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30日 星期四

天臺智顗《法華三昧懺儀》釋濬慧

天臺智顗《法華三昧懺儀》釋濬慧





本論文永久網址: 
研究生:莊秀月(釋濬慧)
研究生(外文):Hsiu-yue Chuang
論文名稱:天臺智顗《法華三昧懺儀》的特殊義涵與實踐法門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Particular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of Tien-tai Chih-I's Fahua Sanmei Chanyi
指導教授:尤惠貞*
指導教授(外文):Huei-jen Y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南華大學
系所名稱:宗教學研究所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4
中文關鍵詞:無相懺有相懺智顗慧思正觀實相一心三觀圓頓止觀一念三千十境十乘《法華三昧懺》慧文開權顯實

面對現代人所遭遇的諸多身心障礙問題,應如何正視生命存在之意義,適切地對應現實生命中的各種病態,進而尋求可能的解決之道,其離苦得樂,轉迷成悟,匡正社會,利樂人群,實是當務之急。然而,面臨社會的混亂,應如何正視現時生命之教育,使生命融合「懺悔」之觀心法門,真正相應地契入其義理而如實地實踐及「圓觀一念心」 的具體觀行,是不可忽視的真實問題,亦即如何藉由懺悔的真實妙義,才能相應於「現實生命教育」,而使之身心清淨,解脫自在。又如何以生命教育度化眾生的悲智精神,具體落實佛教之人間修證,普及於社會的各個階層教育倫理道德上,淨化民心,而如實觀照「一念心」的修證,當是「現實生命」教育所急須發展的方向。
  
  佛教之修證道場在於現實世間一切事物之中,吾人身心淨化及修養工夫必須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具體之實踐,並且於觀照「一念心」,相應於現實生命與修證實踐觀行。其因今日眾生業障深重,不堪耐苦,恐難修持,除了依循現實生命之如實境界,時時觀照當下的每「一念心」,針對生活中的煩惱執著習氣與虛妄分別心,如實地省思,而破除妄惑,且能向造業之根源「意根」起至誠的懺悔,藉由「懺悔」具體的修證,於改往修來的工夫中,更發起菩提心,次第向上進修,去除一切障礙,使身心無染着,則不僅使自己身心莊嚴亦能利及於眾生,即能達成生命的轉化,得解脫自在。
  
  本論文主要是結合有關天台《法華三昧懺儀》的實踐修證與特殊義涵作進一步的探討,亦即從法華圓融妙義的中道思想進路,尤其是智者大師所提倡的《法華三昧懺儀》之圓頓觀行及實踐工夫,具體論證《法華三昧懺儀》之義理與觀行對於現實生命所蘊含之特質,從中或可尋出作為現實生命教育實際修證之參考與依循,以及期望對於本文的深入研究,憑藉智者大師深妙圓融的高超思想,以所撰寫的《法華三昧懺儀》之「理事相融」、「圓融實相」義理,具體深入目前盛行的禮懺儀式中,使大乘懺法之修持法門能被人所重視與盛行,並且能深化拜懺的思惟與作法,由此彰顯懺法之理論與實踐之殊義,以展現大乘懺法之風貌。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範圍 4
一、研究方法 4
二、研究範圍 6
第三節 歷來學界研究成果概述 8
一、天台思想部份 8
二、天台懺法部份 11
第四節 全文架構與預期成果 13
 
第二章 智顗大師時代背景及其思想淵源 19
第一節 智顗大師之思想及時代背景 19
一、時代背景及師承淵源 19
二、思想要義 25
第二節 智顗大師對懺悔、戒律及禪觀之觀解 29
一、智顗對懺悔之觀解 29
二、智顗對戒律之觀解 33
三、智顗對禪定之觀解 37
四、懺悔、戒律及禪觀之相輔相成 40
 
第三章《法華三昧懺儀》之義理根據 43
第一節 《法華三昧懺儀》所依之經典 43
一、《法華經》開權顯實與唯一佛乘 43
二、《法華三昧懺儀》與《法華經》之關係 48
三、《法華三昧懺儀》與《普賢觀經》之關係 54
第二節《法華三昧懺儀》思想溯源與開展 60
一、《法華三昧懺儀》之形成背景 60
二、《法華三昧懺儀》實相思想的依據與開展 68
 
第四章 《法華三昧懺儀》之特殊義涵 73
第一節 《法華三昧懺儀》結構與內容分析 73
一、行法組織結構之內涵 73
二、儀禮規範及影響 78
第二節 《法華三昧懺儀》「無相懺」之殊義 84
一、「無相懺」之理觀義涵 84
二、「事懺」與「理懺」相融 87
三、《法華三昧懺儀》之修證相 93
第三節 《法華三昧懺儀》與當代盛行懺法《慈悲三昧水懺》、《梁皇寶懺》、《大悲懺》之對比 96
一、《慈悲三昧水懺》之懺法 97
二、《梁皇寶懺》之懺法 101
三、《大悲懺》之懺法 104
四、《法華三昧懺儀》與當代盛行懺法之對比 108
 
第五章《法華三昧懺儀》之實踐觀行 113
第一節 逆順十心與六根懺悔 113
一、逆順十心之具體觀行 113
二、六根懺悔之實踐方法 118
第二節 從「懺悔」之修證談「圓觀一念心」之觀行 123
一、「意根」懺悔之修證工夫 123
二、「圓觀一念心」之具體觀行 129
 
第六章 結論 143
一、《法華三昧懺儀》之實踐義涵 143
二、《法華三昧懺儀》之殊義及其影響 144
三、《法華三昧懺儀》與「現實生命」修證之相應合 145
四、《法華三昧懺儀》修持法門盛行之展望 147
 
參考文獻 149
一、佛教經典 149
二、中文佛學著述 150
三、日文佛學著述 152
四、學位論文 153
五、期刊論文 153

一、佛教經典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冊9。
 
(姚秦)龍樹造、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大正藏》冊26。
 
(姚秦)鳩摩羅什譯,《思惟.法華三昧觀法》,《大正藏》冊15。
 
(東晉)僧伽提婆譯,《增一阿含》,《大正藏》冊2。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勝鬘方廣經》,《大正藏》冊12。
 
(梁)諸法師集撰,《慈悲道場懺法》,《大正藏》冊45。
 
(陳)世親菩薩造,《佛性論》,《大正藏》,冊31。
 
(陳)慧思說,《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大正藏》冊46。
 
(陳)慧思說,《法華經安樂行義》,《大正藏》冊46。
 
(陳)慧思說,《大乘止觀法門》,《大正藏》冊46。
 
(陳)慧思撰,《南獄思大禪師立誓願文》,《大正藏》冊46。
 
(隋)智顗撰,《三觀義》,《大正藏》冊12。
 
(隋)智顗說,《法華玄義》,《大正藏》冊 33。
 
(隋)智顗說,《摩訶止觀》,《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說,《菩薩戒義疏》,《大正藏》冊40。
 
(隋)智顗撰,《四教義》,《大正藏》冊46。
 
(隋)智顗撰,《法華三昧懺儀》,《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說,《釋禪波羅蜜》,《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說《方等三昧行法》,《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說,《六妙法門》,《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述,《觀心論》,《大正藏》冊46。
 
(隋)智顗述,《菩薩戒義疏》,《大正藏》冊40。
 
(隋)智顗說《觀音玄義》,《大正藏》冊34。
 
(隋)智顗說《請觀音疏》,《大正藏》冊39。
 
(隋)灌頂撰,《天台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冊50。
 
(隋)灌頂纂,《國清百錄》,《大正藏》冊46。
 
(唐)湛然述,《法華玄義釋籤》,《大正藏》冊33。
 
(唐)湛然撰,《法華三昧行事運想補助儀》,《大正藏》冊46。
 
(唐)湛然撰,《止觀輔行傳弘訣》,《大正藏》冊46。
 
(唐)湛然撰,窺基撰,《法華玄贊》,《大正藏》冊34。
 
(唐)玄奘譯,《阿毘達摩大毘婆沙論》,《大正藏》冊27。
 
(唐)知玄著,《慈悲三昧水懺》,《大正藏》冊45。
 
(唐)道宣撰,《續高僧傳》,《大正藏》冊50。
 
(唐)道宣撰,《廣弘明集》,《大正藏》冊52。
 
(唐)般剌蜜帝譯,《楞嚴經》,《大正藏》冊19。
 
(宋)曇無蜜多譯,《普賢觀經》,《大正藏》冊9。
 
(宋)知禮集,《大悲懺》,《大正藏》冊46。
 
(宋)知禮撰,《修懺要旨》,《大正藏》冊46。
 
(宋)知禮撰,《金光明經文句記》,《大正藏》冊39。
 
(宋)志磐撰,《佛祖統紀》,《大正藏》冊49。
 
(宋)遵式說,《天竺別集》,《卐續藏經》冊101。
 
二、中文佛學著述
 
太虛大師著,唐曜 編解,《法華經教釋》佛光出版社,1979 年初版。
 
尤惠貞,《天台宗性具圓教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天台哲學與佛教實踐》,嘉義:南華大學出版,1999。
 
王雷泉譯,《摩訶止觀》,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7。
 
平川彰、林保堯譯,《法華思想》,台北:佛光文化出版社,1998。
 
玉城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開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7。
 
方東美,《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文化公司, 1988。
 
牟宗三,《佛性與般若》,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77。
 
-----------《圓善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出版,1985。
 
安藤俊雄、演培法師譯,《天台性具思想論》,台北:天華出版社,1987。
 
安藤俊雄、蘇榮焜譯,《天台學--根本思想及開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8。
 
李志夫,《妙法蓮華經玄義》,台北:中華佛教文獻出版,1997。
 
吳汝鈞,《天台智顗的心靈哲學》,台北:商務出版社,1999。
 
--------,《佛學研究與方法論》,台北:臺灣書局,1996 增定版。
 
郭朝順,《天台智顗的詮釋理論》,台北:里仁書局,2004 初版。
 
蘇榮焜,《法華玄義釋譯》,台北:慧炬出版社,2002。
 
陳英善,《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東初出版,1995。
 
張曼濤,〈天台典籍研究〉《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8 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張曼濤,〈天台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7 冊,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潘桂明,《智顗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董平,《天台宗研究》,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2。
 
管野博史著、孝順師譯,《法華經》永遠的菩薩道,台北:般若文教基金會出版,2005。
 
鎌田茂雄著、轉瑜譯,《天台思想入門》,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
 
釋印順,《中國佛教瑣談-》台北:正聞出版社,1993。
 
釋法藏,《天台禪法的特質---兼論法華三昧懺儀》之修持,南投:僧伽林出版。2004。
 
釋法藏編註,《法華三昧懺儀輔行集註》,南投:僧伽林出版社,1996。
 
釋演培述,《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89。
 
釋聖嚴,《天台思想論集》,現代佛教學術叢刊57,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
 
釋靜權,《天台宗綱要》,台北:佛教出版社,1990。
 
釋慧獄,《天台教學史》,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1993。
 
釋慧廣,《懺悔的理論與方法》,高雄:解脫道出版社,1993。
 
三、日文佛學著述
 
大野榮人,《天台止觀成立史的研究》,京都:法藏館出版,1995。
 
小林正美,《智顗の懺法の思想》收於《六朝佛教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出版,1993。
 
玉城康四郎,《心把捉の展開—天台實觀を中心として》,東京:山喜房佛書林出版,1975。
 
平川彰,《初期大乘と法華思想》平川彰著作集第六卷,東京:春秋社出版,1989。
 
新田雅章,《天台實相論の研究》,京都:平樂書店出版,1981。
 
安藤俊雄,《天台學---根本思想とその開展》, 京都:平樂書店出版,1968。
 
------------,《天台性具思想論》,京都:法藏館出版,1968。
 
佐藤哲英,《天台大師の研究》,京都:百華菀出版,1981。
 
稻荷日宣,《法華經一乘思想の研究》,東京:山喜房佛書林出版,1975。
 
關口真大,《天台止觀的研究》,東京:岩波書局出版,1969。
 
坂本幸男、岩本裕譯注:《法華經》,日本:岩波書局,1962。
 
宇井伯壽,《佛教汎論》,日本:岩波書局,昭和41。
 
四、學位論文
 
林志欽,《智者大師教觀思想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吳藝菀,《慈悲水懺》與中國佛教懺悔思想,政治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
 
張家禎,《大悲懺法之研究》,玄奘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陳相仲,《天台圓教觀心哲學之義理與實踐》,嘉義: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陳玉美,《法華三昧懺儀》之研究,台北:華梵大學,東方人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蔡朝枝,《天台安樂行之研究》,台北: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釋大睿,《天台懺法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韓子峰,《天台法華三昧之研究》,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9。
 
釋如睿,《天台圓教的義理與實踐—以四念處為探究中心》,嘉義:南華大學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釋妙璋,《摩訶止觀》「十乘觀法」之研究,以「以觀不思義境為主」,嘉義:南華大學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釋覺泰,《天台性惡思想之義涵與辨正》,嘉義:南華大學佛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五、期刊論文
 
尤惠貞,〈從天台智者大師的圓頓止觀看病裡乾坤〉,《揭諦》第三期,嘉義:南華大學出版,2001,頁1-19。 
 
---------〈從天台教觀的進路論人間佛教的修證〉,《跨文化視野的東亞宗教傳統》第二次研討會,2007,頁1-17。
 
---------從〈法華三昧懺儀〉看人文精神與實踐工夫,佛教圖書館館刊,第41 期,2005,6 月。
 
王晴薇,〈慧思禪觀思想中之「四念處」〉,《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十三期,2007,6 月,臺北:臺大佛學研究中心,頁1-53。 
 
--------《慧思禪觀體係中之般若觀行法門》,台北:《法鼓佛學學報》第二期,2008。
 
李志夫,〈天台宗之理事觀〉,《華岡學報》第六期,台北:蓮華佛學院出版,1983,頁157-196。
 
黃國清,《法華經. 方便品》的當代詮釋-----兼論佛教內部對話的課題,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佛光山文教基金會,2008,頁1-11。
 
郭朝順,〈智顗的圓頓思想〉,《中華佛學學報》第五期,台北:中華佛研所出版,1992,頁122-146。 
 
蔣義斌,〈天臺宗懺儀與身體〉,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十三期,台北:鴻霖出版,2007,頁55-95 
 
釋心皓,〈天台懺法行持之要求〉《覺群. 學術論文集》第四輯,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頁266-275。
 
六、工具書
 
釋慈怡,《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出版社,1983。
 
釋一如,《三藏法數》,台北:世樺出版社,1995。
 
藍吉富,《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基金會出版社,1994。
 
中村元,《佛教語大辭典》,東京:書籍株式會社出版,1981。
 
CBETA ,電子佛典集成,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出版,20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