思。佛的週身普遍地都是特別莊嚴的,所以叫做好。
「若聲聞人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聲聞人就是聽聞佛的音聲,聽聞佛的法語,而
悟道的人。這個人若聞此陀羅尼一經耳者,一經過他的耳。「修行書寫此陀羅尼者」,
他能夠修行,又能夠書寫這個陀羅尼去流傳。「以質直心如法而住者」,就是以誠實的
心,真實的心。如法而住者,如法而住就是依四念處而住;依四念處而住,「四沙門果
不求自得」。四沙門果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不求自得,就是你雖然不積極地去
希求,但是也會很容易成就。
「若三千大千世界內,山河石壁」,這個三千大千世界內,有很多的山,有很多的
河,有石壁,還有四大海水,東西南北有四大海水。「能令湧沸」,你念大悲咒的時候,
能令四大海水滾起來,有這種力量。「須彌山及鐵圍山」,這是我們這個世界上最高的
山,「能令搖動」,能令高山都搖動了。「又令碎如微塵,其中眾生,悉令發無上菩提心」,
你念大悲咒,能令一切眾生發無上菩提心,有這種作用。
若諸眾生現世求願者,於三七日,淨持齋戒,誦此陀羅尼,必果所願。從
生死際,至生死際。一切惡業,並皆滅盡。三千大千世界內,一切諸佛菩
薩,梵釋四天王,神仙龍王,悉皆證知。若諸天人誦持此陀羅尼者,其人
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眾生,得此人沐身之水,霑著其身。一切惡業
重罪,悉皆消滅。即得轉生他方淨土,蓮華化生。不受胎身濕卵之身,何
況受持讀誦者。若誦持者,行於道路。大風時來,吹此人身毛髮衣服。餘
風下過,諸類眾生,得其人飄身風吹著衣者,一切重障惡業,並皆滅盡,
更不受三惡道報。常生佛前。當知受持者,福德果報不可思議。
「若諸眾生現世求願者」,若是有很多的人,他有很緊急的希望:我現在就要滿足。
有一種希望,譬如說我希望發財。「於三七日」,在三七二十一天裡邊,「淨持齋戒」,
你持齋,或者持戒,叫清淨,這是一個條件。「誦此陀羅尼,必果所願」,一定滿你所
願。譬如說我有病,我希望這個病能好,你能三七二十一天,淨持齋戒,並且誦持大
悲咒,就能滿願,病就好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19
「從生死際,至生死際。一切惡業,並皆滅盡」。從生死際,就是從無始以來,有
生死以來,這是無始的。至生死際,到了得涅槃,就是生死的邊際。在這麼長遠之間,
所有造的惡業,並皆滅盡,這個惡業就只是墮落到三惡道的罪業。「三千大千世界內,
一切諸佛菩薩,梵釋四天王,神仙龍王,悉皆證知」,佛菩薩,還有世間上的梵王,帝
釋天王,還有四大天王,和一切的神仙、龍王,悉皆證知,他們都能為你作證明,叫
你明白這件事。
「若諸天人誦持此陀羅尼者,其人若在江河大海中沐浴。其中眾生得此人沐身之
水」,「霑著其身」,你裡邊沐浴,這個水霑著在另外一個的身上,那個人的「一切惡業
重罪,悉皆消滅」。「即得轉生他方淨土」,那個人三惡道的重罪,也就消滅了,消滅了
有什麼好處呢?即得轉生到他方清淨的世界去,「蓮華化生」,在蓮華裡邊,孕育一個
身體成就了。「不受胎身濕卵之身」,眾生生命的形成,有四種形式,就是胎生、卵生、
濕生、化生。現在說這個人轉生到他方淨土,是蓮華化生,他不受胎生的身體,也不
受濕生、卵生的身體。胎生、濕生、卵生都不清淨,都是很苦惱的;蓮華化生是微妙
香潔,特別清淨莊嚴的。
「何況受持讀誦者」,前面說受誦讀持大悲咒的人在江河大海裡邊沐浴的水,沾著
在別的人身上,那個人會得到這樣的功德。何況你本人受持讀誦大悲咒呢!那個功德
是更殊勝了。「若誦持者,行於道路」,誦持大悲咒的人在路上走,走的時候,「大風時
來,吹此人身毛髮衣服」,吹誦持大悲呪這個人的身體,吹他的毛髮,或者吹他的衣服。
「餘風下過」,從你的身吹過以後,就吹到別的地方去了。
「諸類眾生,得其人飄身風吹著衣者」,吹了你的身體,吹了你的衣服那個風,又
吹過到別的人身上去了。「一切重障惡業,並皆滅盡」,那個人的重障,很嚴重的業障、
罪業,並皆滅盡。「更不受三惡道」的「果報」了,「常生佛前」,「當知受持者,福德
果報不可思議」。
誦持此陀羅尼者,口中所出言音,若善若惡。一切天魔、外道、天、龍、
鬼神聞者,皆是清淨法音。皆於其人起恭敬心,尊重如佛。
「誦持此陀羅尼者,口中發出言音」,誦大悲呪的人,他的口中發出來的語言、音
聲。「若善若惡,一切天魔、外道、天、龍鬼神聞者」,聽到的,「皆是清淨法音」。你
說的言音是善,也是好,說惡,也都是清淨法音。「皆於其人起恭敬心」,都對這個人
發恭敬心,「尊重如佛」,尊敬他像尊重佛那樣。
誦持此陀羅尼者,當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愛惜故。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0
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一切如來光明照故。當知其人是慈悲藏,恆以陀羅
尼救眾生故。當知其人是妙法藏,普攝一切諸陀羅尼門故。當知其人是禪
定藏,百千三昧皆現前故。當知其人是虛空藏,常以空慧觀眾生故。當知
其人是無畏藏,龍天善神常護持故。當知其人是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
斷絕故。當知其人是常住藏,三災惡劫不能壞故。當知其人是解脫藏,天
魔外道不能稽留故。當知其人是藥王藏,常以陀羅尼療眾生病故。當知其
人是神通藏,遊諸佛國得自在故。其人功德,讚不可盡。
「誦持此陀羅尼者,當知其人即是佛身藏,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所愛惜故」。誦大
悲咒這個人,你應該知道這個人,他是佛身藏。怎麼叫做佛身藏呢?九十九億恆河沙
諸佛都愛惜這個人,這個叫佛身藏。這個藏有愛惜的意思。阿賴耶識,就翻作藏(ㄗ
ㄤˋ)識,藏識裡邊有個我愛執藏的意思。這個藏字,就是有個愛的意思,為佛所愛,
那叫做佛身藏。
「當知其人即是光明藏」,怎麼叫做光明藏呢?「一切如來光明照故」,一切佛放
出來的光明,常來照這個人,為光明所照。「當知其人是慈悲藏,恆以陀羅尼救眾生故」。
誦持陀羅尼這個人,他有大慈悲心,他常能以大悲咒救護眾生。「當知其人是妙法藏,
普攝一切諸陀羅尼門故」,你念大悲咒,你這個人就是妙法藏,因為大悲陀羅尼,能普
攝一切陀羅尼門,一切陀羅尼都在裡面了。有人說大悲咒是一切咒中的王。
「當知其人是襌定藏」,誦持大悲咒這個人是禪定藏,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百
千三昧皆現前故」,念大悲咒能使令你成就百千三昧。十千是一萬,百千就是十萬。能
成就十萬個三昧。這個大悲呪,歡喜靜坐的人,應該念。「當知其人是虛空藏,常以空
慧觀眾生故」。為什麼叫虛空藏呢?因為念大悲咒這個人,他常用空的智慧,觀一切法
自性空的智慧,去觀察一切眾生,就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
相,亦無非法相。
「當知其人是無畏藏」,沒有恐怖。「龍天善神常護持故」,所以沒有恐怖。「當知
其人是妙語藏,口中陀羅尼音無斷絕故」。這個人的口裡邊,這個大悲咒的法音不斷絕,
所以這就叫做妙語。「當知其人是常住藏,三災惡劫不能壞故」。這個人是常住,怎麼
叫做常住呢?三災:水災、火災、風災,刀兵災、瘟病災、飢饉災,很多很多的惡事,
都不能破壞你,都不能障礙你,所以你是永久地安樂住,所以叫常住。
「當知其人是解脫藏,天魔外道不能稽留故」。天魔、外道本來是障礙人修習善法
的,但是你若念大悲咒的時候,他不能障礙你,能解脫一切障礙。「當知其人是藥王藏,
常以陀羅尼療眾生病故」。你常念大悲咒,你就用大悲咒來治療一切眾生的病,所以你
是藥王藏。「當知其人是神通藏,遊諸佛國得自在故」。念大悲咒成功了,能遊於十方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1
諸佛世界,得大自在,所以叫神通藏,這等於是說有了神足通了。「其人功德讚不可盡」,
這個人的功德,你想要讚歎他,是讚歎不完的。
善男子,若復有人厭世間苦,求長生樂者。在閑淨處,清淨結界。咒衣著。
若水若食,若香若藥,皆咒一百八遍服,必得長命。若能如法結界,依法
受持,一切成就。其結界法者,取刀咒二十一遍,劃地為界。或取淨水,
咒二十一遍,散著四方為界。或取白芥子,咒二十一遍,擲著四方為界。
或以想到處為界。或取淨灰,咒二十一遍為界。或咒五色線二十一遍,圍
繞四邊為界。皆得。
前面的文是讚歎念大悲咒的人的功德,以下又說到念大悲咒的方法。「善男子,若
復有人厭世間苦,求長生樂者。在閑淨處,清淨結界」。佛先招呼善男子,善男子就指
受三皈五戒的人,叫善男子。受三皈五戒的女人,稱為善女人。因為他皈依了三寶,
他能夠受持五戒,能夠不殺生,有慈悲心;有慈悲心,還不偷盜,不佔別人的便宜;
不邪淫,很清淨;不妄語,不隨便說謊話,不論什麼樣的利害關係,都不說謊話;不
飲酒,他的內心很清明,不糊塗,不顛倒。那麼可以稱之為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
地方只說善男子,也就代表了善女人。
若復有人厭世間苦,前邊念大悲咒的人,有那樣的功德,但是另有一種人,他的
心情有一點不同。什麼呢?他厭世開苦,就是對於世間上痛苦的事情,他厭煩,不願
意有那樣的苦。這是有智慧的人,對於世間上的苦厭煩。沒有智慧的人,不感覺到世
間苦,就是苦惱裡邊,還不感覺苦。他不厭離世間苦,還做了一些事情,再去招感痛
苦的事情,那就不是厭世間苦。另外,有的人是厭世間苦,但是沒有方法脫離苦惱。
這個善男子他不是,他厭世間苦,他能夠念大悲咒,他有這個方法能遠離苦惱。
他是厭世間苦,求長生樂。他希求在這個世間上長壽,壽命長,而沒有苦惱,生
活得很安樂,他想要這樣,不是說我來生生活快樂,不是說那個意思。是說現在就要
生活得很安樂,壽命又能長遠。這個善男子是個佛教徒,他的願望是這樣,那怎麼辦
呢?有辦法!在閑靜處,就是選擇一個閑靜的地方,這個地方沒有煩雜的事情,所以
叫做閑,是空曠的地方,人跡罕到的地方。淨,這個很清淨,沒有污穢,或者說沒有
毒蛇,沒有惡獸,有水,也有樹,是很清淨的地方。
清淨結界,在這個地方清淨的結界。清淨就是如法,劃定一個地方,在這個地方
修行。結界,因為在閑淨的地方,也可能很廣大的,你不能完全佔有,你一定劃出來
一個界限,這界限屬於你用功修行的地方,是這個意思,叫結界。
在界內,「呪衣著」,你穿的衣時,你也念大悲咒,用大悲呪來呪,然後再穿這個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2
衣服。「若水若食」,你要喝的水,或者一切吃的飲食。「若香若藥」,或者是你用的香,
這個香,可能你本身需要的香,或者放在衣服裡邊的香,或者你身體需要什麼香,或
者是你用它供佛的香,或者是你吃的藥。「皆呪一百八遍服」,不管是水也好,食也好,
衣服也好,香也好,藥也好,每一樣都念一百八遍大悲咒,然後再飲這個水,然後再
吃這個飲食,再用這個香,用這個藥。
「必得長命」,那你一定會得到長壽,而還能夠很安樂,這是說一個長壽的方法。
這個長壽如果是很苦惱的,那長壽也不足貴!長壽也還能很安樂,又能夠栽培善根,
修學佛法,那麼這個長壽是有意義的。
「若能如法結界,依法受持,一切成就」。以下就說結界的方法。若是你這個人,
你希望長生樂,任何人都可能有這個希望,但是你要能夠如法結界。如佛所說的方法,
去劃出來一個界,然後能夠依法受持,能如法的受持大悲心陀羅尼咒。一切成就,你
一切的希望,合理的希望都能夠滿你所願。
我們讀《大品般若經》,或者是《華嚴經》、《法華經》,我們會感覺到佛菩薩這個
聖的慈悲,為我們宣揚真理的目的,是叫我們超凡入聖,大意就是這樣。對於現世間,
我們生存在世間,現實上的一切問題,提到的少,不是說沒有,提到的就是少。但是
一切的佛教徒,只要還沒入於聖位,他還是有現實的問題。現實上有很多,在這個苦
惱的世間生存,就會有很多很多的困難。那麼這件事怎麼辦呢?我們現在讀《大悲心
陀羅尼經》就明白,佛菩薩也照顧到這個問題,就是我給你大悲咒,結界,能夠如法
受持,這些現實上的問題就能解決了。
現在這一段文,就說到要結界,結界怎麼結法呢?「其結界法者」,這個方法就是
「取刀呪二十一遍」,你拿來一把刀,就是我們日常生活裡面用的刀都可以。念大悲咒
二十一遍呪這個刀。然後「劃地為界」,用這個刀,你預先應該決定,我以那裡為界,
然後用這個刀,劃個方形的,或者是劃個圓形的,劃上去,這個界就是結好了,這樣
做就行了。
「或取淨水」,用清淨的水,「呪二十一遍」,然後「散著四方為界」,把它灑在四
個方面,那麼這個界也就結好了,就在這裡念大悲咒。「或取白芥子」,拿白色的芥菜
子,「呪二十一遍,擲著四方為界」。
「或以想到處為界」,或者我不用刀,也不用水,我也不取白芥子,我就是心裡面
想:我的南邊,以什麼為界;東邊以什麼為界,東南以什麼為界;西南以什麼地方為
界;西以什麼為界,西北以什麼為界;北方以什麼為界,東北以什麼為界,四面八方,
你心裡這麼想。念完了大悲咒二十一遍,然後你這麼一想,這個也就是結界了。
「或取淨灰」,取清淨燒過了的灰,「呪二十一遍為界」。「或咒五」種顏「色」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3
「線二十一遍」,「圍繞四邊為界」用這個線圍繞著四邊,這也是可以。「皆得」,都可
以。
若能如法受持,自然剋果。若聞此陀羅尼名字者,尚滅無量劫生死重罪,
何況誦持者。若得此神咒誦者,當知其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廣種善根。
若能為諸眾生拔其苦難,如法誦持者。當如其人,即是具大悲者,成佛不
久。所見眾生,皆悉為誦,令彼耳聞,與作菩提因。是人功德,無量無邊,
讚不可盡。
「若能如法受持,自然剋果」。前面也說到怎麼樣念大悲呪,你能那樣依法受持大
悲咒,自然剋果,很容易地就滿你所願。「若聞此陀羅尼名字者,尚滅無量劫生死重罪,
何況誦持者」,這就是說大悲呪的作用。若是一個人,聽聞持此大悲呪的名字,他能夠
滅除無量劫的生死重罪。聞名字會有這樣大的作用,何況你能誦持大悲咒呢!
「若得此神咒誦者,當知其人已曾供養無量諸佛」。你應該這個在過去生中,曾經
供養過無量無邊的佛。在佛的那個地方,「廣種善根」了,或者聽聞佛法種善根,或者
供養佛種善根,各式各樣,或者供養佛香、華、果,或者什麼什麼的,種善根的人。「若
能為諸眾生拔其苦難,如法誦持者」,這底下說念大悲咒來救護眾生。假設你念大悲咒,
你能夠為其他一切眾生,拔其苦難,能拔濟他的苦難,他有什麼苦惱,有什麼困難,
你能夠念這個咒來救護他。你為了拔濟眾生的苦難,「如法誦持」大悲咒的話,「當知
其人即是具大悲者」,當知這個人當真是有大悲心的人。
「成佛不久」,他將來不久就會成佛。可見大悲咒的不可思議!「我見眾生,皆悉
為誦,令彼耳聞,與作菩提因」。這個人他有大悲心,所以他不管看見什麼樣的眾生,
都是為他念大悲咒,令他的耳能聽見大悲咒的聲音,他一聽見,就給他將來得成三乘
道果的善根了,栽培善根了。菩提是聖人的智慧,聖人的智慧是果;你念大悲咒,他
能聽見,就是菩提之因了。「是人功德無量無邊」,念大悲呪這個人的功德太多了,「讚
不可盡」,讚歎他,是讚歎不完的。
若能精誠用心,身持齋戒。為一切眾生懺悔先業之罪,亦自懺謝無量劫來
種種惡業。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四沙門果,此生即證。其
利根有慧觀方便者,十地果位,剋獲不難。何況世間小小福報,所有求願,
無不果遂者也。
前面是說要結界,念大悲呪的人,你要有這樣的方法。這底下又說出來念大悲咒,
需要具足的一個條件。「若能」夠「精誠用心」,假設你內心很誠懇地,沒有其他雜亂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4
的夾雜,你心裡面很誠懇,很真實的。「身持齋戒」,你的身口意還能受持齋戒。齋有
兩個意思,一個是過午不食,過了中午以後,就不再飲食了。飲水、飲茶、吃水果可
以,其他的不可以,這叫做齋,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就是內心清淨,叫做
齋。戒,或者受五戒,或者受八關齋戒,或者是受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
或者受菩薩戒。
「為一切眾生懺悔先業之罪」,前面是身持齋戒,第二個說到懺悔。懺悔,是為一
切眾生懺悔先業之罪。一切眾生無始劫來,都是迷惑顛倒,造了很多的罪,代一切眾
生懺悔過去的罪。懺悔的意思,實在是兩個意思,就是承認自己以前做錯了,第二個
意思是以後不再做了。這就是懺悔的意思。「亦自懺謝無量劫來種種惡業」,代一切眾
生懺悔了,也懺悔自己無量劫來種種的罪業,也懺悔自己的罪業,念大悲咒的人應該
有這樣的功德。
「口中馺馺誦此陀羅尼,聲聲不絕者」,底下說到念大悲咒的殊勝功德。念大悲咒
的人,他的口中,馺馺,就是念大悲咒的聲音,形容易這個聲音。誦此陀羅尼,誦這
個大悲咒。聲聲不絕者,聲音一直連續。「四沙門果,此生即證」,四沙門果就是初果
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四個都是聖人,都是僧寶。此生
即證,不要等到來生,現生就能夠成就。念大悲咒能夠聲聲不絕,如法的受持,懺悔
業障,這一生就能夠得四沙門果,或者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得四果。
「其利根有慧觀方便者」,這個利根怎麼講呢?根就是善根,你前生在佛法裡邊有
信心,你修學戒定慧,在你內心裡面曾經這樣薰習過,那個功德就叫做善根。根是什
麼意思呢?根以能生為義,因為你前多少生中,栽培了這樣的善法之後,在第二生遇
見因緣時,以前那個善法,會再發出善的作用,所以叫做根。所以根以能生為義,就
像植物有根,根就能生出來枝、葉、花、果。前生的善法,到今生的時候,又生出善
法了,所以就叫做根。根也表示有力量的意思,因為有力量,所以它能生。
利根是什麼意思呢?利,就不是鈍,不是遲鈍。你栽培的善根很有力量,很靈敏
的,所以叫做利。底下解釋利根的意思。「有慧觀方便者」,慧觀是什麼意思呢?慧就
是般若波羅蜜。你的善根裡邊有般若的智慧,這個智慧就像太陽的光明似的,能夠把
萬物的形象顯示出來。有智慧的光明,他能觀察真理,所以叫做觀。方便是什麼意思
呢?就是行動,你有這樣的智慧,你常能夠靜坐,或者是經行。在你內心裡面,常能
觀一切法空如實相,常能這樣觀,這叫做方便。這是得成聖道的一個前方便,就是你
的行動,所以叫做有慧觀方便。
有慧觀方便,那就表示你的善根很利。
若是說他也學習過般若波羅蜜,但是只學習而已,但是日常生活裡邊他不觀察,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5
就是遇見什麼境界的時候,還是原來的舊家風。原來的是對我有利,對他不利,我應
該佔他的便宜,我怎麼能夠吃虧呢?就是用原來的舊思想去行動,這樣子,這個人的
根性就是不利了。現在說利根,有慧觀方便者,他不是,改變了他原來的家風,我不
要像以前那樣虛妄分別,使令煩惱活動,我就用智慧去觀察,無論什麼境界出現,我
用般若的智慧去觀察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像智者大師說的一心三觀。有這種慧觀
方便者,這就是利根,改變自己的老習氣,叫有慧觀方便。
這樣的人,「十地果位,剋獲不難」,這樣的人他能念大悲咒,他還有慧觀方便的
話,那是大菩薩了,他十地果位,初歡喜地乃至第十法雲地,十地的果位他都能得到,
也不是難事。這是說大悲咒,不但能消除日常生活上一切的困難,還能得聖道。不過
這上面也說了,你一方面念大悲咒,一方面你還能有慧觀方便,那麼你能得無生法忍
了,不要說得法雲地,我們得初歡喜地,我看這是很榮幸的了,真是太歡喜,太好了。
「何況世間小小福報,所有求願,無不果遂者也」。出世間的聖道,小乘的聖道,
大乘的聖道,都能成就,何況世間上小小的褔報,你想要發財,那不是很容易嗎?所
有求願,無不果遂者,都能成就。這個意思就是你想得世間的富貴,念大悲咒也是能
成就的。不過其中有一件事,當然這只是這樣說,裡邊有一樣事,我自己在分別,經
上似乎沒有說這個話,是什麼呢?說是我想發財,念大悲呪,我就想要發財,或是怎
麼怎麼的。這件事,我們看前後文,說這個大悲咒的力量,尤其是這一段文:何況世
間小小福報,那有不成就的!但是其中有一件事,是佛菩薩所顧慮,是佛菩薩擔心的。
擔心什麼呢?就是我們凡夫,沒得聖道的人。聖人和凡夫有什麼不同呢?聖人的理智
非常強,就是在日常生活一切的事情,由智慧來決定。這件事應該怎麼辨,用智慧來
決定,不是用煩惱來決定的。
初果聖人,初歡喜地的聖人,他雖然是聖人,但還有多少煩惱,但是煩惱不作主,
總是以智慧來作主的,這是聖人。我們凡夫和聖人不一樣,凡夫也不是說完全都這樣
子,但是大多數都是用感情來決定事情。用感情決定事情,就容易犯錯誤,所以要是
你念了大悲咒,叫你發了財,你一發財的時候,你就會容易放逸。這樣說,你念大悲
咒,觀世音菩薩是滿你所願,你發財了,但是你因為發財而放逸,這又不是觀世音菩
薩所歡喜的。所以這裡面有這麼一個問題。沒有錢也很太平,生活很正常,你一有了
錢的時候,有可能自己本身會犯錯誤,也可能你週圍的人因為你有錢,也出了很多很
多的問題。所以你若向觀世音菩薩要求:我念大悲呪發財。我看觀世音菩薩會有一點
顧慮的。所以何況世間小小的福報,那是更可以成就的了,所有求願,無不果遂者,
沒有不成就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6
若欲使鬼者,取野髑髏淨洗。於千眼像前設壇場,以種種香華飲食祭之。
日日如是,七日必來現身,隨人使令。若欲使四天王者,咒檀香燒之。由
此菩薩大悲願力深重故,亦為此陀羅尼威神廣大故。
「若欲使鬼者」,這底上又有一樣事,這是一種事情。前面說是求出世間的聖道,
這不是難事,何況世間的小小福報。底下又說出特別的事情。若欲使鬼者,若是有人,
他想要以鬼神為使者,就是要鬼神為他辦事,就是「使鬼」,使令鬼為他辦事。「取野
髑髏淨洗」,那麼怎麼辦法呢?怎麼使令鬼來為你辦事呢?有個辦法,就是在野外取沒
有肉的頭骨,就是髑髏頭。淨洗,把它洗乾淨,用淨水把它洗乾淨。洗乾淨以後怎麼
辦呢?「於千眼像前設壇場」,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的前面設一個壇場。壇場,舊
的翻譯,就是曼陀羅,翻作檀,也翻作道場。就是你在那個地方結界,然後在那裡供
上佛菩薩像,供上花果,或者燈及種種的供養,然後在裡邊念誦,念大悲咒,或念《般
若經》,在那個地方禮拜。那麼這個地方就叫壇場。
「以種種」的香,「種種」的「華」,或種種的「飲食」,來祭伺這個骷髑,來祭這
個鬼,就是這些東西給他吃。「日日如是」,你天天這樣子,以香華飲食祭之,天天這
樣子。「七日必來現身」,到第七天的時候,一定有鬼神現出身形來。「隨人使令」,隨
你這個人的招呼、命令,他就會聽你的招呼。
我聽見有一個法師,這位法師於一九六三年往生。他是杭州人,他認識一個法師。
這位法師在上海、杭州、蘇州,江浙一帶的地方,大家都說他有神通,怎麼知道呢?
你若要去見他,他預先就能知道你會來,他就預先有準備,所以大家知道他有神通。
他怎麼有神通,也不太明白,後來忽然間他又沒有神通了。沒有神通了,別人就問他,
說是以前我們來看你,並沒有通知你,但是你就知道了,怎麼怎麼的給我們安排好了,
後來我們再來看你,怎麼跟以前不同了呢?他就坦白出來,原來他就是用一個骷髑,
引一個鬼來。事前先告訴這個鬼,今天有什麼什麼事,明天有什麼事,預先通知他,
所以他預先就有安排。別人不知道,喔,你這個人有神通。大家碰到天旱,不下雨,
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你去問他,他會知道,就是鬼神知道有這件事情。
那麼後來怎麼沒有了呢?這位法師是個水陸法師,打水陸的時候,內壇有個主法
的,還有正表及副表。這位法師在水陸法會裡邊,能作正表及副表。他去各地方常常
打水陸,你請他去,有一次打水陸的時候,這個鬼跟他告假,說是我要走了,我不能
為你使用了,就是這個鬼的壽命到了,鬼的果報要結束了,要到別的地方去。從那麼
以後,他沒有再去做這個事,所以再沒有鬼來通知消息。因此以後有人再去看他,他
不能預先知道了。這是個事實。這個地方也就是說,《大悲心陀羅尼經》就是用這個方
法。所以七日必來現身,隨人使令。念大悲呪能使令鬼神。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7
「若欲使四天王者」,四天王就是鬼王,世界上所有的鬼,都由四天王來率領。現
在我不使令鬼神,我要使令四天王,叫他聽我招呼,為我做事。那麼怎麼辦呢?「呪
檀香燒之」,你用檀香木,念大悲咒,燒了它,這個事情就可以成功了。
「由此菩薩大悲願力深重故」,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威力?天王可以聽你的招呼?因
為觀世音菩薩的大悲願力,特別地深,特別重的緣故,所以四天王也不敢不服從。「亦
為此陀羅尼威神廣大故」。前面是說菩薩的大悲願力深重,這底下是說大悲咒的威神力
是特別廣大的,所以念了大悲咒,四天王也聽你的招呼,有這種事。
我們凡夫,多數有好奇的心理,有這個心理,也就容易去做這件事。若沒有方法,
那也無可奈何?喔,這個好奇的心理就會,喔,我也可以試一試,我看有一些人是這
樣子。我剛才說的是過去的事情,現在的事情,我們不說了。
佛告阿難:「若有國土,災難起時。是土國王,若以正法治國。寬縱人物,
不枉眾生。赦諸有過。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大悲心陀羅尼神咒。
令彼國土,一切災難,悉皆除滅。五穀豐登,萬姓安樂。又若為於他國怨
敵,數來侵擾。百姓不安,大臣謀叛。疫氣流行,水旱不調,日月失度。
如是種種災難起時,當造千眼大悲心像,面向西方。以種種香華,幢旛寶
蓋,或百味飲食,至心供養。其王又能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陀
羅尼神妙章句。外國怨敵,即自降伏。各還政治,不相擾惱。國土相通,
慈心相向。王子百官,皆行忠赤。妃后綵女,孝敬向王。諸龍鬼神,擁護
其國。雨澤順時,果實豐饒,人民歡樂」。
這底下也是說念大悲咒的作用。「佛告阿難」,釋迦牟尼佛就告訴阿難說:「若有國
土」,假設有的國家,「災難起時」,有很多的災難現出來。災難,或者是水災,或是火
災,或者是地震,或者是風災,或者是蝗蟲等,有很多很多的問題。「是土國王」,這
個地方的國王,「若以正法治國」,假設他能夠有慈悲心,就是他以正法,以善法,以
五戒、十善來管理他的國家。
「寬縱人物」,這也可以說尊重人權。就是寬一點,給人家一些自由,不要控制特
別地嚴,要寬大一點,使人可以自由出入,於開一點。「不冤枉眾生」,不要冤枉眾生,
若是他犯了法,不能聽人說:「他有罪」,他就有罪。要有經過法庭審問一下,有沒有
證人,不要冤枉眾生。「赦諸有過」,要赦免這些有過失,特別輕微的事情,可以赦免。
「七日七夜,身心精進」,你能夠有了這個條件:以正法治國,寬縱人物,不枉眾
生,赦諸有過。你這個國王若有這個條件,然後能夠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身精進,心
精進。什麼叫做身精進、心精進呢?「誦持如是大悲心陀羅尼呪」,白天也念,夜間也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8
念。這樣念大悲咒,「令彼國土,一切災難,悉皆除滅」。你七日七夜念大悲呪,你國
土的一切災難就除滅了。這又是一件事。
「五穀豐登,萬姓安樂」。五穀,就是農田裡面所種植的這些穀。豐登,都成熟,
不會有不成熟的,或者是被大風破壞了,或者是被大雨破壞了,或者是被蝗蟲破壞了,
不會有這些事情。「萬姓安樂」,這些老百姓生活安樂。
「又若為他國怨敵,數來侵擾」,又或者是又為他國,別的國家,是你的怨,是你
的敵。數來侵擾,一次又一次地來侵犯擾亂你。「百姓不安」。前面說萬姓,這是代表
多數的。這些人的生活都不安樂。「大臣謀叛」,前面說外國來侵略,現在說是你內裡
面的大臣,有陰謀,要造反,這又是一個問題。
「疫氣流行」,這些毒氣在流行。「水旱不調」,水,不下雨不行,但是下得太多了。
旱,就是不下雨,不下雨就很缺水,它不調和。「日月失度」,太陽和月亮,失掉了正
常的運行。「如是種種災難起」的「時」候。「當造千眼大悲心像」,你要造大悲觀世音
菩薩的像,「面向西方」。面向西方這個話,怎麼講呢?應該說觀世音菩薩的像是面向
東方,供養的人是面向西方。若這樣講,就表示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國的人,阿彌
陀國在娑婆世界的西方。如果說是觀世音菩薩面向西方,若那麼樣講,這個文,你們
各位讀一讀,看是應該怎麼講。
「以種種香華,幢幡寶蓋,或百味飲食,至心供養」。這可以有兩個解釋,就是供
養人面向西方,也就是面向觀世音菩薩,用種種的香,種種的華,還有幢,幢是圓的,
幡是扁的;或者是寶蓋,或者是百味飲食,至心供養觀世音菩薩像。這樣供養觀世音
菩薩。
「其王又能七日七夜,身心精進,誦持如是陀羅尼神妙章句」。這樣地精進誦持大
悲咒的話,「外國」的「怨敵」,「即自降伏」,也就降伏了。「各還政治」,外國的怨敵
就回到他自己的地方,統治他的部下。「不相擾惱」,不會再來擾亂你了。「國土相通」,
彼國土,此國土,大家還能夠正常的往來。
「慈心相向」,慈者,愛也,大家很歡喜地互相來往,沒有惡心。「王子百官,皆
行忠赤」,都是對國王很忠心的,很誠實的。「妃后綵女,孝敬向王」,王的妃,及王的
后,王的綵女,她們對國王,都是很孝敬的。「諸龍鬼神,擁護其國」,諸龍,諸鬼神,
也能擁護他的國土。「雨澤順時」,前面是水旱不調,現在水旱能調和。下雨能順時,
需要雨的時候,它就能下雨,不需要雨的時候,它就能不下雨。「果實豐饒」,五穀的
果實豐饒,「人民」生活「歡樂」。
又若家內遇大惡病,百怪競起。鬼神邪魔,耗亂其家。惡人橫造口舌,以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29
相謀害。室家大小內外不和者。常向千眼大悲像前,設其壇場,至心念觀
世音菩薩。誦此陀羅尼,滿其千遍。如上惡事,悉皆消滅,永得安隱。
前面是說國王的問題,底下說老百姓本身的事情。「又若家內遇大惡病」,若是一
個人,他的家內遇見了大惡病,醫生不能治。「百怪競起」,很多奇怪的事情,一樁樁
都現出來,這一件事沒有完,又出來一件。「鬼神邪魔」,或者是鬼,或者是神,或者
是邪魔。「耗亂其家」,耗就消耗,或者是破壞,擾亂他的家,使令他心裡非常的不安。
「惡人橫造口舌」,另外還有一種不講道理的人,就是惡人。這個惡人橫造口舌,沒有
根據的,沒有道理的就是說一些壞話,說你怎麼怎麼的,這些事情。
「以相謀害」,這樣子來傷害人。「室家大小內外不和者」,譬如你家裡面受到這些
問題,內裡邊,外邊,大家都不和。(筆錄者按:此處錄音帶缺錄一小段)「常向千眼
大悲像前,設其壇塲,至心念觀世音菩薩。誦此陀羅尼,滿其千遍」。...你念大悲
呪不辛苦,說是你照本念,照本念辛苦,你念一遍,兩遍,念多了就辛苦。誦此陀羅
尼,滿其千遍,要滿千遍,要誦一千遍。「如上」的「惡事」,「悉皆消滅」了。「永得
安隱」,那麼你的家,就會安樂自在,沒有這些苦惱的事情了。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咒名何?云何受持」?佛告阿難:「如是神咒,有
種種名。一名廣大圓滿。一名無礙大悲。一名救苦陀羅尼。一名延壽陀羅
尼。一名滅惡趣陀羅尼。一名破惡業障陀羅尼。一名滿願陀羅尼。一名隨
心自在陀羅尼。一名速超上地陀羅尼。如是受持」。
這底下的一段文,是說咒的名稱,及應怎麼樣學習的意思。「阿難白佛言」,阿難
是佛的侍者,翻中國話翻作歡喜,阿難對佛說:「世尊,此呪名何」?「世尊」是說佛
的道德高尚,為世間上一切人所尊重、恭敬,所以稱之為世尊。此呪名何?前面說到
大悲咒的神力不可思議,所以阿難問這個咒什麼名字?「云何受持」?我們要怎麼樣
學習它?要怎麼樣認識它?按這個字句來說,受,是領納在心,名為受;持,是不失
掉,攝持不失,叫做持。從這樣解釋,就是把這個大悲咒領納在心裡面,不失掉。這
是指大悲呪的文句這樣說,但是它的名稱,我們怎麼樣的受?怎麼樣持?它叫什麼名
稱,我們能夠知道。從它的名稱,來認識它的意義,我們便那樣地受持。現在說它叫
什麼名字呢?我們怎麼樣受持呢?
「佛告阿難:『如是神呪有種種名』」,就是前面說的這個不可思議的呪,是有很多
種很多種的名字。呪這個字,是我們中國的字,是個漢字。佛法還沒傳到中國,中國
就有呪。這個呪就是屬於巫術的呪。這巫真是由來久矣!在孔夫子的《論語》也提到
這個巫。巫是中國人,或是外國人,都是有這個巫的事情。這個巫裡邊有很多呪,這
130
個呪它也有些靈驗的事情。佛教裡邊也有類似呪的陀羅尼,傳到中國來,翻譯經的人
也就用中國這個字,用這個「呪」字。
「有種種」的「名稱」,「一名廣大圓滿」,第一種名之為廣大圓滿。這是約大悲咒
的作用說,大悲咒的作用是非常廣大的,也是非常圓滿,無所缺失。這個意思,我們
前面也講過。「一名無礙大悲」,無礙大悲,是按照大悲咒,是從大悲心說出來的,所
以這個呪也就名之為無礙大悲了。悲心就是同情人家的苦難,想要救護他,叫做悲。
這個悲是很廣大的,為什麼說無礙呢?就是沒有障礙。我們一般人雖然沒有成佛,不
是菩薩,也不是阿羅漢,我們不是聖人,我們也有這種悲心。見到苦難的境界,也自
然地會有同情心,但是有障礙。若是碰到自己不高興的人,這個悲心就不生起,或者
有其他不如意的現象,悲心也不生起,就是有障礙。佛菩薩的大悲心是無障礙,冤親
平等,所以叫無礙大悲。佛菩薩的悲心是無礙,從無礙的大悲心說出來的陀羅尼咒,
也名之為無礙大悲。這就是無論什麼樣的情形,咒是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
「一名救苦陀羅尼」,無礙大悲是從演說大悲咒的佛菩薩的心說的,這底下約心對
所救護的眾生說。所救護的眾生就是苦惱的人,這個大悲咒,它能救濟種種的苦難,
所以名之為救苦。陀羅尼是印度話,中國話翻作總持,就是能夠總持一切功德,能成
就了功德,而不失掉,叫做總持。這個呪,在稱之為陀羅尼,稱之為總持,這裡邊有
很多事情。單獨說呪,就是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這個力量經過長時期的受持,能發
出來它的作用。
「一名延壽陀羅尼」,這是約眾生的希望,也是約陀羅尼的作用說的。它能夠延長
人的壽命,使令人長壽。前面說廣大圓滿,也可以是總說的,底下,無礙大悲,救苦
陀羅尼,延壽陀羅尼是約別說的,就是各別不同的作用。常能夠受持大悲咒的話,能
令人長壽。前面的文也說過,如果想長壽,應如何受持大悲咒而得滿願。
「一名滅惡趣陀羅尼」,滅惡趣陀羅尼,就是滅三惡道的罪業。佛菩薩為眾生開示
這個咒,眾生能夠受持讀誦,就能夠息滅三惡道的罪業,能夠息滅三惡道的果報。這
是約果報說的,能滅惡趣,所以叫做滅惡趣陀羅尼。「趣」字就是往的意思,就是去了,
到那個地方去了,叫做趣。惡是所趣,趣向於惡處,不是安樂的地方,是苦惱的地方,
是人所不歡喜的地方,這就叫做惡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這樣苦惱的果報,是
眾生惡趣的境界。念大悲咒,能息滅這些惡報,所以叫做滅惡趣陀羅尼。
「一名破惡業障陀羅尼」,惡趣是果報已經出現了,破惡業障,惡業障就是惡趣還
沒有出現,但是這個人的煩惱太大了,造了嚴重的罪業,叫做惡業障。像殺、盜、淫
等這些嚴重的罪過,這個叫做惡業。業是行動的意思,就是由煩惱的推動,做一些傷
害人的事情,這叫做惡業。這種惡業,它會發出來一種作用,障礙你功德的成就,你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1
想要修學聖道,就有困難,所以叫做惡業障。念大悲咒,能破這個惡業障,所以叫做
破惡業障陀羅尼。
「一名滿願陀羅尼」,滿願就是還有其他的願望,就是我希望長壽,我希望滅惡趣,
我希望破惡業障,這都是願。但是這個地方已經說了,除掉了這個願之外,你還有其
他種種的希望。當然只要是合理的,不是於他人有傷害的,念大悲咒也能令你滿願,
能滿足你的希望。所以大悲呪真是功德無量。
「一名隨心自在陀羅尼」,隨心自在,自在這句話,也就是沒有壓力的意思,心情
從容,沒有不歡喜的事情干擾,就可以名之為隨心自在。念大悲咒就能令你心自在,
所以叫隨心自在陀羅尼。
「一名速超上地陀羅尼」,速超上地,前面說延壽,或者滅惡趣,破惡業障,這都
是屬於一般的凡夫境界。速超上地,是屬於聖人。就是我希望超過凡夫的境界,能達
到聖人的境界,所以叫做上地,在人之上,在凡夫以上的境界,叫上地。速超上地,
就是從凡夫到聖人的境界,很快的能夠成就,叫速超上地。念大悲咒也能夠令你得須
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使令你能夠成就十地菩薩的境界,那都屬
於速超上地陀羅尼。
滅惡趣,破惡業障這件事,也是大悲咒一種特別的作用,但是這件事,雖然滅掉
了惡趣,破惡業障,但是你還是在凡夫的世界,還是屬於凡夫,將來有可能還是做錯
誤的事情。只要你心裡面有煩惱,還有可能會做惡業的。所以最究竟的辦法,最好的
辦法是速超上地。就是到了聖人的境界,沒有煩惱了,從那麼以後,永久也不會再犯
錯誤。那是最好的,是最理想的一個辦法。佛這樣子為阿難尊者說明,這個咒有這麼
多名字,「如是受持」,你應該這樣來受持大悲咒。這個呪是有這麼多的名稱,有這麼
多的作用。
阿難白佛言:「世尊,此菩薩摩訶薩,名字何等?善能宣說如是陀羅尼」。
佛言:「此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眼」。
前面是問咒的名稱,也等於是讚歎咒的功德,也可以引發我們的歡喜心,精進心,
願意受持讀誦大悲咒。以下是問演說廣大圓滿陀羅尼的人。所以「阿難白佛言:『世尊,
此菩薩摩訶薩』,他的『名字』是什麼呢?怎麼稱呼呢」?「善能宣說如是陀羅尼」,
這一位菩薩叫什麼名字?他這樣子,善者,就是能也。他能夠很巧妙地宣說這樣的陀
羅尼,利益一切眾生。「佛言:『此菩薩摩訶薩,名觀世音自在。亦名撚索,亦名千光
眼』」。佛這樣子回答,說這個菩薩的名號,叫做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訶薩。
觀世音,就是觀察世間眾生求救的音聲,這就是說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本來說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2
世間上的音聲,我們通常說,應該說是耳聞,聞世間上一切的音聲,但是這個地方說
觀,這是什麼意思呢?說聞,當然就是耳識,耳根發出來耳識,能聽聞聲音,是這樣
子。但是聽聞聲音這件事,這個耳識,在佛法裡面講,他聽見聲音的時候,時間非常
短,一剎那間,這個耳識就停止了。他聽到聲音以後,一剎那間這個第六意識就起作
用了,這個第六意識就認識這個聲音。第六意識他不能夠直接地去聽這個聲音。這個
第六意識不能直接同前五塵發生關係。眼、耳、鼻、舌、身,這是五根。五根發出來
五個識,去接觸色、聲、香、味、觸這五種境界。他一接觸了以後,第六意識就發生
作用了,第六意識就能觀察色聲香味觸了。
譬如說是我們的耳識壞了,這個耳朵聾了,第六意識就沒有辦法去聽聲音。眼睛
盲了,第六意識不能看見種種形相的。所以一定由前五識,去接觸前五塵,前五種境
界。這一剎那間,第六識發生作用,這時候才知道,喔,這個聲音是怎麼回事,喔,
這個形相是什麼樣子?種種的境界。
所以這個地方說是觀世音,就是觀世音的第六識,他能觀察世間求救的音聲,所
以說觀。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第六識。也是說觀察這個音聲的種種的情況,那裡邊不
但是識,不但是耳識,和第六識,而還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境界,有大悲心的境界
慈。所以用這個觀字來形容,觀世音。這個地方主要是說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救苦
救難,表示這樣的意思。聖人是以德彰名,聖人是由他的道德,由他的功德來立名。
我們凡夫也願意立一個好的名稱,那只是自己的希望,希望那樣子,是不是有那樣的
功德,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觀世音菩薩這個「觀世音」,表示他的大悲心殊勝,觀世音
菩薩他那一念靈明的大悲心,同時,不是前後,他能觀察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求救的聲
音,這個是不可思議境界。
自在,是觀世音菩薩大智慧境界。大智慧觀察世間、出世間一切境界,都是空無
所有。對於觀世音菩薩的內心,一點也不能夠影響,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心情是很自在
的。若是求救於我們的人多了,我們可能沒辦法去應付,心情可能不自在,想要救,
也救不來。觀世音菩薩雖然無量無邊的眾生求救於他,但是在他的心情,好像沒有那
麼一回事一樣,所以是大自在境界,不是凡夫境界。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這樣說,
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以大智慧為名稱。
「亦名撚索」,撚索是什麼呢?打獵的人,用這種工具去捉禽獸,捉飛鳥,或者捉
路上跑的獸。這個也名為絹索,就是一種器具,能把禽獸捉住,捉住了,這個獸就沒
有辦法跑,所以叫做撚索。撚,有抓住的意思。這表示什麼呢?《普門品》上有一句
話:「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聞名及見身,你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稱,以及見身,
以及你能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身相,當然是真實的,你到普陀山 梵音洞看到觀世音菩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3
了;或者是你作夢夢見了,或者是你誠心的感應,不是說睡覺,就是醒覺的時候,看
見觀世菩薩了;或者就是看見觀世音菩薩的像。
心念,不只是聞名,不只是見身,你心裡面能夠觀想。這個念,我們通常的說法,
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這叫做念,其實經論上用這個念,雖然也包括念佛菩薩的
名號在內,但是那個字主要的一個含義,不是這樣。是觀想的意思。觀想是什麼意思
呢?就是靜坐,坐下來的時候,當然你站著也可以。你心裡在思惟、思想、觀察觀世
音菩薩的相好光明,這叫做念觀世音菩薩。或者是你心裡面思惟、思想觀世音菩薩的
道德,這也叫做念,叫心念。「聞名及見身,心念不空過」,這就是撚索的意思。你和
觀世音菩薩建立了一種關係,不管是少少的,或者是很多的。或者是聞名,或者是見
身,或者是心念,你就不會空過,就是有了功德。你由這麼一點點的功德,輾轉地就
會引起很多很多的功德。所以亦名撚索。
「亦名千光眼」,千光眼,是說觀世音菩薩,他能夠從他的身體,或者從他的眉間,
或者從身體的各部份,能放出無量無邊的光明,能照見法界一切眾生,所以叫做千光
眼。這字的字義,後文也有解釋。
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
竟,號正法明如來。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
現作菩薩。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
一切人天,常須供養,專稱名號。得無量福,滅無量罪。命終往生阿彌陀
佛國。
「善男子,此觀世音菩薩,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這位觀世音菩薩,他具足成就了
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我們平凡的人,一天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虛妄分別,追逐名利,
追逐五欲,追逐一切名利、權位,就是這樣生活,就是這種凡夫境界。超越了凡夫的
境界,是聖人的世界。如果你不接觸宗教,不接觸佛教,當然不知道這回事。
最近這十幾年來,這是說我個人的經過,好像是從一九七八年,或七九年開始,
報紙上說有兒童有些異能,他有些特別的能力。生來就這樣,不是修成的。這都是說
一個人,他這個人,我們平常說讀過書的人,總是用眼睛來認識字:趙錢孫李,認識
這個字。但是這個兒童他不用眼睛,他用手摸就知道這是什麼字。這就是超越了常情,
多數的人不大容易解釋這個道理。後來我看見報紙上有個人解釋這個道理,那個人可
能對生理學有一點特別的知識。他說就是這個兒童手上有視覺的作用。我們的視覺是
在眼睛上,眼有視的功能,但是這個人,他的手上也有這個作用。有這個作用,這個
人這麼解釋以後,我心裡這麼想:我們的眼睛視的作用,他並不是很強,他需要假藉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4
光明的幫助,要有光明,把物體的形相顯示出來,這時候眼睛才能看到。如果是黑暗
的,就把物相隱藏起來,顯示不出來的時候,這個眼睛不能看。那麼這個兒童,他這
個手一摸,就知道你這兜裡頭有鈔票,或你的兜裡頭有香煙,就知道。那麼這個知道,
他這個手能夠看見,是不是也有光明的幫助?後來我在書本上看見,說這個小孩,他
這個手能看見,他不用眼睛看,而用手看的時候,他心裡面也是現出來一個明相,現
出一條光明來,然後這個手才能認識。不過這是聽人說的,或是在書本上看見的。
我說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世間上超乎常情的事情,多得很!不過我們有時候知道,
有時候不知道。現在佛法裡面說,佛菩薩有不可思議威神之力。說有不可思議威神之
力,這件事在佛法裡面講,也是可以理解的。怎麼理解呢?就是佛教裡邊提倡靜坐的
事情,就是六波羅裡邊的禪波羅蜜。這個不可思議威神之力,一開始,不管是在家的
佛教徒,或者出家的佛教徒,你一開始的時候,成就了特別的能力。人的特別能力有
兩種:一種是生來的,一種是由修習成就的。要經過一番特別地修行才能有種能力,
你不修行就沒有。但是修行成就的這種威神之力,是勝過生來的能力。剛才說這個兒
童,他生來就有這種能力,當然也是很好,但若是修行成就的力量是更大。
由修行成就的,是什麼呢?就是禪。你若成就了禪的力量,就有超越人以上的不
可思議的力量。如果你沒有般若波羅蜜,你這種威神之力,是可破壞的,還不是特別
好。有可能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就破壞,就沒有了。若是有般若波羅蜜的成就,那就不
可破壞,那就是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是可以成就。觀世音菩薩,因為他是經過久
遠,久遠的修行,所以他成就了不可思議威神之力。那就是佛法裡面所說的六種神通。
「已於過去無量劫中,已作佛竟」,觀世音菩薩已經在過去無量劫,就是不可思議
那麼長遠的時間裡面,那麼久遠以前,他已經成佛了,就是他的功德已經圓滿了。成
佛的名字叫什麼?「號正法明如來」。正法明如來,正法是什麼呢?正法就是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叫正法。明就是大智慧,你的大智慧,能明正法,這就叫做如來。
「大悲願力,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現作菩薩」。菩薩是佛的弟
子,是佛的學生;佛是老師,菩薩是佛的學生。觀世音菩薩已經成佛了,為什麼又作
菩薩呢?這是什麼原因呢?大悲願力,因為他的大悲心的願,他有這種悲願的力量。
怎麼叫做大悲願力呢?為欲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發起一切菩薩,安樂
成熟諸眾生故,這句話怎麼講呢?菩薩有兩種,一種是凡夫的菩薩,一種是入聖位的
菩薩。入聖位的菩薩,他已經有了大悲心,他也有大悲心的行動,廣度眾生,救護眾
生。唯獨這個凡夫,他也可能做惡事,到地獄裡;他也可能會做善事,跑到天上去;
他也可能作菩薩,救護一切眾生。但是凡夫要想作菩薩,雖然是他自己的歡喜心,但
事實上,是觀世音菩薩發起他一下,觀世音菩薩發起他一下子,教導他發大悲心,他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5
就是作了菩薩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發起一切菩薩,安樂成熟諸眾生故。
一切眾生是沒有定性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這麼回事。觀世音菩薩來發
起一切凡夫,他可能會作菩薩,發起這一切菩薩,勸導他們,能安樂一切眾生,成熟
一切眾生。安樂一切眾生,就是善法,同情他人的苦難,而不要傷害他人,這就是善
心。由善心發出來的行為,這種業力就叫做善業,就能令這個人得安樂的果報。若是
惡心,傷害他人,令他人苦惱,由惡心發出的行動,就是惡業。惡業能令眾生受苦惱
的果報,那就不是安樂了。
所以這個安樂一切眾生,就等於說勸一切眾生改過遷善的意思。成熟諸眾生故,
怎麼講呢?安樂,在佛法裡面說,佛法主要流通在世間上的目的,是勸一切眾生轉凡
成聖的。把凡夫的境界轉變一下,成為聖人。佛法在世間的目的是這樣。但是,這件
事不是那麼容易做到,需要有一個前方便。前方便是什麼呢?就是安樂。一定要從三
惡道裡面出來,從地獄、餓鬼、畜生裡面出來,到人的世界。到人的世界,就可以名
之為安樂了。他的身體,雖然沒有天上的人那麼好,天上的人,不老、不病,這個身
體是比較好。人間的人的身體,有老有病,不是太好。雖然不如諸天,但是他的身體
若四大調和的時候,就可以名之為安樂了。這個時候就可以做這件事:轉凡成聖。所
以先要安樂一切眾生。
一切眾生得到人的境界以後,不像諸天那麼樂,也不像三惡道那麼苦。人,有苦,
也有樂。苦,沒有像三惡道那麼厲害,樂也沒有諸天那麼厲害。人有可能放得下,有
可能會發心修行。這個時候,觀世音菩薩就來成熟你,勸你修學戒定慧的聖道。這個
聖道就有可能會成熟,就能轉凡成聖。所以先要安樂一切眾生,而後再成熟你的聖道。
這個時候轉凡成聖以後,就永久地安樂自在了。這個時候,你不但自己解決了問題,
你又能夠發大悲心,作了菩薩,又能安樂成熟其餘的一切眾生。
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大悲願力的關係,所以現作菩薩,現作菩薩的身份。經上說:
「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看經上的意思,你要有解脫的善根,這個時
候才能用佛身,現出佛的身相來度化眾生。如果你沒有解脫,轉凡成聖的善根,不能
以佛身來度化的。所以只有以菩薩身來度化了。菩薩可以現種種身,也可以做個乞丐,
或者是作國王也可以,菩薩也可以作鬼。一切一切的身,菩薩都能示現,示現種種的
身,來度化種種眾生。所以現作菩薩。
「汝等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皆應恭敬,莫生輕慢」。這是釋迦牟尼佛
囑託一下,說你們大眾,諸菩薩摩訶薩。梵釋龍神,梵就是梵天王,色界天上,初禪
的梵天王。釋就欲界天王──釋提桓因。龍神,龍是屬於畜生,梵釋是天,龍是屬於
畜生世界的一種眾生,但是牠也有大福德境界,也有些神通境界,所以稱之為龍神。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6
皆應恭敬。你們一切大眾,這是總說的。底下別說,一切的菩薩,或者梵天,或者釋
提桓因,或者是龍神,都應該對觀世音菩薩有恭敬心。莫生輕慢。
「一切人天,常須供養」,供養觀世音菩薩。「專稱名號」,也可以專一的稱揚、讚
歎,念誦觀世音菩薩的名號。這樣做有什麼好處呢?「得無量福,滅無量罪」。你恭敬
他,不要生輕慢心;你能供養他,能念他的名號,你會得到無量無邊的福德。這個福
字,是什麼意思呢?福,當「可愛」講,是很可愛的事情。就是你念觀世音菩薩,恭
敬他,你就成就了一種力量,這個力量能得到可愛的果報,所以叫福。(筆錄者按:此
處錄音帶缺錄一小段)
從事實上看,我們如果對觀世音菩薩生恭敬心,能夠供養,能夠念觀世音菩薩,
我們無形中,時間就用在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上面。假設你沒有這樣做,我們凡夫在
這個世間做什麼?就是虛妄分別,做其他貪瞋痴的煩惱。所以這就等於,你這個時候
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你就是生無量福,滅無量罪了。也可以這樣解釋。
其次,我們恭敬觀世音菩薩,供養觀世音菩薩,得無量福,觀世音菩薩能在福裡
面,叫你生長智慧。生長智慧,你就不會做錯誤的事情,所以也就是滅無量罪了。這
也可以這樣解釋。若說是已經造了很多很多的罪,你念觀世音菩薩,恭敬供養觀世音
菩薩,也是能滅的,不過那有不同的說法了。
「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若是我們對觀世音菩薩能恭敬,能夠供養,能念觀世音
菩薩的名號,臨命終的時候,能往生阿彌陀佛國,還有這種功德,這真是太好了。因
為阿彌陀佛是觀世音菩薩的老師,觀世音菩薩是阿彌陀佛發菩提心的一個因緣。觀世
音菩薩在凡夫的時候,是在阿彌陀佛那裡發菩提心的,所以阿彌陀佛是他的老師,他
是阿彌陀佛的學生,是他的弟子。現在觀世音菩薩,就在阿彌陀佛那裡作補處菩薩。
就是阿彌陀佛現在在那裡作法王,度化眾生。阿彌陀佛入涅槃以後,觀世音菩薩就在
那裡成佛了。所以你念觀世音菩薩,恭敬供養觀世音菩薩,臨命終的時候,觀世音菩
薩能接引你到阿彌陀佛國去。
佛告阿難:「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咒,真實不虛。若欲請此菩薩來,咒拙具
羅香三七遍燒,菩薩即來」。
「佛告阿難:『此觀世音菩薩所說神呪,真實不虛』」。這個地方,是勸我們要相信
這個咒的力量。佛告阿難,此觀世音菩薩他所說的陀羅尼呪,就是大悲咒。這個咒的
力量、作用是真實不虛的,不是虛妄的,是真實的。怎麼知道它有真實的作用呢?「若
欲請此菩薩來,呪拙具羅香三七遍燒,菩薩即來」。拙具羅香是安息香,安息就是現在
的伊朗,伊朗國的香。你若想要請求觀世音菩薩來同你見面的話,可以念大悲咒,呪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7
這個拙具羅香三七二十一遍。把這個香,念大悲呪二十一遍以後,把這個香燒了,這
時候,觀世音菩薩就來同你見面。我看這件事並不難,念二十一遍大悲呪,不是很難。
就可以和觀世音菩薩見面。
這個事情,我看不難,你們也可能有這個經驗。先把香準備好,然後念咒,念完
咒再燒。呪拙具羅香三七遍燒。但是這個安息香,古代的時候,伊朗稱為安息國。安
息香,容不容易得?我認為用檀香也可以,就是用檀香,呪它二十一遍,念二十一遍
大悲咒,然後把它燒了,也是可以。
若有貓兒所著者,取弭哩吒那,燒作灰,和淨土泥,捻作貓兒形。於千眼
像前,咒鑌鐵刀子一百八遍。段段割之,亦一百八段。遍遍一咒,一稱彼
名。即永差不著。
「若有貓兒所著者」,貓兒所著,這句話我不大懂,不知這句話怎麼講?不過前些
日子有一位居士,好像這個貓故意撞這個車,撞死了,那等於是牠自殺了。原來他養
一隻貓,他和這個貓感情也很好,後來他又養一隻貓,原來這個貓心情就有點不高興。
主人就不容易招呼這隻貓,原來的那隻貓就自殺了。
這裡我不太明白,我姑妄這麼說,如果和這個貓的關係不好,假設這個貓死了來
搗亂的話,「取弭哩吒那」,弭哩吒那後面那個小字是說:「死貓兒頭骨也」。取死貓的
頭骨,「燒作灰」,然後用清淨的土,混合作成泥。「捻作貓兒形」,然後把它捻成貓兒
的形相。這個時候,「於千眼像前」,就是放在觀世音菩薩像前。「呪鑌鐵刀子一百八遍」。
鑌鐵刀子就是鑌煉過的鋼刀。咒這個刀,念一百八遍的大悲咒,然後用這個刀,「段段
割之」,割這個貓兒形,捻作的貓兒形,一段一段的割,也割成「一百八段」。「遍遍一
呪」,一百八段,也就是念一百八遍的大悲咒。每念一遍大悲咒,「一稱彼名」,就叫一
聲貓的名字。「即永差不著」,這個貓就不搗亂,牠就走了。
若為蠱毒所害者,取藥劫布羅,和拙具羅香,各等分。以井花水一升和,
煎取一升。於千眼像前,咒一百八遍服。即差。
「若為蠱毒所害者」,這個蠱毒怎麼講呢?我查字典,字典上是說,用一百種有毒
的蟲,放在一起。放在一起,這個蟲互相吃,最後剩一個蟲,這個就叫做蠱。最後剩
的蟲子,牠這個毒是最厲害,用這個毒去害人,叫做蠱毒。另外一個解釋,說是巫師,
懂得巫術的這種人,他用邪術來害人,也叫做蠱毒,用蠱毒來害人。
「取藥劫布羅」,這個藥劫布羅,看後邊的小字是龍腦香。取龍腦香,「和拙具羅
香」,就是安息香。「各等分」,它的份量是一樣。「以井花水」,用井的花水,花水,大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8
概是把它養一養,這個水叫做花水。「一升和」,這個水有一升那麼多。把這個香和水
合起來,然後放在鍋裡「煎取一升」。「於千眼像前,呪一百八遍服」,把它飲了。「即
差」,這個蠱毒就好了。
我聽見一件事,就是現在馬來西亞,檳城的極樂寺。這可能是在七七事變以前的
事,就是中國福建的出家人在那裡住。後來有個泰國的出家人請他們吃飯,泰國的出
家人,請中國的出家人吃飯。大概預先就有消息,就是他們預先在食物裡下毒。這些
中國的出家人預先有消息,其中為首的這位出家人,他楞嚴咒念得很熟,他就預先告
訴一起去吃飯的這些出家人,大家吃飯的時候,念楞嚴咒。念完了,吃完飯了,念楞
嚴咒要五、六分鐘念一遍。吃飯吃得慢一點,最少也要三十分鐘,楞嚴呪可能會念多
少遍了。吃完飯,大家就走了,沒有什麼事。所以從這麼以後,這個泰國比丘,對中
國出家人不敢小看。因為泰國比丘是南傳佛教,南傳佛教對北傳佛教有成見,印象不
好,是有點問題。現在用這種事來考驗一下,結果是沒有什麼事,沒有什麼事,所以
泰國比丘,對中國出家人,印象好轉了很多。
若為惡蛇蠍所螯者,取乾薑末,咒一七遍,著瘡中。立即除差。
若為惡蛇,這就是毒蛇,特別毒的蛇,及蠍子,被這個毒所螯。「取乾薑」,作成
末,然後念大悲「咒一」個「七遍」。呪完了乾薑末,然後將乾薑末放在被螯的那個地
方。「立即除差」,立刻就好了。這個是為毒蛇螯了,念大悲呪很有效。
若為惡怨橫相謀害者。取淨土,或麵,或蠟,捻作本形。於千眼像前,呪
鑌鐵刀一百八遍。一咒一截,一稱彼名。燒盡一百八段。彼即歡喜,終身
厚重相愛敬。
以下是讚歎大悲心陀羅尼的作用,能夠解決種種問題。「若為惡怨相謀害者」,若
是有一個人,為惡人相謀害。或者是有仇恨的人,不講道理,有種種的陰謀來傷害他。
這樣的人,我們佛教徒怎麼樣來對付這個問題呢?《大悲心陀羅尼經》這裡有個辦法。
「取淨土」,就是取清淨的土,「或」者是「麵」,「或」者是「蠟」。用這樣的東西,「捻
作本形」,把它塑成那個惡人的形像。「於千眼像前」,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的前面。
「呪鑌鐵刀一百八遍」,就是誦一百八遍大悲陀羅咒,來呪這個鋼鐵的刀。「一呪一截」,
呪一遍,就用這個刀,來割截那個捻作本形的形像,就是截一段。一截「一稱彼名」,
截一次的時候,就稱呼那個惡怨橫相謀害的人的名字。這樣子是一百八遍,那麼就是
「一百八段」,一段一段的,一百八段。一百八段以後做什麼呢?就用火「燒」,把這
一百八段用火燒,燒「盡」了這一百八段的時候。「彼即歡喜」,那個惡怨橫相謀害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39
人,他就不謀害了,轉惡為善,轉仇恨,變成歡喜了。「終身厚重相愛敬」,就是這一
生,一直到老死,都是和你很好,同你很厚而不薄,厚厚的和你相處;特別尊重你,
愛敬你,不會有傷害的事情,也不會有傷害的心情。用大悲咒,用這個辦法解除惡怨
橫相謀害的事情。
若有患眼睛壞者。若青盲眼暗者,若白暈赤膜無光明者。取訶梨勒果,菴
摩勒果,鞞醯勒果,三種各一顆,擣破細研。當研時,惟須護淨。莫使新
產婦人及豬狗見。口中念佛。以白蜜若人乳汁和,封眼中著。其人乳,要
須男孩子母乳。女母乳不成。其藥和竟,還須千眼像前咒一百八遍。著眼
中滿七日。在深室慎風,眼睛還生。青盲白暈者,光奇盛也。
「若有患眼睛壞者」,假設有的人,眼睛壞了。這一件事可是很苦惱。「若青盲眼
暗者」,若是他的眼病,是青盲;眼暗,就是沒有光明。「若白暈」,或者不是青盲,而
是白暈。或者是「赤膜」,「無光明者」,也是暗,看不見東西了。就是眼睛裡邊有毛病
了。怎麼辦呢?「取訶梨勒果」,「菴摩勒果」「鞞醯勒果」。「三種各一顆」,取這三種
果,各一顆。取這三種果各一顆後怎麼辦呢?「擣破細研」,把它搗碎了,研成細末。
「當研時,惟須護淨」,這三個果,你在研碎的時候,把它磨成細細的時候,須要護淨,
要保護清淨。
護淨這句話,是我們出家人,戒律上的話。在戒律上是什麼意思呢?譬如說大眾
僧吃的米,放在袋子裡,你不可以輕易地用手在袋子裡面一抓,不可以這樣子,不應
該這樣做。如果你一抓,你這個手去觸,一摸,就是不淨了。或者你這個手觸摸到不
淨物,然後你用這個手去觸摸大眾僧的食器,大眾僧用的缽,或者是碗、盤子,你用
手去摸,這就是不淨,就沒能保護清淨。所以大眾僧的食品,如果要用的時候,儘量
用一個具去盛,你不要用手伸進去,不應該這樣做。
以前我不大明白,就是徒弟為師父作事,譬如為師父盛飯、盛菜,我們出家人的
戒律上,還告訴你這個菜要捧起來過眉。我就不懂是什麼意思?後來我明白這個道理。
捧得高一點,是有道理的。這就是這麼一說,不再說理由。還有一樣事,就是徒弟要
理髮的時候,要告訴師父一聲。我最初也不懂,後來,也就是年紀大了,我是笨人,
後來就明白,喔,這件事也有道理。
說這個護淨也是,這是大眾僧的食品,你不可以隨便用手去觸,一觸摸就是不淨。
佛另外不說理由,要護淨。另外你用不淨的東西,放在淨的裡邊,也不好,你不要加
在裡邊。是說到你這個手觸摸到不淨物,然後去觸摸大眾僧的用具、食品,這就是破
壞了這個護淨。就不說你觸什麼不淨物,你不要用手觸。所以要護淨,要保護清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40
這裡說護淨,就是底下的事情。「莫使新產婦人及豬狗見」,你將這三個果,把它
研成細粉的時候,不要使令新產的婦人,或者是豬,或者是狗看見。這就叫護淨。「口
中念佛」,你在研末的時候,你口中要念佛。研成細粉以後,「以白蜜若人乳汁和」,用
白蜜,或者是用人的乳汁,合起來。合起來以後,「封眼中著」,就是用醫生照顧病人
的辦法,把它放在眼裡邊,封起來。
「其人乳要須男孩子母乳,女母乳不成」,要男孩子。「其藥和竟」,那個藥用白蜜
或者人乳,把它調和,喝完了。「還須千眼像前呪一百八遍」,你還要念一百八遍的大
悲呪。念完呪的時候,封眼中著。「著眼中」要「滿七日」,還要過七天。這七天的時
候,你這個人,要「在深室」裡邊住。「慎風」,你謹慎一點,不要被風吹了。「眼睛還
生」,你這個眼睛就會再生出來了。不管你是「青盲」,或者是「白暈」。這個好了以後,
「光奇盛也」,你這個眼睛是很盛的,有威光,這眼睛就好了。
若患瘧病著者。取虎豹豺狼皮,咒三七遍,披著身上。即差。獅子皮最上。
若被蛇螯,取被螯人結聹,咒三七遍,著瘡中。即差。若患惡瘧入心,悶
絕欲死者。取桃膠一顆,大小亦如桃顆。清水一升和,煎取半升。咒七遍,
頓服盡。即差。其藥莫使婦人煎。
「若患瘧病著者,取虎豹豺狼皮,呪三七遍」。若是一個人患了瘧病,你要取虎的
皮,或者是豹,或者是豺狼的皮。念大悲咒三七二十一遍。「披著身上」,然後把這個
皮,披在身上,「即差」,你這個瘧病就好了。其中「獅子皮最上」,獅子皮最好。
「若被蛇螯」若是一個人被蛇螯了,被毒毒了。「取被螯人」的「結聹」,「呪三七」
二十一「遍」,念二十一遍大悲呪。「著瘡中」,把這個結聹放在蛇螯的瘡裡邊。「即差」,
就好了。結聹是什麼東西呢?耳中垢也,就人的耳朶裡邊那個垢。
「若患惡瘧入心,悶絶欲死者」。如果一個人患了這種病,惡瘧入心。瘧病,第一
次患這個瘧病,還比較輕,你若再患第二次,就不得了,就是愈來愈重。這裡說惡瘧
入心,這是很厲害的瘧病。病到什麼程度呢?悶絶欲死者,幾乎要死了。這樣的病怎
麼辦呢?「取桃膠一顆」,就是一丸。桃膠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桃樹在夏天的時候,流
出來那個汁,叫桃膠。桃膠一顆有多大呢?「大小亦如桃顆」,就是桃裡面的核那麼大,
就可以了。
「清水一升」,清水有升那麼多,和桃膠合起來。「煎取半升」,「呪七遍」,念大悲
呪七遍。「頓服盡」,一口氣連續地把它喝完了。「即差」,病就好了。但是底下又有護
淨的意思。「其藥莫使婦人煎」,不要讓女人去煎這個藥。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41
若患傳屍鬼氣,伏屍連病者。取拙具羅香,咒三七遍,燒薰鼻孔中。又取
七丸如兔糞,咒三七遍吞,即差。慎酒肉五辛及惡罵。若取摩那屎羅,和
白芥子印成鹽。咒三七遍,於病兒床下燒。其作病兒,即摩掣迸走,不敢
住也。
「若患傳屍鬼氣,伏屍連病者」。傳屍是病的名字,是什麼病呢?就是我們中國這
個漢醫,把肺結核的病,就是癆病,叫做傳屍病。這個地方說鬼氣,這個意思就是你
的四大不調,這個肺壞了,但是其中也有鬼氣,就是也有鬼在裡邊搗亂。傳屍病又名
為伏屍連病,又叫這個名字。這兩個名字,其實就是一個病。也叫做骨蒸,也叫這種
名字。
有這種肺病,這時候怎麼辨呢?「取拙具羅香」,拙具羅,前面講過,是安息香。
取這個拙具羅香,「咒三七遍」,三個七遍,就是二十一遍大悲咒。呪完了,「燒薰鼻孔
中」,就是把這個香燒了,從鼻孔上薰,鼻是通肺的,所以這樣做。「又取七丸如兔糞,
呪三七遍吞」。又取七丸,拿七粒。如兔糞,如果說沒有這個「如」,又取七丸兔糞,
這樣也好懂一點。。如兔糞是什麼呢?我不大明白,也許是拙具羅香,七丸,每一丸
像兔糞那麼大,或者這麼講。呪三七遍吞,就是念大悲呪三七二十一遍,然後吞到肚
子裡。「即差」,你個傳屍鬼氣,伏屍連病就好了。
「慎酒肉五辛及惡罵」,但是你用這個方法來治這個肺病,你不要喝酒,也不要吃
肉,也不要吃五辛,及惡罵,不要與人吵架。
「若取摩那屎羅」,這個「若」,當或者講。前面是一個方法,這底下又一個方法。
「摩那屎羅」後邊有一個註解,就是雄黃。「和白芥子」,白的芥子和摩那屎羅合起來。
「印成鹽」,這個印成鹽,我們現在這個本子,只是那個小字,就是「摩那屎羅,雄黃
也」,但是另一個本子也就多一點,他說:「摩那屎羅者」,還有個「者」字。底下還有
幾個字,「白者,淨也」,這個白,或者指如白芥子的白吧。白者,淨也。白就是清淨
的意思。底下又說:「印成鹽,美是也」。這個印成鹽怎麼講呢?印成就是鹽美,這個
鹽很好,或者是這樣的意思。下邊還有這樣的字,還有這個「印成鹽」的字。看下文
說的這個「印成鹽」,我們現在日常用的鹽,是很碎很碎的。看下邊說的印成鹽,說是
一粒一粒的,或者一塊一塊的。這樣講,就是特別製過的鹽,特別好,所以叫印成鹽。
這樣說,取摩那屎羅,同白芥子合起來,也同鹽合起來。但是沒有說數量。「呪三
七遍」,還是念大悲呪三七二十一遍。「於病兒床下燒」,別的本子上,這個「兒」是個
「者」,「於病者床下燒」,就是在有肺病者,在他的床下燒。「其作病兒」。在別的本子,
這個「兒」是「鬼」,「其作病鬼」。就是把他這個人的肺搞壞了的這個鬼。「即摩掣迸
走」。另外的本子是怎麼講呢?「其作病鬼身」,作病鬼的身體。「即皮裂也」,那個鬼,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42
就是身體皮開了。「鬼逆走不敢住也」,鬼逆走這句話,這個逆走怎麼講?逆走,或者
是倒著退下去,叫逆走。或者背著走,叫逆走。總而言之,是走了,就是跑了。不敢
住也,他就不敢留在這裡搗亂了,病就好了。
若患耳聾者,咒胡麻油著耳中。即差。若患一邊偏風,耳鼻不通,手腳不
隨者。取胡麻油,煎青木香。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永得除差。又方取純
牛酥,咒三七遍摩。亦差。
「若患耳聾者,呪胡麻油著耳中。即差」。若是這個人耳朶聾了,不能聽聲音,那
怎麼辦呢?就是咒胡麻油。這個麻油,你用大悲呪來呪。咒完了,然後放進耳朶裡面,
這個病就好了,耳朶就可以聽見了。胡麻油是很現成的,誰若有這病,你不妨試試。
「若患一邊偏風,耳鼻不通」。若是一個人中風了,身體的一面不通了。耳鼻不通,
耳朶也不靈光了,鼻子也不靈光,手腳也不靈光了。「取胡麻油」,用胡麻油,「煎青木
香」,「呪三七遍」,還是呪大悲咒三七二十一遍。「摩拭身上」,就用這個油摩拭在他的
身上。「永得除差」,病就好了。
「又方取純牛酥」,又有一個方,就是取純油的酥。就是用牛乳,在鍋裡面燒。凝
在表面上的那一層,叫做酥。用這酥,「呪三七遍摩」,咒三七二十一遍,然後摩拭,「亦
差」,病就好了。
若患難產者,取胡麻油,咒三七遍。摩產婦臍中,及玉門中,即易生。若
婦人懷妊,子死腹中,取阿波木利伽草一大兩。清水二升和,煎取一升。
咒三七遍服。即出。一無苦痛。胎衣不出者,亦服此藥。即差。若卒患心
痛,不可忍者,名遁屍疰。取君柱魯香,乳頭成者一顆。咒三七遍,口中
嚼咽,不限多少,令變吐。即差。慎五辛酒肉。若被火燒瘡。取熱瞿摩夷,
咒三七遍,塗瘡上。即差。
「若患難產者」,若是兒生的時候很難,「取胡麻油,呪三七」二十一「遍」,「摩
產婦」的「臍中」,肚子那個臍。「及玉門中」,玉門這個「玉」就是右,右門中,「即
易生」。「若婦人懷妊」,懷妊就是懷孕。懷孕,「子死腹中」,孩子死在腹中。怎麼辦呢?
「取阿波木利伽草一大兩」,阿波木利伽草下面的小字,就是牛膝草也。取這個草一大
兩,「清水二升和」,「煎取一升。咒三七遍服」,「即出」,死在胎中的孩子就出來了。「一
無苦痛」。「胎衣不出者,亦服此藥」,「即差」,就好了。
「若卒患心痛,不可忍者」。若是一個人忽然間,他心痛,不可忍受。「名遁屍疰」,
心痛,忽然間痛,就是這個病原來就是有,以前就有這種病,但是這個病隱藏在那裡,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43
所以叫做遁屍疰。疰就是住在那裡的意思。房簷滴水,是一滴一滴的,那叫做疰。這
個疰字,有個注入的意思,有個久住的意思。這兩個意思表示這個病是逐漸形成的,
形成了很久了,在你身體裡面已經很久了,但是自己還不知道。忽然間一發作的時候,
就不可忍,這叫做遁屍疰。
「取君柱魯香」,這個君柱魯香是什麼呢?薰陸香也。薰陸香在辭典上講,是一棵
大樹,好像一棵松樹似的。它也是在夏天時流出汁,也就是所謂樹膠。也有的地方說,
這就是乳香。也有說不是,薰陸香和乳香是兩種東西;也有說就是一種。取這樣的香,
「乳頭成者一顆」,乳頭成者,這句話不太明白。或者是乳頭那麼大的一顆,這樣的意
思。「呪三七」二十一「遍」。「口中嚼咽」,把這個香呪完了以後,在嘴裡面嚼,然後
咽下去。「不限多少」,「令變吐」,然後再吐出來。「即差」,這個病就好了。「慎五辛酒
肉」,也還是一樣,不要吃酒肉,不要吃五辛。「若被火燒瘡」,若被火燒了。「取熱瞿
摩夷」,熱睢摩夷是什麼東西呢?烏牛屎也,就是黑牛屎,取這個東西。「呪三七遍」,
「塗」在「瘡上」。「即差」,就好了。
若患蛔蟲齩心。取骨魯木遮半升,咒三七遍服。即差。重者一升。蟲如綟
索出來。若患疔瘡者,取凌霄葉,搗取汁。咒三七遍,瀝著瘡上。即拔根
出,立差。若患蠅螫眼中,骨魯怛佉濾取汁。咒三七遍,夜臥著眼中。即
差。若患腹中痛,和井花水和印成鹽。三七顆,咒三七遍。服半升。即差。
若患赤眼者,及眼中有努肉,及有翳者。取奢奢彌葉,擣慮取汁。咒三七
遍,浸青錢一宿。更咒七遍,著眼中。即差。若患畏夜不安,恐怖出入驚
怕者。取白線作索,咒三七遍,作二十一結,繫項。恐怖即除。非但除怖,
亦得滅罪。若家內橫起災難者。取石榴枝,寸截一千八段。兩頭塗酥酪蜜,
一咒一燒,盡千八遍。一切災難,悉皆除滅。要在佛前作之。若取白菖蒲,
咒三七遍,繫著右臂上。一切鬥處,論義處,皆得勝他。
「若患蟲齩心」,身體有蛔蟲,牠來咬心,使令人很苦惱。「取骨魯木遮半升」,骨
魯木遮,白馬尿也。取白馬尿半升。「呪三七遍服,即差。重者一升」,這時候,「蟲如
綟索出來」,肚子裡那個蛔蟲,就像索。綟是草的名字,是昌艾色,大概是灰白色吧,
就好像索似的,就排泄出來了。
「若患疔瘡者」,「取凌霄葉」,凌霄是花的名字,取這個花的葉,「搗取汁,呪三
七遍」,「瀝著瘡上」,用這個汁,一滴一滴的滴在這個疔瘡上。這樣子,「即拔根出」,
這個疔瘡連根都拔出來了。「立差」,立刻就好了。
「若患蠅螫眼中」,這個蠅在人的眼睛中,有了事情。「骨魯怛佉濾取汁」,這個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44
魯怛佉是什麼東西呢?新驢屎也。取新驢屎的汁,「咒三七遍」,「夜卧著眼中」,「即差」,
就好了。
「或患腹中痛」,肚子痛得厲害,「和井花水」,這個井花水,我們講過。「和印成
鹽三七顆」,這個地方說出個數量,就是印成鹽三十七粒。「呪三七」二十一「遍」,「服
半升」,「即差」,就好了。
「若患赤眼者」,這個眼睛紅,「及眼中有努肉」,又長出來肉。「及有翳者」,「取
奢奢彌葉」,奢奢葉是什麼呢?枸杞葉也。「擣濾取汁」,取這個葉的汁,「呪三七」二
十一「遍」。「浸青錢一宿」,在這個汁裡面,再放青錢一宿,浸在裡邊。「更咒七遍」,
「著眼中」,「即差」,就好了。
「若患畏夜不安,恐怖出入驚怕者」,有的人夜間害怕,心裡面不安,若是一出一
入,心裡面也害怕的話,「取白線作索」,把這個白線編成索的樣子。「咒三七遍,作二
十一」個「結」。你念一遍大悲呪,就把這個索做一個結,一共念二十一遍,就做二十
一個結。「繫項」,然後把它繫在脖子上面。「恐怖即除」。「非但除怖,亦得滅罪」,就
好了。
「若家內橫起災難者」,家裡邊,忽然間發生了很多災難的事情,沒有來由的,就
是出了很多的災難。「取石榴枝,寸截一千八段」,「兩頭塗酥酪蜜」。石榴枝,一寸一
寸地截成一千八段,這一段的兩頭,塗上酥酪,塗上蜜。「一呪一燒」,念一遍大悲咒,
就燒一下。然後「盡千八遍」,要念一千八遍。一千八段,就是念一千八遍。「一切災
難,悉皆除滅,要在佛前作之」。
「若取白菖蒲,呪三七遍,繫著右臂上」。「一切鬥處」,戰鬥的地方,「論議處」,
辯論道理的地方,你就「皆得勝他」,你就能戰勝了。
若取奢奢彌葉,技柯寸截。兩頭塗真牛酥、白蜜牛酥。一咒一燒,盡一千
八段。日別三時,時別一千八遍。滿七日,咒師自悟通智也。
前後這一大段文,是說各式各樣大悲陀羅尼咒的作用。「若取奢奢彌葉枝柯寸截」,
假設你能取到奢奢彌葉的枝柯。這個奢奢彌是什麼東西呢?就是枸杞。取枸杞的葉,
取枸杞的枝,枝柯就是枝,這個樹的枝。拿到它的葉,拿到它的枝,然後一寸一寸的,
把它截斷。「兩頭」,截斷了的這個一寸一寸的奢奢彌的兩頭,「塗」上「真牛酥」。說
真牛酥,就是還假的。這是要真的。「白蜜牛酥」,我看藏經本,這個白蜜牛酥,這個
「酥」是個「酪」,「白蜜牛酪」。這個酪和酥有什麼不同呢?酪就是乳漿,當然也是經
過製煉的。酥,就是乳酪在鍋裡面煎的時候,表面上的那一層皮,凝的那一層皮,那
就叫做酥。酥和酪是不一樣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45
用這個酥酪、白蜜,塗在這個奢奢彌一截截的兩頭。然後念一遍大悲咒,用火燒
一下,「一呪一燒」。這樣子,「盡一千八段」,這麼多。「日別三時」,日別三時這個地
方,我不是太明白。或者是前面這個一千八段,這樣子念呪,經過火燒一下,以外,
還日別三時,每一天分別有三時,三個時間。「時別一千八遍」,這個三時,當然這個
時,究竟多長,也沒有細說。但是一天,除了睡覺、雜事,念一千八遍大悲咒,我們
不是太容易,也許是特別利根的人可以。
日別三時,如果是三八二十四小時,八小時念一千八遍,或者是這麼講。八小時
念一千八遍,當然有的人也可以做得到。但是另外一個本子是「時別一百遍」,不是「一
千八遍」,說是「一百遍」。若是一百遍,那就比較容易。這裡說是「日別三時」,這個
「時」,如果說一小時算時,那應該是短了。這裡面可能是長一點。晝夜是二十四小時,
分成三時,一時就是八小時。也可能是這樣的意思。
「滿七日」,七天不睡覺,也有可能。「呪師自悟通智也」,念咒的這個人,他自然
地就會得到五種神通的智慧。念大悲咒,用枸杞的葉和枝,這樣作法,作了七天,能
夠得神通。
若欲降伏大力鬼神者。取阿唎瑟迦柴,咒七七遍,火中燒。還須塗酥酪蜜。
須要於大悲心像前作之。若取胡嚧遮那一大兩,著琉璃瓶中。置大悲心像
前,咒一百八遍,塗身點額。一切天龍鬼神,人及非人,皆悉歡喜也。若
有身被枷鏁者。取白鴿糞,咒一百八遍,塗於手上。用摩枷鏁,枷鏁自脫
也。若有夫婦不和,狀如水火者。取鴛鴦尾,於大悲心像前,咒一千八遍
帶。彼即終身歡喜相愛敬。
「若欲降伏大力鬼神者」,不是一般的小鬼,是特別有力量的鬼神。你想要降伏他
的話,怎麼辦呢?「取阿唎瑟迦柴,呪七七遍」。這個阿唎瑟迦柴是什麼呢?看小字是
「木患子也」。木患就是我們拿的念珠,那個菩提子。取這個,咒七個七遍,呪七七四
十九遍。「火中燒」,用火燒一下。「還須塗酥、酪、蜜」。「須要於大悲心像前作之」,
這件事要在大悲觀世音菩薩像的前面做這件事,那麼就會成功,就能降伏這個大力鬼
神。
「若取胡嚧遮那一大兩」,這個胡嚧遮那是什麼?是牛黃。取這個牛黃一大兩,「著
琉璃瓶中」,放在琉璃瓶子裡邊。琉璃瓶就放在大悲心觀世音菩薩像的前面。「呪一百
八遍」,然後念大悲心陀羅尼一百八遍,「塗身點額」,然後用這個牛黃塗你的身體,點
在你的額頭上。「一切天龍鬼神」,天、龍、鬼神,都是非人。「人及非人,皆悉歡喜也」。
「若有身被枷鏁者」,若是一個人,犯了國法;或者沒有犯法,被冤枉了,被關在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46
牢獄裡面,有枷鎖鎖你的身體。枷就是木頭作的刑具。枷鎖鎖你的身體,你不自由了,
怎麼辦呢?「取白鴿」的「糞」,念大悲「咒一百八遍」,把白鴿的糞,「塗」在你的「手
上」。「用摩枷鏁」,這個手去摸這個枷鎖,枷鎖自然就解脫了。
「若有夫婦不和,狀如水火者」。夫婦本來是和的,不然不應該成為夫婦的。但是
什麼事情都是無常,事情有變化了,情形像水火不相容,衝突得很厲害。「取鴛鴦」的
「尾」,這是死了的鴛鴦的尾。「於大悲心像前,呪一千八遍帶」,就是念大悲咒一千零
八遍,然後把這個鴛鴦尾,戴在你的身上。「彼即終身歡喜相愛敬」。其實夫婦不和也
是很普遍,佛法是很高深,理想也是很高尚。但是佛菩薩慈悲,對於我們這個苦惱人,
日常的這些事情也照顧到,用這樣的方法,能解決這個問題。
若有被蟲食田苗,及五果子者。取淨灰淨沙,或淨水,咒三七遍,散田苗
四邊。蟲即退散也。果樹兼咒水,灑著樹上。蟲不敢食果也。
「若有被蟲食田苗,及五果子者」。農夫種的田,田已經有了苗,但是被蟲子吃了,
這件事倒是很嚴重。及五果子,就是五種果的子。我沒有去查,五種果是那五種。「取
淨灰淨沙」,取清淨的灰、清淨的沙;「或淨水」,或者清淨的水。「呪三七遍」,然後念
大悲呪,念三七二十一遍。但是藏經本子說是:「一千八遍」,那就多了,不是二十一
遍。然後把這個淨灰、淨沙,或淨水,「散田苗四邊」,散在田苗的四邊。「蟲即退散也」,
就不敢吃了。
「果樹兼呪水,灑著樹上,蟲不敢食果也」。若是種的果樹,兼呪水,這個兼字,
我不知道在這裡怎麼講?就是念大悲咒水,灑在樹上,蟲就不敢吃果了。這個地方在
藏經本上,是:果樹兼咒水,是一百八遍,乃至一千八遍,灑著樹上,蟲不敢食果也。
佛告阿難:「若為富饒種種珍寶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
以下是解釋觀世音菩薩怎麼叫做千手千眼,看以下的文,是列出來四十隻手,這
四十隻手,也就是四十個法門。千手就是一千個法門。「佛告阿難:『若為富饒種種珍
寶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阿難尊者說:「假設一個人,他希望
得到富饒,得到財富。他希望發財,得到種種的珍寶,種種的資具。資具,像我們居
住的房子,這也是資具,就是生活所需的這些其,像汽車也算是資具。你想要求得富
饒種種珍寶資具,怎麼辦呢?「當於如意珠手」,你應該修習如意珠手的法門。如意珠
手,見於一百三十八頁畫出來的就是如意珠手。這上面也是說:「經曰:『若為富饒種
種珍寶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這個地方還有一個呪:「唵,嚩日囉,嚩哆囉,吽泮
吒」,念這個咒。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47
這個意思是說,要修這個法門,你要按照如意珠手這個形相作出來,你用木,或
者是用什麼,作出來這個如意珠手的形相。放在本尊的前面,就是放在觀世音菩薩像
的前面。應該供一尊千手觀音像,然後把如意珠手作的這個形,放在觀世菩薩像的前
面。然後你就念,當然要有齋戒的基礎,要受三皈五戒,也要有齋,這個齋就是過午
不食。要澡浴清淨,你常常的要洗澡。經上說那種情形,你到廁所去,你就要洗澡,
衣服都要換。去廁所,就是你專預備一套到廁所的衣服。你到念咒的地方要結壇,那
是另一套衣服。要這樣子。你或者是規定七天,念這個咒,或者三七二十一天。以能
滿願為限,成功了,當然你就是發財了。
經上說得很明白,想要發財,可以這樣辦法。我以前是讀過這個《大悲心陀羅尼
經》,但是不是很有印象,現在因為要講,所以注意讀一讀的情形說。這裡很明白的告
訴我們發財的方法,可以這樣做。按現在的情形說,請一尊千手觀音像,也不是難事。
造如意珠手的一個形相,也不是難事。就是可以這樣念咒、持齋。可以這樣做。
若為種種不安,求安穩者,當於羂索手。若為腹中諸病者,當於寶缽手。
若為降伏一切魍魎鬼神者,當於寶劍手。
「若為種種不安,求安穩者」,那就是個人的情況,你心裡面有些不安的事情,心
裡面有壓力,或者有什麼困難,希求能夠把這些問題解決,或者心能夠平安。有什麼
辦法呢?「當於羂索手」,羂索是什麼呢?我前面講過,就是獵師去捉禽獸的一個具。
在本書的一百三十九頁畫出來,羂索手就是一個帶子,手裡面拿一個帶子,用這個帶
子去捉東西。這個也是和前面的意思一樣,也要造出一個模型,放在觀世音菩薩像前
面,然後你要受持齋戒,澡浴清淨,也要結界,然後誦咒。或者一七,或者三七,或
者多少天就成功了。
「若為腹中諸病者,當於寶缽手」。若為腹中諸病者,肚子裡面,胃腸裡面有很多
的病,醫生治不好,你就要求觀世音菩薩,念大悲咒。當於寶缽手,看一百四十頁,
寶缽手是那樣子。也像前面一樣,作一個模型,放在觀世音菩薩像前面,你念咒。
「若為降伏一切魍魎鬼神者,當於寶劍手」。若欲降伏一魍魎鬼神者,這個山精、
海怪,這些邪惡的鬼神,他們也是做一些搗亂的事情。你想降伏他也,也不是那麼容
易。這裡面說是寶劍手,看一百四十一頁,寶劍手是那樣子。也和前面意思一樣,作
一個模型,放在觀世音菩薩像前面,然後持戒,結界,念呪。
若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當於跋折羅手。若為摧伏一切怨敵者,當於金剛
杵手。若為一切處怖畏不安者,當於施無畏手。若為眼闇無光明者,當於
148
日精摩尼手。若為熱毒病求清涼者,當於月精摩尼手。
「若為降伏一切天魔神者,當於跋折羅手」。前面的魍魎鬼神和天魔神,比較起來
還是小的。天魔神,境界是大了一點。若要降伏他,得要用跋折羅手,跋折羅就是金
剛。金剛手,畫於一百四十二頁。
「若為摧伏一切怨敵者,當於金剛杵手」。若為摧伏一切怨敵,前面講過有怨敵是
怎樣的辦法,但是這裡又說出來一個法門。有怨的敵人,因為有怨,就找你的麻煩,
他要報復。你若想摧伏他,怎麼辦呢?當於金剛杵手,用這個辦法就可以解決這個問
題。此金剛杵手,見於一百四十三頁。
「若為一切處怖畏不安者,當於施無畏手」。施無畏手,見於一百四十四頁。若在
一切處都有恐怖,心裡不安,可以修施無畏手的法門。
「若為眼闇無光明者」,若為眼闇,沒有光明,失掉了光明,眼不能見了。「當於
日精摩尼手」,日精摩尼手見於一百四十五頁。
「若為熱毒病求清涼者,當於月精摩尼手」。月精摩尼手見於一百四十六頁。熱毒
的病,就是身體裡邊熱的厲害,希望能夠解除這個熱毒的病,身體感覺清涼,要修月
精摩尼手的法門。
若為榮官益職者,當於寶弓手。若為諸善朋友早相逢者,當於寶箭手。若
為身上種種病者,當於楊枝手。若為除身上惡障難者,當於白拂手。若為
一切善和眷屬者,當於胡瓶手。若為辟除一切虎狼豺豹諸惡獸者,當於旁
牌手。若為一切時處好離官難者,當於斧鉞手。
「若為榮官益職者,當於寶弓手」。官是一種榮耀的事情,這裡面就是升官。你希
望作官,希望官能高昇。益職就是你的權力大,管的事情多。當於寶弓手,修寶弓手
的法門。見於一百四十七頁,修寶弓手的法門就可以了。
「若為諸善朋友早相逢者,當於寶箭手」。自己和好朋友不在一起,希望能夠聚會,
能早一天大家能夠會合在一起,就要修寶劍手的法門,見一百四十八頁。
「若為身上種種病者,當於楊枝手」。你的身上有很多病,醫生看不好,你當修楊
枝手的法門。「若為除身上惡障難者,當於白拂手」。若是自己的身上有很多的惡障,
有很多的難,有各式各樣的情形,你應當學習、修行白拂手的法門,見一百五十頁。
「若為一切善和眷屬者,當於胡瓶手」。若為一切,這個「為」也等於是希求的意
思。若是你希求你的眷屬與你都好,與你和,與你好,大家不是怨家,不是惡的,不
衝突。你就修胡瓶手的法門,見一百五十一頁。
「若為避除一切虎狼豺豹諸惡獸者,當於旁牌手」。若為避除,避除也就是破除,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49
也等於是避免。避免遇見虎、豺、狼、豹等惡獸的危險。當於旁牌手,旁牌手見於一
百五十二頁,修這個法門就可以好了。
「若為一切時處好離官難者,當於斧鉞手」,見於一百五十三頁的斧鉞手。一切時
處好離官難者,平常的老百姓,有的時候,人與人之間不和。我看作官的人也是一樣,
他們官和官,有的時候也有衝突,也有很多的苦惱。這個人,如果他是佛教徒,他也
相信觀世音菩薩的話,他可以修斧鉞手的法門,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若為男女僕使者,當於玉環手。若為種種功德者,當於白蓮華手。若為欲
得往生十方淨土者,當於青蓮華手。若為大智慧者,當於寶鏡手。若為面
見十方一切諸佛者,當於紫蓮華手。若為地中伏藏者,當於寶篋手。
「若為男女僕使者,當於玉環手」。若為這個「為」也就是求,他想要有男女的工
人,為他做事,很困難,很不容易找到,你就修玉環手的法門,見於一百五十四頁。「若
為種種功德者,當於白蓮華手」。若是一個人,想要成就各式各樣的功德;或者自己的
福德智慧不足,想要修行種種功德;或者是為利益眾生,發了菩提心,要成就眾生。
我本身的功德不夠,我要成就種種功德。當於白蓮華手,要修這個法門,見於一百五
十五頁。
「若為欲得往生十方淨土者,當於青蓮華手」。你若不高興在這個地方住,願意到
十方的佛世界。十方的佛世界,是清淨、安樂的地方,是容易修行的地方,應該怎麼
辦才能去呢?當於青蓮華手,見一百五十六頁,要修這個法門。
「若為大智慧者,當於寶鏡手」。若是一個人希望成就大智慧,感覺到自己沒有智
慧,希望我能夠成就大智慧,就應該修寶鏡手的法門。這是很重要,我們人,多數是
一般的智慧,大智慧不容易,有大智慧的人,不是很多,所以這個法門倒是很需要。
「若為面見十方一切諸佛者,當於紫蓮華手」。我們是肉眼,有天眼的人,稍見得
廣一點。但是凡夫的天眼還不是太廣大,若我們不僅希望看見佛菩薩的像,還希望能
夠真實地看見了十方一切佛的話,當於紫蓮華手,應該修這個法門,這個也是不可思
議。
若為地中伏藏者,當於寶篋手」。這就是大地裡邊有很多寶藏,有很多,但是我們
不知道,所以沒有辦法取得。你若想要求得地中的寶藏,當於寶篋手,你修這個法門
就可以成功。
若為仙道者,當於五色雲手。若為生梵天者,當於軍持手。若為往生諸天
宮者,當於紅蓮華手。若為辟除他方逆賊者,當於寶戟手。若為召呼一切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50
諸天善神者,當於寶螺手。若為使令一切鬼神者,當於髑髏杖手。若為十
方諸佛速來授手者,當於數珠手。
「若為仙道者,當於五色雲手」。仙道是什麼呢?就是修四禪八定以後,再修五種
神通,這個時候就是屬於仙道。若加上般若波羅蜜,那就成佛道。現在說是,若想成
就仙道,怎麼辦呢?當於五色雲手,修五色雲手的法門,見一百六十頁。由這個五色
雲手,你就可以成就四禪八定,能得五種神通。
「若為生梵天者,當於軍持手」。若是你不願意在欲界裡生活,想要到色界天梵天,
怎麼辦呢?當於軍持手,你就修軍持手的法門,見一百六十一頁。軍持翻到中國話就
是瓶子。
「若為往生諸天宮者,當於紅蓮華手」。前面說生梵天,是色界天。這個諸天宮可
能是欲界天。你應該修紅蓮華手的法門。
「若為避除他方逆賊者,當於寶戟手」。這一共是四十手,前面已經講過二十五手,
現在是第二十六。若為避除他方逆賊,這可能是說政府的高官,或者是司令官。在他
方有造反的人,或者是有賊。為了盪平他,觀世音菩薩也為這件事說了一個法門。是
什麼呢?當於寶戟手,正適合修行寶戟手的法門。這個寶戟手,是在一百六十三頁。
我們昨天講的,比較具體一點,就是要供觀世音菩薩像,也要供阿彌陀佛像,然後弄
一個寶戟手的型,供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然後誦咒。或者是七天,或者是三七二十一
天,或者是多少天,就會成功。若是為了掃盪他方的逆賊,應該修寶戟手的法門。
「若為召呼一切諸天善神者,當於寶螺手」。寶螺手見於一百六十四頁。若為召呼
一切諸天善神,這就是本身有什麼恐怖的事情,需要召請諸天善神來守護、保護你的
安全。這樣子,應該修那一個法門呢?當於寶螺手,見一百六十四頁。也是作一個圖
形,供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然後就誦咒,就有效。召呼一切諸天善神,我以前聽人說
一件事,我們不要說他的名字。就是他舉辦禪七的時候,他恐怕會有事情,他就特別
請一個神來保護這個禪七的安全,密宗都有這種事情,《大悲心陀羅尼經》也說到這個
法門。
「若為使令一切鬼神者,當於髑髏杖手」。若是你想要使令鬼神為你辦事。當然是
人所不能辦的事,鬼神能辦。你命令鬼神給你辦這件事,鬼神怎麼會聽你召呼呢?當
於髑髏杖手,你修這個法門,鬼神就聽你的命令,他就會給你辦一些別人辦不到的事
情。這個事情,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為一切的佛教徒宣說這樣的法門,佛教徒
可以這樣學習。不過,按前面的文說出來的情形,都是應該有齋戒,要有齋,就是過
午不食;而還要能持戒,持五戒,或者持八戒,或者持菩薩戒。這樣不管做什麼事情,
都是於人有利益,不會有害於人的事情。尤其是不妄語戒,若是有一點不真實,那還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51
是有問題。
「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授手者,當於數珠手」。假設一個人,他希望十方諸佛速來授
手者。「授手」在不空三藏翻譯的《大悲心陀羅尼經》,還有其他同一性質的經論上,
說諸佛授手的意思,是使令你不恐怖,是這樣的意思。但是在《十六觀經》上也有授
手這句話,那是接引你到佛世界去的意思。現在這個地方,我看,令無恐怖的意思是
含攝在內。可能是一個人,他不願意繼續住在這個世界,對於這個世界的厭離心特別
強,他想要現在就離開這裡。這時候他就希望速來授手,希望十方諸佛趕快來接引我
到佛世界。應該這樣解釋比較好。說是這個眾生,他希望十方諸佛能夠儘快地來接引
我到佛世界,如果你歡喜這樣,當於數珠手,見於一百六十六頁,修這個法門。修這
個法門就可以成功,可以滿願。
若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聲者,當於寶鐸手。若為口業辭辯巧妙者,當於寶
印手。若為善神龍王常來擁護者,當於俱尸鐵鉤手。若為慈悲覆護一切眾
生者,當於錫杖手。若為一切眾生常相恭敬愛念者,當於合掌手。若為生
生之處不離諸佛邊者,當於化佛手。若為生生世世常在佛宮殿中,不處胎
藏中受身者,當於化宮殿手。
「若為成就一切上妙梵音聲者,當於寶鐸手」。若是一個人,他希望成就上妙的梵
音聲。就是這個人感覺自己的喉嚨發出來的聲音不妙,希望聲音妙一點,希望聲音好
一點,怎麼辦呢?當於寶鐸手,你修這個法門就成功了。《高僧傳》上也說到,在南北
朝時代,有長於梵唄的法師。據《高僧傳》上看,那些梵唄的法師,當然和現在不同。
那些梵唄的的法師,通達佛法,也有世間的知識。他們在梵唄的前後,會說一段佛法,
國王、大臣也很歡喜這件事,所以請這些法師梵唄,聲音妙得不得了,不但辭句妙,
聲音也是妙。所以那個時代的佛法興盛,有道的高僧多,其實也有很多各式各樣的法
師,種種的因緣,佛法才興盛。
這裡邊,觀世音菩薩也能幫我們這個忙,聲音不妙,你修寶鐸手的法門,聲音就
妙了。梵音,在印度說梵音,是指色界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都稱之為梵,
不是欲界天。色界天上,梵天王的音聲,叫梵音,那是特別微妙的音聲。
「若為口業辭辯巧妙者,當於寶印手」。這個寶印手,見一百六十八頁。若是一個
人,他希望辯才巧妙。語言的功能,當然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憑語言文字。有人長
於這件事,有人就是笨一點。笨一點不要緊,當於寶印手的法門去修行、學習,也就
可以改善自己,能得到無礙的辯才。
「若為善神龍王常來擁護者,當於俱尸鐵鉤手」。若是你希望善神來擁護,若是你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52
希望龍王常來擁護,來保護你,作你的大護法,怎麼辦呢?當於俱尸鐵鉤手。俱尸,
是印度話,翻到中國話就是召集的意思。召集善神、龍王,為你作擁護者。修這個俱
尸鐵鉤手的法門就可以了。
「若為慈悲覆護一切眾生者,當於錫杖手」。覆護就是愛護,愛護一切眾生。感覺
到一切眾生很苦惱,應該愛護、慈悲他,解決他的苦惱,為他謀求安樂。有這樣的心
腸,就是慈悲覆護一切眾生。若為慈悲覆護一切眾生者,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
人,他的理智上認為:我應該慈悲覆護一切眾生。但是事實上我這個慈悲覆護的心情
就是生不起來,對一切眾生的苦惱,我就不能有慈悲覆護的意思。但是想要有這樣的
心情,當於錫杖手,你就修錫杖手的法門,你這個大悲心就生起來了。錫杖手,見一
百七十頁。
「若為一切眾生常相恭敬愛念者,當於合掌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一個
人不能和任何人建立起好的關係,任何人和他都不合。他沒有朋友,希望與任何人都
能互相恭敬愛念,你想要這樣子,你想要為一切眾生都恭敬愛念你的話,當於合掌手,
見一百七十一頁,你修這個法門,你和很多人就建立了好的因緣。
聽人傳說,說是有一位法師講經的時候,沒人來聽。沒有人來聽,怎麼辦呢?他
就請問年紀大的老法師,老法師說:「你現在年紀還輕,不要著急去講經,你先與大眾
結緣。怎麼結緣法呢?買一些米,到山林裡餵這些鳥,然後你就回向,將來你講經的
時候,就會有人來聽」。這是老法師給他出的主意。後來他年紀大了,他到各處講經,
就有很多年青人來聽他講經,有這種事情。這裡邊,若為一切眾生常相恭敬愛念者,
這個意思也可以包含在內。
「若為生生之處不離諸佛邊者,當於化佛手」。若是一個人,他希望生生所生的地
方,都不離開諸佛邊,常能見佛。生生世世常能見到佛,希望這樣的話,怎麼辦呢?
當於化佛手,你修化佛手這個法門,見一百七十二頁。這件事倒很重要,能見到佛,
是栽培善根,得無上菩提的重要因緣。
「若為生生世世常在佛宮殿中,不處胎藏中受身者,當於化宮殿手」。若是你想要
生生世世常在佛宮殿中,就是化生在佛的宮殿中,為佛弟子,去親近佛。不處胎藏中
受身者,不要處在胎藏裡邊來成就他這個身體,這是胎生,就是處在胎藏裡邊,逐漸
地成就他這個身體。處在胎藏,這都是欲界裡邊的人,都是這樣子。如果你相信佛法,
你逐漸地感覺到人的身體不是那麼好,就厭煩胎生受生的方式,願意化生到佛的宮殿
中,那怎麼辦呢?當於化宮殿手,你修化宮殿手的法門。化宮殿手,就是宮殿裡面有
化佛。你把這個圖形作好了,把它放在觀世音菩薩像前,然後誦咒,就可以滿願了。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53
若為多聞廣學者,當於寶經手。若為從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轉者,
當於不退金輪手。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摩頂授記者,當於頂上化佛手。若為
果蓏諸穀稼者,當於葡萄手。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條,今粗略說少耳。
「若為多聞廣學者,當於寶經手」。若是你歡喜博學多聞,世間法、出世間法,你
都能夠學習,或者得悟聖道,得悟第一義諦,叫多聞。這樣子,當於寶經手,你應修
寶經手的法門,你就可以滿願。寶經手,寶是讚歎經的意思。佛菩薩的語言,是有真
理的,能令人得悟聖道,所以稱之為寶。
「若為從今身至佛身,菩提心常不退轉者,當於不退金輪手」。若是一個人,他希
望從現在這個身體,一直到將來成佛的那個身體。這是很久遠的一段時間,在這麼長
的時間內,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心,是願的意思,菩提願。就是希望成就聖道的
志願,這個志願常能不失掉。像我們常常學習佛法,常常拜佛,也就自然而然的會有
菩提願,感覺到聖人是最理想的,凡夫不大好,這個菩提心會生起來。但是有的時候
又會忘掉,又把菩提心忘掉了,不是太願意轉凡成聖,覺得凡夫的生活也不錯,就會
失掉菩提心。失掉菩提心,也就不願意去作聖人,這樣就很難在佛法裡面有進步。沒
有這個願,這個人也就不可能去栽培善根,就很難有安樂的日子。所以這個人感覺到
這樣的日子不好,就願意菩提心不退。怎麼辦法呢?當於不退金輪手,金輪手,見於
一百七十五頁。修這個法門,你發的菩提願就不退了。長時期地不退,你就會有時間
栽培善根,不會說沒有時間。常常栽培善根,逐漸栽培,善根多了,你也就容易轉凡
成聖。若是有的時候有菩提心,有的時候沒有,菩提心不堅固,那個時候栽培的善根
也不太好,那是佛菩薩所不歡喜的事情。
「若為十方諸佛速來摩頂授記者,當於頂上化佛手」。若是你希望十方世界的佛,
能夠很快地到你這裡,來摩你的頂,為你授記。授記這句話,就是說你什麼時候可以
得無生法忍,或者說你什麼時候可以成佛,這都叫做授記。你希望成就這件事,當然
這個是已經有修行的人,才會有這種事。怎麼辦呢?當於頂上化佛手,你就是修這個
法門,見一百七十六頁。
頂上,應該說是你修這個法門的作用,佛就會來摩頂,為你授記,所以叫頂上化
佛手。
「若為果蓏諸穀稼者,當於葡萄手」。若是你希望你的田地裡面,所種植的穀稼,
都能夠豐收,不會被蟲,及種種的天災破壞,你應該修葡萄手的法門。蓏,是什麼意
思呢?植物的果實,有核的,叫做果,沒有核的果實,叫做蓏。像我們日常吃的黃瓜,
或者小青瓜那一類的,那就是沒有核。其他的有些東西,它就是有核的。有核的,叫
果;無核的,叫蓏。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54
「如是可求之法有其千條,今粗略說少耳」。如是,像前面說的四十個手,是眾生
所願意希求成就的事情,一共有一千條,正好是千手千眼的意思。現在只粗略地說這
麼一少份。像前面說的,第一條是說發財的辦法,你想發財,就是修如意珠手,「若為
富饒種種珍寶資具者,當於如意珠手」,可以令人發財。夫妻不和,他也有辦法,能令
你和。能令你長壽、健康。有病,也有種種辦法,能使令你的病痛解除。有病的,能
治病,令你身體健康,能令你發財,令你家裡和順。世間上的事情,還希望什麼呢?
就是這麼多。上面也有令你昇官的事情,其中也些修習佛法,作種種功德的事情。雖
然是少分,但其大意,也算是具足了。
日光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者,說大神咒而擁護之。南無勃陁瞿那迷
南無達摩莫訶低南無僧伽多夜泥底哩部畢薩咄檐納摩誦此咒滅一切罪。亦
能辟魔,及除天災。若誦一遍,禮佛一拜。如是日別三時,誦咒禮佛。未
來之世,所受身處。當得一一相貌端正,可喜果報。
「日光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者,說大神咒而擁護之」。日光菩薩、月光菩薩是
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弟子,前面的文提過。這裡又說,日光菩薩為受持大悲心陀羅尼的
人,為常常誦大悲呪的人。說大神咒而擁護之,說這個呪來擁護這個人,這個咒是怎
麼樣的呪呢?「南無勃瞿那迷南無達摩莫訶低南無僧伽多夜泥底哩部畢薩咄檐納摩」。
「誦此呪」能「滅一切罪」,能把罪過息滅。「亦能辟魔」,也就是能夠驅逐魔鬼。「及
除天災」,及能除去天的災難。「若誦一遍,禮佛一拜」,拜釋迦牟尼佛,一拜;或者拜
阿彌陀佛,一拜;或者拜藥師琉璃光如來,一拜。
「如是日別三時」,一天裡面,你分出來三個時間。「誦呪禮佛」,可以誦咒,還可
以拜佛。「未來之世,所受身處」,你所成就的身體,在那個地方又成就了一個身體。「當
得一一相貌端正」,將來在什麼地方得到果報,得到一個生命體,得到一個身體的時候。
不管那一生,你的相貌都是很端正的。「可喜果報」,人看見都是很歡喜,你會得到這
樣的果報。
若是不相信宗教,他的相貌如果是醜陋,他當然也會希望相貌端正,他若不相信
宗教,我看他沒有一點辦法。你相信了佛教,我看,相信佛教是最好。相信了佛教,
所有不如意的事情,都可以改變,改變成你最滿意、最理想、最歡喜的果報,都可以
成就。現在念這個咒,會有這樣的好處。
月光菩薩,亦復為諸行人,說陀羅尼咒而擁護之。深低帝屠蘇吒阿若蜜帝
烏都吒深耆吒波賴帝 耶彌若吒烏都吒 拘羅帝吒耆摩吒沙婆訶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55
誦此咒五遍,取五色線,作咒索,痛處繫。此咒乃是過去四十恆河沙諸佛
所說。我今亦說。為諸行人作擁護故。除一切障難故。除一切惡病痛故。
成就一切諸善法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
「月光菩薩,亦復為諸行人,說陀羅尼呪而擁護之」。前面說日光菩薩,這裡說月
光菩薩,他也為諸修行人,也就是念大悲咒的人,說陀羅尼咒而擁護之。這個呪是「深
低帝屠蘇吒阿若蜜帝烏都吒深耆吒波賴帝耶彌若吒烏都吒拘羅帝吒耆摩吒沙婆
訶」。「誦此咒五遍,取五色線」,誦這個呪五遍,取五顏色的線。「作咒索」,作呪索,
看第二十五頁第一行:「爾時觀世音菩薩告梵天言:『誦此咒五遍,取五色線作索』」。
作索就是作一個繩,用五種顏色的線,作一個繩。然後「咒二十一遍」,念大悲呪二十
一遍。「結作二十一」個「結」,就是打一個釦。念一遍,結一個釦,念二十一遍,結
二十一個釦。「繫項」,把它繫在脖子上,這就是咒索。
現在這裡說,誦月光菩薩說的咒五遍,取五種顏色的線,五種顏色,就是青、黃、
赤、白、黑,作咒索。「痛處繫」,你的身體那裡痛,你就把這個索繫在那裡。「此咒乃
是過去四十恆河沙諸佛所說」。「我今亦說」,就是月光菩薩,他說:我現在也說這個呪。
「為諸行人作擁護故」,什麼原因要說呢?就是為了一切修行人,給他作擁護,要保護
他。保護什麼呢?「除一切障難故」,能消除一切的障礙,一切困難。你做種種功德,
你有困難,有些不如意的事情。這個咒能夠消除去這些事。
「除一切惡病痛故」,它也能夠消除去惡病痛。這個惡病,醫生沒有辦法治療,念
這個咒,能使令惡病痛也消除。「成就一切諸善法故」,這個咒能幫助你成就很多很多
於人有利益的事情,都能做成功。「遠離一切諸怖畏故」,一切恐怖都解脫了,不恐怖
了。
佛告阿難:「汝當深心清淨,受持此陀羅尼。廣宣流布於閻浮提,莫令斷絕。
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一切患苦縈身者,以此陀羅尼治之,無有
不差者。此大神咒,咒乾枯樹,尚得生枝柯華果。何況有情有識眾生,身
有病患,治之不差者,必無是處。
「佛告阿難:『汝當深心清淨,受持此陀羅尼』」。這時候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又招
呼阿難尊者,對他說:「你當深心清淨,受持此陀羅尼」。心清淨就是煩惱不活動,這
時候就是心清淨。深心清淨,就是心清淨的時候,其他一切的事情,都不能夠影響你,
那就是深心清淨。按我們凡夫來說,這就是深心清淨。如果是聖人,那是我們凡夫辦
不到的。受持此陀羅尼。深心清淨,這樣深刻地,也就是堅固的清淨心,來受持大悲
陀羅尼咒,天天的誦大悲呪。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56
「廣宣流布於閻浮提」,廣博地宣揚,流布在我們居住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來弘揚
大悲心陀羅尼咒。廣宣流布,就是勸導一切人念大悲咒。「莫令斷絕」,不要令大悲咒
停了,沒有人讀了,沒有人念了,不要這樣。「此陀羅尼,能大利益三界眾生」,大悲
心陀羅尼咒能大利益三界的眾生,不是小小的利益。什麼叫做小利益?什麼叫做大利
益?我簡單說一個例子,譬如說我現在有病,我去看醫生,這個醫生不錯,把我的病
治好了。但是過了幾天,或者過了幾個月,我又有病了,還是那個病,我還要再看醫
生,不然還不行,醫生把我的病看好,這叫小利益。大利益,就是醫生把你的病看好
了,永久不會再有病了,這是大利益。
佛法的利益就是永久的,你若成功了,永久不會再有病了,永久不會再有苦惱。
所以佛法的利益是大利益。念《大悲心陀羅經》,念大悲心陀羅尼咒,能令你得大利益。
就是你成就了一種功德以後,永久不會失掉,你的健康若成就,永久不會再有病了。
所以佛法是真實能大利益一切眾生。三界,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
「一切患苦縈身者,以此陀羅尼治之」。一切患苦,很多的病痛,很多的苦惱。縈
身,就是纏在你的身上,病很難治。用此陀羅尼就可以治療。「無有不差者」,沒有治
不好的。念大悲咒能治一切病。「此大神呪,呪乾枯樹,尚得生枝柯花果」,樹乾了,
枯萎了,你念大悲咒來咒它,這個乾枯樹又興興向榮了,它又生出枝幹,又開花結果
了。這個樹是無情物,還能這樣子,「何況有情有識」的「眾生」呢!「身有病患,治
之不差者」,治不好的,更能夠治好。「必無是處」,若沒能把病治好,沒有這個道理。
就是念大悲咒,一定能治療一切病。
善男子,此陀羅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議。不可思議,歎莫能盡。若不過去
久遠已來,廣種善根。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何況得見。汝等大眾,天人龍
神,聞我讚歎,皆應隨喜。若有謗此咒者,即為謗彼九十九億恆河沙諸佛。
若於此陀羅尼生疑不信者,當知其人,永失大利。百千萬劫,常輪惡趣,
無有出期。常不見佛,不聞法,不覩僧。一切眾會菩薩摩訶薩,金剛密跡,
梵釋四王天龍鬼神,聞佛如來讚歎此陀羅尼。皆悉歡喜,奉教修行。
「善男子,此大悲心陀羅尼威神之力,不可思議」。大悲心陀羅尼呪的威神力量,
我們凡夫,乃至二乘人,都不可以思惟,想像不到。「不可思議」,又重說一遍不可思
議,表示它的微妙。「歎莫能盡」,你讚歎它,也讚歎不完。「若不過去久遠已來,廣種
善根」。假設一個人在過去時代,久遠以來,沒有廣種善根,沒有栽培過善根,沒有做
過好事。「乃至名字不可得聞」。不要說大悲咒,就是大悲咒的名字也聽不到,「何況得
見」呢!「汝等大眾,天人龍神,聞我讚歎」,釋迦牟尼佛說:「你們大眾,或者天,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
157
或者是人,或者是龍神,聞我讚歎大悲咒」,「皆應隨喜」,都應該隨順歡喜,生歡喜心。
「若有謗此呪者」,假設有人譭謗大悲心陀羅尼咒,說種種的壞話。「即為謗彼九
十九億恆河沙諸佛」,這在第二十五頁第二行說:「此陀羅尼,是過去九十九億恆河沙
諸佛所說」。即為謗彼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就是謗毁九十九億恒河沙諸佛。因為是九
十九億恆河沙諸佛說的陀羅尼咒,是利益一切修行人的,你若謗毁這個咒,就是謗毁
這麼多的佛。謗毁一位佛,罪過就不得了,若謗毁這麼多的佛,還了得!
所以,「若於此陀羅尼生疑不信者,當知其人,永失大利」,這個人就永久失掉了
大的利益。「百千萬劫,常淪惡趣」。這麼長的時期內,常在三惡道裡面流轉,在三惡
道裡面受苦。「無有出期」,他沒有跳出來的時間,不能得解脫。「常不見佛,不聞法,
不覩僧」,很長的時間,他不能見到佛,也不能聽聞佛法,也看不見出家的修行人。
「一切眾會菩薩摩訶薩,金剛密跡」,「梵釋四王」,梵天王和釋提桓因,和四大天
王,和一切的「天、龍」及「鬼神」,「聞佛如來」,聞釋迦牟尼佛「讚歎此」大悲「陀
羅尼」咒。「皆悉歡喜,奉教修行」,都發了歡喜心。奉教,就是隨順釋迦牟尼佛的教
導,修行大悲心陀羅尼的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